“国字号”新华网上线VR频道!VR+新闻将走向何方?
2016-05-10 12:37 VR 新闻 新华网

新闻业+VR,扛着Go Pro去火灾现场?360°暗访黑作坊?你逗我呢……

5月6日,新华网联合工信部,举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国家及行业标准征集发布会》,并且宣布新华网VR/AR频道正式上线!

看来习大大之前玩VR感觉应该挺不错呀,VR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了。

据介绍,新上线的新华网VR/AR频道在作为官方征集平台的同时,还将聚合行业优质资源,不断探索VR/AR技术与传媒领域的深度融合。

同时,在发布会上,新华网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推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国家及行业标准征集平台”,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留意“行业标准”这个用词,看来VR在国内发展得如火如荼,而VR被誉为最有望成为下一代信息通用平台,国家当然要及时介入,并加以管理,才可以和大伙儿“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VR行业”嘛!

看来要体验VR小毛片的得抓紧了……

抛开对VR行业的监管目的不谈,新华网作为一家新闻门户,上线VR频道,聚合VR内容,体现出新闻与VR的跨界整合。

VR概念熙熙攘攘,已经火了大半年。高度关联的产业,如硬件、影视、游戏等,汹涌入局以抢占先机;延伸关联产业,如房地产、汽车等,也推出VR看房、VR试车等服务,大胆尝试顺便营造噱头。

深切渴望“转型”,却一直步履蹒跚的传媒行业,VR的到来或许加重了它们的担忧——到底VR是会颠覆新闻传播业,或只是吓唬人的玩意儿?

VR+新闻报道,国内外巨头齐发力

相比于影视、互联网企业行动迅速,都想要在VR领域大干一场的盛况,VR应用到新闻业大部分只是小试牛刀式的探索。

当然,有探索总是可喜的。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4月28日,新浪比新华网抢先一步,上线了VR视频频道。据官方介绍,这是新浪新闻联合国内多家VR制作公司,打造的VR内容聚合平台。

而与此几乎同时的另一个消息是,新浪新闻宣布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共同建立VR实验室,将VR课程带入相关专业课堂。新浪新闻将提供VR设备、技术、策划指导,以让传播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了解和研究VR相关知识和技术。

事实上,这并不是新浪向VR迈出的第一步,早在今年的两会报道期间,其就通过VR全景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的H5形式,对两会进行了VR直播。用户在手机上打开链接,就可以“置身于”人民大会堂内部,听取两会报告。

小V到新浪VR频道浏览了一下,总体的感觉是界面设计简洁,但是内容还不算十分丰富,与起步较早的VR垂直门户还是有些差距的。

新建一个门户子频道,对于新浪来说只是动动手指头的事情,而且上新之后只是以新闻稿形式作为宣传,新浪上线VR视频频道,显得十分“静悄悄”,看来新浪最近还没有大举进军VR的计划。

国内尝试VR的新闻门户还有网易,而且首个作品就创意不俗。

今年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纪念日,网易借此推出了特别策划《“不要惊慌,没有辐射!”》,这是一个以VR视频为形式的新闻作品,创作团队来到切尔诺贝利,进行实地纪录片拍摄,采访幸存者,展现三十年前那场灾难。

而项目的最终成品,将能够让玩家通过VR设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亲身亲临这座寂静之城,感受与世隔绝的环境。

从这个VR新闻作品的标题,就能看出其所具备的价值。切尔诺贝利原本是个令人生畏的地方,一般人避之而不及,但通过VR的形式,观众可以身临其境,而且绝对不会有任何危险,因此,这个地方由于民众恐惧而被埋没的社会新闻价值,终于得到传播和放大。

实际上,不论是报道两会还是深入灾难区,这样的题材都十分适合以VR形式作为报道,它体现了VR报道的优势:一是穿越空间,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二是穿越时间,借助于数字技术模拟30年前的场景

这两点均是传统内容形态难以实现的,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身临其境,是VR的本质。

这可能是VR应用到新闻业的一个重大探索成果,而事实上网易和新浪可能只是做了很好的借鉴,发明这种新闻报道方式的,还是欧美的几家新闻巨头。

去年8月,ABC(美国广播公司)推出 “ABC News VR”,首个VR新闻报道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进行,ABC的新闻用户可以“亲临”叙利亚,在新闻中看到叙利亚的风景、街道、路人等等,让人们得到了“亲临叙利亚战区”才能获得的浸入式体验。

去年11月,《纽约时报》宣布推出一款名为NYT VR的虚拟现实App,目前该款App中已经有五段影片上线,其中有一段名为《The Displaced》的视频,时长达到11分钟,讲述了三个叙利亚难民小孩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生活场景。

相似题材的例子不胜枚举,推出VR内容频道/平台,针对特殊新闻事件,策划VR新闻作品,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的新尝试。

《纽约时报》编辑Jake Silverstein说,“这种新的视频制作技术将我们自身与那些远离我们居住的人们连接起来。通过该产品,受众能以360度的视角亲临新闻发生的现场,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的全新体验与内容本身很好地进行了融合。”

看来不少国内外的媒体人,对VR新闻的期待十分乐观。但要警醒的是,新技术的出现,以及新概念的喧嚣,往往会引发一些盲目。甚至有人扬言,VR将颠覆新闻传播业。

对此,你怎么看?

