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裁员20%、华谊套现1亿:大佬们都提前过冬了,中小公司该怎么活?| 黑马荐文
2016-09-09 18:31 电影

所以奉劝电影公司,尤其是中小公司现金为王,赶紧融资。电影行业是一个需要资本的行业,而热钱的离场,资金就会紧缺。所以大家要调低预期,有钱就拿,储备好过冬的余粮。

友情提示:本文阅读需要3分钟。

推荐理由:电影大盘持续遇冷,光线、华谊提前过冬。小公司们,该怎么办?本文由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授权i黑马发布。

昨日,周四大盘环比再跌10.5%,仅勉强守住3000万,刷新了今年单日大盘的新低,市场热度跌至冰点。

中国电影产业的拐点来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与之呼应的是,电影产业的现金流紧张、裁员热、估值缩水、融资困难、公司倒闭等一系列问题也将随之来临。

文丨于华东

近日,光线传媒副总裁李晓萍在一次员工大会上宣布,将在全公司范围裁员20%左右。

目前,光线传媒员工数超过500人,如果按照20%裁员比例的说法,那将意味着将有100人会离开光线!

据内部人士透露:“公司觉得现在人太多了,要裁掉那些思想老旧或者太文艺的人。”“只想留下最优秀的员工,也是因为权衡人力成本,要给新业务的员工空出位置。”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今年电影产业低迷、票房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连光线这样的龙头企业都开始大规模裁员,无疑是对整个影视行业释放了信号——寒冬来了。

而在今年年底之前,裁员或许将成为整个电影行业的趋势。

电影红利期已过,公司现金流承压

口碑扑街、票房滑坡、保底全败……这些几乎成了2016年暑期档的代名词。

影视产业的寒冬已至,一大笔走高的坏账让出品方压力很大。在前几年经历了迅速扩张的影视公司,可能需要来压缩人工成本了。

2016年上半年,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谈及公司投资业务时说到,“已经投资50家公司,洽谈的有10多家公司,年内可能会投资70家左右。”

从4000万控股七维科技布局VR到48亿控股猫眼,光线在泛娱乐的布局上花了不少钱。

数据显示,2016上半年度光线投资共计流出现金6.6亿元,净流出为4.24亿元。不过还好光线在上半年的票房收入表现良好。

在已公布半年的几大电影公司中,光线的业绩算是很好看的了。今年上半年,光线传媒实现营业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91%。

更能体现光线实力的是,在这7.2亿的收入中,来自电影的收入高达6.1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到总收入的90%。

不过,光线上半年的营收和利润的超额增长,主要来自电影《美人鱼》(票房33.9亿元),单极分化比较明显。

在下半年的暑期档,光线独立发行的影片《大鱼海棠》也突破了5亿,也算传统五强之中自己独立作战成绩最好的公司,但其也只有这一部影片,其他暑期档影片的市场反应都较差,光线接手发行的《精灵王座》票房甚至不及之前的《龙之谷》。

此外,比起光线,其他电影公司在暑期档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

万达和华谊要不是作为《魔兽》的投资和发行方,这两家公司出品的电影在暑期档几乎是毫无建树。

博纳影业本来在春节档凭借《澳门风云3》有不错的开局,但暑期档两部重点影片《封神传奇》和《危城》合起来都没有突破5亿。

乐视影业联合发行的《盗墓笔记》虽然拿到了暑期档华语影片的冠军,但距离保底10亿还是有一步之遥。上映期间,保底方世纪长龙的股票出现了大幅的波动,可见投资人对影片也是缺乏足够的信心。

票房不给力,电影公司的现金流自然就会承压。尽管是上半年电影票房收入亮眼的光线,也会因为多起并购而让现金流开始紧张。

因此,面对资金压力,6月25日,光线传媒分别发行了10亿和20亿的短期和超短期票据,以此来弥补收购猫眼带来的资金缺口。

7月23日,光线传媒公告称减持了部分持有的天神娱乐股票,累计减持天神娱乐股份200万股,获得现金流入1.6亿元左右,最后获得的投资收益约为1.02亿元。

而近日光线传出的大面积裁员,可能也是另一种缓解现金流的方法。其内部人士也透露,此次裁员,“只想留下最优秀的员工,也是因为权衡人力成本……”

另外,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40%的华谊兄弟,可能又要通过减持股票来增收现金了。9月8日消息,华谊兄弟昨晚发布公告,继9月1日减持260万股掌趣科技股票之后,公司9月6日至7日再度减持了2000万股掌趣科技股票,占掌趣科技总股本的0.72%,此次交易投资收益约为1.17亿元。

市场拐点带来的是一整套剧变,影视公司还不赶紧储备资金准备过冬?

