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流动在你眼里是风,在他眼里是98倍回报的投资机会
2016-06-24 18:05 科技投资 创业

科技投资的一个好处是,一旦技术找到一个市场庞大的场景,回报会特别高。

文|峰瑞资本 高翔

“科技改变人类” 和科技投资是有些矛盾的。一名科研人员把技术从实验室带出来,是希望用技术提高社会效率,改善人类生活,怎么拿技术来挣钱不一定是他们的首要考虑。但是按照投资互联网的思路,投资人肯定希望短期内看到回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创新项目不如模式创新的项目吸引人,因为前者的增长不会那么快,而且风险更高。投资模式创新的项目,哪怕A模式跑不通,可以尝试B 模式,只要团队靠谱、执行力强,总能找到一条路。

但是,对于科技类项目,如果技术被证实跑不通,或者某个应用场景跑不通,可能很难转型,甚至直接死掉。

不过,科技投资的一个好处是一旦技术找到一个市场庞大的场景,回报会特别高。因此,VC 想获得大于市场的高额回报,就要承担大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拿德州扑克举例,一直不入池,就没法挣钱。入池,就需要付出一定成本。

简而言之,做科技投资就像一个高赔率的下注,虽然大部分风投机构都回避风险,但是只有愿意拥抱风险,才能带来解决方案。

中国目前比较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科技投资。国外的 VC 似乎更愿意承担风险,它们投失败的案子比成功的更多,所以叫 “风险” 投资。它们可能更有理想,愿意投资短期内难以商业化,但长期价值巨大的科技初创公司。

科技投资在美国更成熟。以美国大学生创业为例,从高校走向市场,产业链很完整。美国的很多大学都设立专门的基金,支持学生创业。在普林斯顿 ,如果学生和研究人员有好的创业项目,可以向普林斯顿 E-lab 申请高达 10 万美金的启动资金;如果创业者在外面找到了投资方,E-lab 可以提供一笔同等额度的资金。

我们科技组每位成员的投资方向都各有侧重,领域覆盖医疗、人工智能、新材料、环保,等等。我主要看气象、能源、智慧城市、物联网相关的创业项目。

以气象为例,它作为一门底层学科,对农业、能源、物流、交通、零售等许多行业都产生影响。在美国、日本、英国,有很多气象相关的商业公司,比如 The Weather Company、AccuWeather、Climate Corp。

很长一段时间内,商业气象服务在中国是市场空白,因为中国气象信息被国家垄断了。机遇始于 2015 年 6 月份气象局开始实施的气象局令(27号令)。依据 27 号令,中国的气象数据 2020 年一定要放开,鼓励民营资本和气象局合作。

这是一个蓝海市场。根据 “德尔菲气象定律”,企业气象投入产出比为 1:98,即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 1 美元,便可以得到 98 美元的经济回报。

英国的气象服务已经全部商业化,年产值达到 2600 亿美元,美国 1600 亿美元,日本 100 亿美元,而中国只有 6 亿美元。

伴随着国家垄断行业对社会资本放开,气象和能源作为一个创业方向开始得到重视。比如在以下领域。

能源:利用气象数据预测风电场、光伏电站的发电功率;同时结合电力数据对电力需求进行预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农业: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来分析遥感数据,同时结合地面数据,来预测农田的天气情况、农作物成长情况、病虫害,并进行极端天气预警等。

出行:为用户提供短时、高精度地理位置的气象预报,可以精准到预报比如说一条线路或者一个区域的降水情况。这类气象数据服务对出行和物流公司的价值很大。据我了解,滴滴出行开出 10 万美金的价钱,寻找算法达人预测用车供需关系。

零售:把气象数据用于零售领域。比如,根据温度、湿度、辐射等信息定向给用户发广告。打个比方,在雾霾天推送隔离霜广告;如果紫外线特别强,则推荐防晒霜。

在我看来,未来无人驾驶、无人机、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繁荣都离不开商业气象服务的发展。但是,就像鲨鱼闻到血腥味,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涌入气象和能源领域。

我发现中国的创业者比较容易从众,没有长年经验积累并且明知不可能那么多人成功,还是一窝蜂杀进去,就像之前大家都做互联网创业,后来做科技创业也都挤到了热门的 VR、AR、无人机、机器人领域。

投资人需要学习的,是鉴别什么样的初创公司能在庞大的市场里分到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