VR新闻,创新可嘉,但远未算得上颠覆

VR行业的一些现状,使其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业来说,远远未算得上颠覆。至少在颠覆之前,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硬件普及

“看新闻”这个行为,在我们理解里可能就是打开手机新闻客户端、或者是打开电视、收音机,甚至是买一份报纸,但肯定不是“买一台VR设备”。

现有的VR新闻视频,大部分被上传到视频网站上,因此需要用手机打开视频,并使用移动VR设备观看。

而目标准配置的移动VR眼——三星的Gear VR,售价在1500元人民币左右,国内的本土品牌价格可能相对便宜一点,但无可否认的是,硬件覆盖率低依然是许多VR内容厂商最头疼的问题,更不要说只是把VR作为新尝试的新闻媒体机构。

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比如《纽约时报》在推出首个VR作品时,就随报附送一副Google Cardboard,一款售价也不过10块钱人民币的纸盒VR眼镜。

卖内容送硬件嘛,这一招很多公司都在用。不过作为新闻媒体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到底可以送出多少副?获得眼镜的读者,到底是会因此更多地关注这个新闻媒体,还是只把它作为骗小孩的玩意,转手丢掉?

2.题材限制

很显然,并不是所有新闻均适合VR。上面举到的所有例子,不外乎发生地偏远难以到达,或者场面盛大壮观,这类十分强调“现场感”的新闻题材,比如中东地区的难民营、街头游行示威等。这些题材配合VR新闻报道,让读者感受到新闻发生现场的壮观场面,加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

除此之外,大多数场景并无必要采取VR报道,VR报道还没有特别的优势。比如一般的城市新闻、时政动态、社会新闻,还有类似于经济政策动向等等,对于这些新闻,人们只关心"发生了什么事儿",快速高效获取信息就够了,VR反而增加了消费负担。还有一些深度报道,例如财经报道、人物报道,同样不适合VR。

既然VR新闻的适用范围如此狭窄,或许针对特殊专题策划作品,会更合适。

3.制作成本高

目前在国内,在VR内容制作领域,既没有成熟经验,也没有现成人才,这几乎是行业共识。

优酷土豆VR总裁李捷在某个行业峰会上就提过,“所有的拍摄设备和技术很大的挑战就是好的设备太昂贵,造价非常高,而且使用技术要求非常高,而行业里面对掌握更高端的拍摄设备的人还非常得少,因为它跟传统的影像采用机位的拍摄手段是完全不同的要求,同时它对后期的缝合和特效技术也有很高的要求,整个行业至少在中国缺少能够利用VR高端设备进行有效拍摄的团队和人员。"

而且非常不巧的是,在 “记者拿上手机就可以做报道”的新媒体环境中,技术和硬件要求极高的VR内容制作,与要求“快速”、“准确”的新闻行业,可谓背道而驰。

扛着好几个Go Pro去火灾事故现场?全景视频360°展示暗访的黑作坊?愿上天保佑记者是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VR在新闻业界,还难以大张旗鼓地铺开。

提早试水VR,新闻媒体在担心什么?

虽然目前新闻媒体在VR领域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但是为什么连“国字号”的新华网,也急着趟这汤浑水?

或许这一定程度上来自移动互联网的阴影。在新闻业的大本营,从报纸变成电视,再发展成门户网站以及手机客户端时,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跟不上变革的新闻媒体集团逐一倒闭,以至于这个新闻行业哀鸿遍野,人人自危。

根据CTR数据显示,2015年报业市场占有总量下降34%,其中都市类报刊的订阅量每年以10%的速度下降。各种媒体也纷纷开疆辟土上线微博、微信公号,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6年5月各类传统媒体公号已多达500多家。虽然有行政手段的干预,但实际上各家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内容下载、阅读率等并不理想。

而现在,VR出现了,还被认为会成为“新一代计算平台”,幸存下来的新闻机构们,如果这次再错失时机,估计下一个覆灭的可能就会是自己。所以,抢先入局、积累经验、积累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媒体行业一直信奉的信仰,是“内容为王”。诚然,内容是媒体的灵魂,但是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偏向技术驱动。人工智能的兴起,已经有机器人编辑、机器人记者的出现,新闻行业哪一天真的被新技术颠覆,还真不好预料。

所以,对于许多新闻机构来说,再去讨论VR到底是李逵还是李鬼,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先去跟他过过招。

VR圈ID :  VR-2014

     

点击加入黑马会VR/AR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