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巴巴看中国消费大升级:中国仍需时日
2016-10-27 12:05 消费升级 济源资本

消费升级正在发生,且比你想象的规模还要大,而大部分西方人并不了解它。

本文系GGV纪源资本(微信ID:GGVCapital)授权i黑马发布,文Jeff Richards 、童士豪

本周早些时候(注:本文最早于2015年10月15日发表在 medium.com),阿里巴巴董事局会主席马云与CEO张勇发出了一封《股东公开信》描绘了公司未来30年的前景。正如预期的那样,他们非常无畏——没有一点强势的意见也不可能在16年内打造一个市值2500亿美元的企业。信中有两点也许出乎意料,而且也肯定是西方人士所不能理解的:重点关注中国线下零售经济以及提到了“消费升级”的概念。

第一个概念指的是当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常态的时候,线上线下将会聚合到一起。阿里巴巴已经在2015年以46亿美元收购了苏宁19.99%的股份。同时他们与消费者的联系是海外人士所不了解的,比如支付手段和银行服务(支付宝有超过4亿注册用户,占中国手机支付市场65%的份额),娱乐功能(收购了优酷土豆,中国最大的线上视频网站),以及一些中国最大的物流企业。也许我们可以争论说西方已经至少认可了阿里巴巴这些方面的战略,但是它的成功很可能被低估了。

海外不太理解的第二个概念就是“消费升级”。阿里巴巴CEO张勇写道:

“激动人心的部分在于利用互联网手段和最新科技变革中国(4.5万亿美元)的零售行业,以满足持续的消费升级”。什么是消费升级?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这个概念表达的意思是经过15年左右的经济增长,中国的消费者有了消费能力,他们会将可支配收入用在“升级”他们的生活方式上,比如旅游、家居用品、时尚用品、餐饮以及其他方面——这将成就未来二十年或更长时间的消费繁荣。本地小店买一杯咖啡只要5元,但“升级”的消费者会去星巴克买一杯27元(约4美元)的咖啡。或者她可能去小红书(千禧一代喜爱的一款购物应用)买价值150元(约22美元)的日本化妆品,而不是花5-10元购买本地品牌。

北京的一家星巴克,现在星巴克在全中国店面超过1500家

听上去太疯狂?过去几十年中,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已经发生了“升级”——想想你从去西尔斯百货买毛衣升级到了购买露露柠檬牌毛衣,或者每天早上站在长长队伍中等待购买星巴克拿铁。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且拥有超过十亿人口,因此中国的升级比其他国家发生的更快更明显。与此同时,中国还有3千万千禧一代,他们的消费能力日益增强。之前我们就此撰写过一篇文章。

不管你之前读到过什么消息,中国的消费者确实有能力消费。据阿里巴巴执行副总裁蔡崇信说(CNBC上的视频采访值得一看),中国家庭中的净现金高达4.6万亿美元。中国的消费者比其他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贷款要少,贷款比例为40%,而在美国和欧洲分别是60%和70%。一言以蔽之,中国的消费者有钱消费,且还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赶上西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那么在这场消费升级中谁是赢家呢?那就是类似苏宁这样的零售商以及在中国极速扩张的西方企业,例如星巴克、耐克、Apple或是汽车企业,例如奔驰、奥迪和通用汽车(中国是全球汽车销售额最大的市场);还有负责运送包裹的物流服务商;阿里巴巴的商家每天发送超过4千万个包裹(对比一下亚马逊,估计在500-600万个左右)。出行也是一个日益繁荣的行业——携程、去哪儿和不断壮大的途家以及AirBnB已经将目光瞄准了这个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2015年出境游人次超过1亿);当然还有线上平台,比如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和美丽说。

也许你已经猜到了,这场消费升级正是GGV在近年来看好的趋势。我们投资的许多企业都在文中被提到了。我们坚定地相信,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肯定还会有困难,但是中国的消费者绝对是全球目前最强有力的一支经济力量。

在未来十几年,如果能看到这场趋势进一步展开,一定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