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s耳机成功的背后:内行注定要被“外行”打败|黑马哥乱侃
2016-05-19 10:20 Beats耳机 外行

Beats耳机是年轻人心目中时尚和地位的代名词,但产品成功的背后却有一个伤感的事实,做音响的魔声公司为两位音乐大亨做了嫁衣。

如今走在大街上,你总能在一群打扮时尚的年轻人的身上见到一款印有“b”字Logo的耳机,它就是Beats。这款耳机在年轻人心中俨然是时尚和地位的代名词,许多人哪怕不听音乐,也要把Beats挂在脖子上。

Beats耳机的成功无需多言,但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在Beats的成功背后,是4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一段科技行业历史上最糟糕的交易。

虽说是4个人,实际上是分属于2大阵营:一边是一对父子,专业做音响设备的;一边是唱片公司的老板和歌手,名副其实的音乐大亨。

故事的开始还是得从这对做音响设备的父子说起,父亲叫诺尔•李(Noel Lee),儿子叫凯文•李(Kevin Lee),他们的公司就做魔声(monster)。

用偏执再造商业帝国

诺尔•李一手创建了魔声公司,这位中文名叫李美圣的67岁老人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是民谣摇滚乐团“亚洲木头”里的鼓手,也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担任过技术员。后来由于辐射损伤了神经,至今仍需要依靠着一辆镀铬电动车来行走,但他身上可有着300多项美国及世界专利

诺尔•李(图片来源:资料图)

诺尔•李的创业经历也很传奇。1979年,他依然辞去政府的工作,一心要搞高保真音响线,因为他觉得“没有好的音箱线 音乐无法达到它最好的效果”,他坚信真正的乐迷一定愿意花更多钱购买可以传送“更有活力的声音”的铜质音响线。

于是他在自家的地下室中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亲自尝试了不同类型的铜线,最终让他找到了满意的铜线。

(图片来源:资料图)

诺尔•李曾自嘲自己是在做“什么病也不治的药”,因为当时音频线就是一种”无用”的奢侈品,世界上只有数百人需要这种最好的产品,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他们根本辨别不出来好产品与坏产品之间的区别。

然而那又怎样?!

魔声公司就是成功的吸引了一群音乐爱好者来为昂贵的“优质音质”买单。像枪炮与玫瑰乐队(Guns N'Roses)的吉他手斯拉施(Slash)到滚石乐队(Rolling Stones)的基斯·理查兹(Keith Richards),最终都成了魔声音响线的忠实用户,诺尔•李成功就这样,一点一点打造着属于他的商业王国。

落后就会挨打,跨界就是转机

除了做音频线,诺尔•李后来又把同样的战略运用到了其他的音响装备上。他把消费者的胃口从10美元一个的插线板吊到了150美元一个的魔声电源装置,把2美元一瓶的清洁喷雾卖到了20美元一瓶,音频线+各种配件的组合模式让魔声公司一度取得了成功。

但成功的产品始终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在高保真音响时代结束之后,电视音响设备开始火热之时,面对出现的新机遇,这次魔声明显反应太慢了,等到魔声决定进入音响设备市场的时候,市场早已饱和,魔声损失惨重。

严重失利并没有打倒诺尔•李,他立刻转变思路,“既然电视机音响设备走不通,那就转攻击头戴式耳机。”策略既定,诺尔•李开始设计耳机的原型,并派自己的儿子凯文•李(第二位男主)前往洛杉矶,寻求拥有专利的高质量音频格式合作。尽管这种音频格式还从未正式出现过,但这次策略的转变确实让魔声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时候,事情会以某种特定方式出现,这就是意外新发现的价值。” 凯文•李感有感而发,由于父亲的指派,他免不了要跟各类艺人打交道,也意外的结识了吉米•艾欧文(Jimmy Iovine)和Dr. Dre(剩余两位主角)。

Dr. Dre和艾欧文(图片来源:资料图)

Dr. Dre和艾欧文两人都是音乐大咖。Dr. Dre是著名的饶舌歌手、顶级音乐制作人,像说唱新贵Eminem,都是由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艾欧文是极具商业头脑的音乐人,他曾协助布鲁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和50 Cent,8 Mile策划唱片,后来还当上了唱片公司Interscope的董事长。

