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主打运动人群的VR相机,也要来爆火的VR拍摄领域抢食了
2016-06-17 10:25 VR 相机 蓝海

继insta360 ,得图等国内厂家纷纷发布自己VR拍摄设备后,又有一新玩家准备入局了。而这个团队,是原暴风魔镜的原班人马。

如果说2015年是国内的VR元年,那么2016年堪称国内的VR相机元年。

2015年,国内各大VR头盔开始风起云涌地冒出来。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内容的稀缺,尤其是高质量内容的严重稀缺,抑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内容的创造,尤其是高质量内容的创造,需要专业团队,再加上时间的积累,且不可一蹴而就。

内容需求跟不上供应。而这个时间段,恰恰是用户自制内容的引导期和高发期。

第一,对VR视频内容的需求大量存在,却得不到解决。

第二,内容竞争少,壁垒低,及时质量粗糙的自制内容也有更多的机会曝光。

第三,让用户参与到VR的制作和体验中,成为VR的忠实和粘性用户,继而扩散开来,影响到更多的人。

说白了,只有将大量的人都席卷到VR这股潮流中来,整个VR产业才能进一步爆发。

这是行业的共识,这也是为什么转眼到了2016年,VR相机开始成为继VR头盔之后,再次爆发的硬件。

继insta360 ,得图等国内厂家纷纷发布自己VR拍摄设备后,又有一新玩家准备入局了。

主打运动人群的新入局者

说它是新玩家,其实,并不准确。

这家名叫ZMER的相机,其团队曾在暴风科技旗下开发负责暴风魔眼的开发,因公司资源匹配力度不够,继而出走,独立开发,重新打造了ZMER这个品牌。

如果用更恰当的形容,这款相机可以看作gopro运动相机的VR版。主打运动人群,是这个品牌的抓点。

来看看这个产品的配置与设计:

错位设计,超广角鱼眼镜头,厚度21毫米,覆盖720度视野。整个造型比较简洁。

ZMER产品总监周鑫亮告诉VR圈,简洁的背后可有着相当多的思考逻辑。

错位设计,是为了控制热燥点。

两个图像传感器在工作时,如果相互之间距离过近,释放出来的热量会不断积聚,导致最终拍摄到的画面上有很多热燥点,温度越高,热燥点越多,通过给每一个传感器留足空间,就可以有效把图像传感器的工作温度降低5度以上,这对于热燥点的控制来说是非常重要。

而鱼眼镜头,尽管可以融入更多画面,但难度很大。

第一,鱼眼镜头投影方式与普通镜头不同,会产生变形,这就需要通过算法,把这种变形的画面最终转变为符合正常人视角的画面。

第二,而鱼眼镜头需要校正的地方还不止于此。它的边缘比中心通光亮低,这也需要通过算法,才能使得整个画面呈现更真实的还原,且保持整体画面均匀。

第三,鱼眼镜头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是,由于不同颜色可见光折射率不同,容易在画面边缘产生晕染。这更是需要通过算法来移除,还原色彩的纯正。

除成像系统外,这款相机的另外两大VR成像辅助系统值得一提。

第一,VR稳定系统。

通常来说,VR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其体验时的眩晕感,而对于一款VR运动相机,不可避免要在移动过程中拍摄,由此产生的抖动如果放在VR眼镜里面,就会产生严重的眩晕。

“为此,我们开发了这套稳定系统。在ZMER采用了GIS运动防抖技术,通过对每个画面进行效果,使得最终可得到稳定的画面,消除眩晕。”周鑫亮告诉VR圈。

第二,亮度系统。

据周鑫亮介绍,通常,在艳阳高照的时候,容易拍出大黑脸,这是由于在高反差的情况下,数码相机的成像系统的宽容度不高,造成亮度和暗度的偏差。而这,也是ZMER的另一大竞争点,通过特定算法,使得阳光下的细节也可以保留下来。

VR君在现场看到有ipad对于ZMER 相机拍摄画面的展示,除了1:1场景外,别的画质比较清晰,尤其是鱼眼镜头画面,能为画面的呈现带来不一样的乐趣。

不过,从ipad上看,拼接的地方仍很明显。

VR相机还是一片大蓝海

随着国内暴风魔眼,Insta360,以及得图在VR摄影机领域的发力,国内的VR拍摄领域开始越来越多受到关注。

合一集团(前优酷土豆)高级副总裁曾多次谈到,在国内的VR市场,“最该投的却被忽略”,被“忽略”的领域就包括VR拍摄设备。 

在他看来,目前整个内容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拍摄设备。

他指出全球很多硬件公司,都在推出自己的全景或者3D全景VR拍摄设备,但目前为止,没有一家做大。这类拍摄设备在入门级、家用级、专业级,以及发烧级,仍没有量产级,或者公认的容易普及的模式,直接导致好的设备非常昂贵,几百万人民币到几千万人民币,而另一方面,便宜一点的设备却做不到360度,可能仅200度以上,甚至无法实现真正的体验好的全景模式。 

正是因为拍摄领域存在短板,影响了内容、特别是自制内容(UGC)的发展壮大,才导致内容分发平台一直形同鸡肋。 而目前,资本的关注点更多还在VR输出设备(如:VR头显),对于VR输入设备(如:拍摄设备)重视度仍然不够。 

纵观全球,50%的投资放在输出型硬件(头显),其次是平台,如直播类平台、游戏类平台或者内容平台,这类投资占到20%。第三类是内容,如VR影视,VR游戏等。再往下是拍摄技术和捕捉技术,但这部分投资占比仅10%。最后是开发工具,包括测试、调试、及后期特效工具等,其占比不到1%。 

从数据来看,近两年的资本,对于前期拍摄技术的创业公司和后期的特效缝合技术的公司,投资是很少的。

当头显类硬件已大多进入B轮的现阶段,显然,资本已不再进入的最好机会。相反,开发工具、拍摄、捕捉技术,以及内容方面,投资还有机会。

可以预见,今年下半年,国内还有一批拍摄设备涌现出来,而资本也会更多往这个领域倾斜。

拍摄方式的颠覆

正如ZMER CEO钱力所说,记录生活的视角不止一种,最全面的才是最鲜活的。

当你从雪山俯冲下来的时候,能在沉浸式的场景下体验到前后左右上下的雪山场景;看直播时,身临其境,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视角进行观看;除此,还可以用于看房、旅游、汽车、服装等。

VR的内容会不断丰富,生活也将大大被改变。

不过,在期待未来的同时,这个新兴的玩意儿还得接受技术的挑战和时间的洗礼:网速的受限,视频上传和下载的编解码,图像的完美拼接,图像渲染等等。

内容与硬件往往相辅相成,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内容的制作,才能进一步带动VR头盔的普及;而VR头盔的普及又将进一步促进内容的爆发。

VR相机,大概就是当下最能引发火花的催化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