比光线裁员更恐怖的是,根据各大银行半年报,四大银行在今年上半年总共裁员超过 2.5 万人,其中,拥有最多职员同时也是人均创收效率最低的农行,员工数下滑至不到 50 万。而这背后的原因自然是——经济放缓。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宏观经济下滑,才是电影产业出现拐点的根本原因。除了票补减少,没有好片等电影供给方面的表象,我们更加需要注意的是,电影行业迎来拐点的根本原因跟整个宏观经济的大环境密切关联。

易凯资本王冉不久前曾说过: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有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漫长的下行周期。在这个下行周期里,GDP增速很可能会降到3-5%甚至更低,一些行业甚至会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的情况。

与之对应,电影行业和中国宏观经济同步,也到了一个下行周期。今年的暑期档整体几乎就是九年以来的首次零增长,七月份的票房更是出现了五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热钱不再,票补降低,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居然低到让本来具有“口红效应”的电影也成了高消费。

在这时,很多中小影视公司就应该开始思考,自己还有没有现金流,要不要裁员。

因为,经济低迷对电影产业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热钱离场,电影投资又不好找了。

这几年传统经济低迷,而电影市场一枝独秀,让大量热钱开始涌入。但是电影产业如今也进入拐点。这样人心惶惶的热钱也不敢进了,一旦有亏损就会草木皆兵,迅速逃离,电影投资又不好找了。

当电影市场的拐点真的来临,各大公司的裁员也将是必然现象,电影公司的股价和市值将大大缩水。以后电影公司动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市盈率肯定不会有了,一些靠玩概念和玩资本的影视公司肯定玩不动了,面临融资困难,甚至会倒闭,或者被收购。

上海电影节发布的200余部新片片单恐怕也将难以完成。

所以,票房增速放缓、光线裁员、华谊减持等等,都不是孤立的偶然事件,而是电影市场拐点带来的一整个体系的“冷套餐”。各大影视公司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来迎接整个行业的全套探底。

“一起拍电影”是最早提出电影市场拐点论的。其实电影市场的拐点并不在今年的暑期档,而是在今年的春节档过后就已经开始了。今年以《美人鱼》为代表的春节档将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最后狂欢,盛极而衰的拐点已经到来。

春节档过后的三四月份本身就是传统的淡季,而到了今年暑期档再次遇冷的时候,很多人才真正明白过来。但相信光线、华谊等大佬早就“冬江水冷鸭先知”,开始筹划对策了。比如提早地裁员,提早地投融资,提早地套现,提早地进行战略收缩,以主动地面对危机。

但是,依然还有很多的没有太多经验的中小公司依然不相信拐点论,还在进行盲目的扩张与投资,甚至是保底,只能被动地面对一些看似偶然的问题,是时候醒醒了!

所以奉劝电影公司,尤其是中小公司现金为王,赶紧融资。电影行业是一个需要资本的行业,而热钱的离场,资金就会紧缺。所以大家要调低预期,有钱就拿,储备好过冬的余粮。

正如经纬投资的张颖所言:已经拿到至少1.5年现金的创始人们,恭喜你们;还没融到的,极力加油提速降价,灵活处理以拿到钱为唯一目的;但还盲目乐观的那些公司,你们在等死。不管是什么行业,如果你能处理好增长和收支平衡,过了那个点,你就是赢家。

挤去泡沫勒紧裤腰带,接下来就是真正实力的较量了!

当电影产业的泡沫褪去,从业人员的“虚胖”也将得到控制,而接下来,就是留下精兵悍将,拼肌肉的时候了。电影公司之间,将迎来好内容的正面竞争,而不仅仅停留在资本游戏。

公司的经营和投资的规则都是买涨不买跌,在形势大好的牛市的时候,一定要快速扩大规模,进行投资布局,但是一旦到了行业拐点的时候,就要迅速收缩,捂紧钱袋、压缩成本、储粮过冬。

在电影市场飞速上升的时候,影片供不应求,不少产品都是滥竽充数,各种圈IP、圈演员,火速开机上映的项目不胜枚举,而现在,当整个市场增速放缓,各大公司就要告别这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广撒网心态,需要精耕细作的耐心。在盛世之下与寒冬之时要清醒地保持不同的两种心态,并不矛盾。

所以,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拐点并不用太过伤心。只有当市场趋于冷静,雾霾散去,才看得清谁在裸奔。

只是,在这时,电影市场就会急待转型,要么真的是大投入、大特效,走好莱坞的路线,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要么就是把剧本的孵化做到尽善尽美。而不管是哪个方面,都需要“奇思妙想的创意人和脚踏实地的执行人。”

因此,在裁员的同时,光线还在进行小规模的招新,主要针对的是光线传统强项发行领域,正在二、三线城市招聘发行人员;以及新兴的业务,例如光线旗下的VR全景工作室,还有负责衍生产品的电商业务。

其实,今年中国票房增速的急剧下降,正是当下电影产业的各个方向都在急需转型,而且集中爆发的原因所致。

这个时候,真正有内功的人才会活下来,甚至发展壮大。

正如易凯资本王冉所说:在经济下行周期,如果你做好了准备,别人的“危”正是你的“机”。如果你有健康稳定的现金流和充足的现金储备,有足够强大的内外部运营体系和足够好的人才积累,那么你将迎来蓄势待发、整合市场的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