这两人除了做唱片之外,其实很早就希望搞一些其他赚钱的东西,而与凯文•李相遇给了两人一个新思路——做音响设备赚钱。

虽然双方都有了合作意向,但跨界合作就像一场婚姻,双方需不断的磨合,特别是行业所限认知上的差异。

在Beats的这次合作中,双方起先最大的分歧点在于魔声希望做的是高端耳机,而Dr. Dre和艾欧文则由于不了解行情,还纠结于为何不做音响的问题,当然更不要说搞懂为什么魔音要用耳机来取代音响。

每一个对商业有兴趣的人都明白利益是最大的原动力,即便有分歧在利益面前也很容易克服。

对于魔声公司来说,双方达成合作,就可以利用Dr. Dre和艾欧文两人在娱乐和体育界积攒的人脉和影响力,让产品快速打开知名度,将魔声打造成为一家主流公司。

而Dr. Dre和艾欧文一方,其实不用付出什么成本,就可以轻松的将影响力变现。所以追求利益的一致性让双方最终克服了很多分歧,最终走到了一起。

急功近利是商业的大忌

商业是很残酷的事情,任何得意忘形都是最危险的信号。事实上,在双方达成合作前,凯文•李就把这个道理忘得干净。其实凯文•李早早就他还背着父亲,动用数百万美元的资金,秘密开始研发魔声Beats耳机,在没有签署任何合作协议之前,还在工程和营销方面花了150多万美元。

凯文•李玩完全玩过了头,他的任性造成公司积攒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库存,他坦诚“那时,我们并不知道要生产什么,产品价格的是多少,成本是多少。”由于前面的急功近利,凯文•李把自己被逼到了无法回还的死角,假若双方无法成合作协议,他所要面对的将是财务和家庭关系两方面的自我毁灭。

因此,他想尽一切办法来尝试达成促成合作,甚至妥协到:魔音所开发的所有东西,他们的所有权都属于艾欧文和Dr. Dre,这其中包括耳机、头带、驱动器,还有遥控器。Monster负责整个产品的制造和分销。最终魔声公司与Interscope达成交易,成立Beats Electronics公司,并开始生产Beats品牌耳机。

Beats耳机避开了传统主打“优质音质”的营销模式,利用跨界优势,通过与大批音乐人、明星合作,让他们来为魔Beats耳机做宣传,把Beats搞成时尚的代名词。大胆的跨界合作果然发挥了作用,Beats一下子获得了数亿美元收入,尝到甜头的魔声公司也开始改变自己的定位,从音响设备制造商转型到一家时尚公司。魔声耳机成为了美国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品牌。

共患难易,共富贵难

✖Beats耳机在推出的前半年,由于很多原因,也是失利的,但双方都能继续合作下去,但Beats耳机火爆后,之前隐藏的祸根才真正爆发出来,双方的嫌隙越发不可弥合。

以Dr. Dre和艾欧文为代表的Beats Electronics开始否认魔声公司在Beats耳机设计和音频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表示:“我们有自己的工厂,我们控制着一切。耳机音质是由我们来负责,因为我们拥有音频专利,这绝对是属于我们的!”甚至认为魔声公司的贡献还不如联邦快递和富士康。

与之对应,魔声公司也不甘示弱,诺尔•李公开回应:“他们根本就没有一名工程师。毫无疑问,是魔声设计出他们所需的音质。”并且提供了一些机密设计文件,上面显示了他们在工业设计和音频设计方面所做的工作。

魔声最终还是帮了Dr. Dre和艾欧文做嫁衣,他们在耳机音质方面的所有努力、专利、商标设计以及品牌名都被拿走,Beats Electronics只拿出一小笔分手费就把魔声打发了。

再后来的事大家应该也都比较熟悉了:苹果以 3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Beats Music 以及 Beats Electronics ,Beats 品牌仍将保持独立,两名创始人 Jimmy Iovine 和 Dr. Dre 也一同加入苹果公司。

苹果32亿收购Beast(图片来源:kankannews)

这里容黑马哥再扯个闲篇,近期相信大家都关注到苹果投了滴滴10亿美金这件事吧,人家库克在投资方面确实是老司机,当年苹果收购Beats是库克的代表作呢。

其实,这场成功的跨界合作原本是有双赢的可能,但魔声在风险控制上显然失准,核心还是急功近利害了它,Beats耳机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警示,提醒每一个创业者认识到商业的残酷性,即使面对机遇也应保持足够的克制和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