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驰创投陈维广:投资张锐让我明白的事
2016-10-07 09:41 蓝驰创投 春雨

一个人如果能随着公司成长而成长,最后做出来的事业和他的社会价值一定会远超你的预料。

10月6日下午6点,春雨医生发布讣告,宣布其创始人兼CEO张锐先生于10月5日晚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享年44岁。

2011年春,身为网易副总编的张锐先生,感觉到“这是10年以来移动互联网最好的一个机会”,错过了太可惜,他决心创业。他找到负责有道字典的曾柏毅先生和自己的发小李光辉先生,三个人研究了美国APP商店里下载量排在前十健康类的产品,发现排名前十的有一半多是关于减肥饮食的,减肥类产品成了他们的创业首选。一个多月后,他们转向了在线诊疗。

2011年7月,三个人凑了几百万,在海淀区768创意园里租了一间120平米的办公室,正式开始研发春雨医生,当年就拿到了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先生300万美元的A轮投资,随后蓝驰创投又继续跟投了春雨医生的B轮、C轮,这样看来蓝驰创投是春雨医生的伯乐了。

今天投投想与你分享的,便是之前陈维广先生的一次演讲,其中有涉及到他当时投资春雨医生的一些思考与张锐先生带给他的感悟。斯人已逝,缅怀张锐先生的同时,请你也要多关心一下自己的身体健康。

素材来源|新京报、商业与生活、网易科技

投资人说(touzirenshuo)编辑作品

1

超出想象

投资人和创业者或者公众,看待项目的角度可能不一样。

当我们说到春雨医生以及看到医疗体系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判断就是医院体制已经不好了,医院体制问题造成了患者无法获得更好的服务。

医疗是商业保险是没有办法进入的行业,因为服务体制是扭曲的,当时我们研究医疗,移动医疗切入点基本在线上问诊,很多朋友说线上靠谱吗?没有看到医生,怎么解决患者的问题?我认为,创业者不是要为每个客户解决问题,而是解决客户最关注的问题

最开始先线上问诊解决小病,逐渐累计用户。包括最近在线下设立了诊所,当时我们看这个领域的时候,觉得创始人看市场要有不一样的思维。

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之前是网易副总编辑,我们投他的时候,觉得他是一个做互联网的人,能把线下的这一摊做好已经不错了。可是现在春雨医生已经做出一个生态来了,除了线上还有春雨诊所、春雨国际,加上一个国内第一个专注投资移动医疗领域的基金,所以张锐把整个春雨生态做了一个形出来,真的是超出了我最初的判断。他真的让我明白,一个人如果能随着公司成长而成长,最后做出来的事业和他的社会价值一定会远超你的预料

2

创业者容易陷入的三个误区

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公司都可以成为独角兽,只要你够勤奋。

但我不认为投资人一定要投独角兽公司。有些人一定要投独角兽公司,因为回报多,但投独角兽公司要很多钱,而且后来容易被稀释。比如滴滴估值如果是200亿美元,你投了2亿美元也只不过是占1%,如果换个中小规模的公司,估值10亿美元,你投2亿美元就可以占20%。

同样每一位创业者也并不是都要做出一家独角兽公司,因为独角兽公司是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的,创业者只要把事儿做好,你就一定会达到你要的那个目标。在向着你的目标进发的过程中,你千万要避免自己陷入到这三个误区当中:

第一个误区,借势等于跟热点;现在有很多的媒体和大佬都强调说,你创业一定要借势。如果说「猪」在风口一定会飞,那这又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现在我们看到一些早期创业者都是在跟风创业。

三年前电商是热点,于是一下子就有很多创业者在做电商的项目。去年是O2O,创业者就都往O2O来涌,其实这个不是真正借势。我个人觉得借势就是,你如何借一个势头来以非常低的成本获取用户,那才是核心的借势

比如我们投的美丽说,美丽说他早期是做社区电商的,那他为什么能从几百万的用户做到几千万的用户,实际上他是借了微博的势。春雨医生也是一样的,一开始其实张锐面对的挑战挺大的,可是他借了医改这个势头,很短的时间内把用户从几十万拉升到几千万。

所以我想强调的借势,不是说因为某某人都在做O2O,你就去做O2O,借势是说你看你做的项目,能不能有一个更奇巧的方式,借一个势头,把你获取用户的成本降到最低,这是关键

第二个误区,创业就是不断地试错;我看到很多的创业者都跟投资人说,我们要有更多的试错空间,你作为投资人应该给我更多的机会去试错,因为创业就是试错嘛,没有人知道说这个创业项目会演变成什么样子,所以你要给我足够的试错空间。

但我觉得你在这个试错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时候应该放弃一个方向或者说是一个想法,这是最难的。其实试错不是无限地试错,或者说是两三个月的试错,关键还是在试错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数据作为基础。

我们发现国内的创业者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是不关注数据的采集。很多项目试错了6个月后,然后回到董事会跟投资人说,我感觉我还得多试错6个月,有的投资人会要求创业者拿出一些数据证明自己是可以再试错的,而大量的创业者都没办法提供这方面的数据,或者对数据没概念。所以我认为,要有足够的试错空间是没错的,但一定是要有数据作为基础。

第三个误区,早期创业一定先要打磨好产品;其实很多创业者都明白,要把产品做好,要把用户增长做到位,可是在早期创业通常是人手不够、资源不足等各种条件限制,你是不可能把产品、用户体验还有你的增长都完全做到位。这里就牵扯到一个取舍的问题。

我们之前投的唱吧,产品早期的时候,很多的用户都给陈华反馈改进意见,但对陈华来说,他当时看市场,用户增长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所以他把全部精力都花在用户增长方面,而诸如闪退等完善性的问题,他都留在了下次产品迭代的时候再去解决。

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创业者,你一定是要了解自己阶段性的目标在哪儿,你一定是要有取舍的,因为你的资源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