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票房增速下滑背后的五个原因 | 好莱坞观察
2016-08-05 17:00 票房

导致票房增速下滑的最根本因素,是中国经济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

编译/ 陶晓

电影票房增速正在下滑。

暑期档也没能让电影市场热起来。艺恩电影智库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中国电影票房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6%,创下最近5年来的首次同比下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难道真是这届观众不行?《好莱坞报道者》(Hollywood Reporter)的一篇分析认为,背后反映出了五个问题。《三声》编译如下,或许对国内从业者有些启发。

这届影片不行

这一点看起来大家都同意。继春节档的周星驰电影《美人鱼》创下5.28亿美元票房之后,二季度国产电影票房仅3.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1%。

这种颓势看起来很可能仍然会在暑期档延续。去年好歹有《捉妖记》,今年的暑期档,目前看来国产片中只有《大鱼海棠》——尽管口碑参差,至少目前累计实现了约5.4亿元票房。

很多人都在期待成龙大哥的《绝地逃亡》能不能打破僵局。这部7月21日上映的动作喜剧,截至7月25日,已经创下超过4.4亿元的票房,日均票房增长1亿。

不仅是国产电影,今年的美国大片也不给力。传奇影业的《魔兽》票房2.2亿美元,《美国队长3》票房1.9亿美元,《奇幻森林》是1.5亿美元,数字看起来不小,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就显得有些凄惨。去年的《速度与激情7》票房3.9亿美元,《复仇者联盟2》2.4亿美元,《侏罗纪世界》票房2.28亿美元。

 人口结构变化

一位北京的传媒投资人表示,随着三四线城市影院增多,当地的潜在观众希望看到更多的本土电影。他认为,三四线城市的观众并非在超级英雄环境下长大,好莱坞的电影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强。

另一位北京的电影公司高管也持类似看法,他认为三四线城市的观众能否喜欢上西方电影是个疑问。无论如何,那种只要举起好莱坞的标志,就会收获鱼贯而入的新观众的时代,已经过去。

 电影票价提高

去年,新兴的电影票务平台提供了大量票补。而到了今年,票务平台格局初定,几家票务网站都不愿意在票补上投入太多弹药。根据艺恩的数据,平均来说,2015年一季度,一张电影票的平均价格大约是17元人民币,而到了今年同期,一张电影票的价格上涨到了大约22元。

不巧的是,新增的三四线城市观众,对价格更加敏感。所以,一旦没了票补,他们的观影频率自然下降了。

新建影院的拉动作用下降

一些分析师认为,新建影院已经不再是票房增长的推动力。

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期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陈沁指出,适合增加影院的区域,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多,而发达地区的影院数量已经接近饱和。单纯依靠再增加影院,把更多没有进过电影院的观众拉进电影院,所产生的票房增量只能在30%以内。

陈沁的调研显示,2011年之前,新建影院的票房可以达到790万元,到了2014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528万元。

根据北京凡影科技有限公司的一项调研报告,在全国各个县级以上城市13岁到59岁的人群中,电影观众的人数占到三成。而在北美,这一比例为76%。不过还有41%的人从来不进电影院,却通过其它渠道平均每周观影一次。

凡影的创始合伙人李湛指出,这些选择在电影院之外的渠道看电影的人,更多集中在39岁以上。怎么让这些观众能够进电影院看电影?很显然,这既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同时也是个很大的挑战。

娱乐业抗周期性?并不是没有止境

导致票房增速下滑的最根本因素,是中国经济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

2015年,中国GDP增速为6.9%,创下过去25年来最低。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票房受到影响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全球和中国的经济都在持续下滑,我们凭什么认为某个单一行业可以保持高速增长呢?”博纳影业的COO陈永雄指出,“一些温和调整可能只是正常现象。”

原文:What's BehindChina's Sudden Box-Office Slump?——HollywoodReporter,编译时有删减和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