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格子的春天与流量红利的消失
2017-03-06 10:17 内容付费

流量红利消失,流量越来越稀缺,越来越昂贵,自带流量的内容就等来了自己的好日子。

本文由keso怎么看(微信ID: kesoview)授权i黑马发布。

这两年内容热了,写字都能赚到钱了。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不少名号,狼吞虎咽着从天而降的馅儿饼,一边数钱一边纳闷: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大家忽然都开始弄内容?为什么爬格子的忽然就遇到了春天?

2003年,我加入ChinaByte,一个IT垂直资讯网站。ChinaByte与当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新浪达成了内容授权协议,授权新浪转载ChinaByte的所有新闻和评论,我记得一年的授权费是14万元。很廉价对不对?很多授权新浪转载内容的传统媒体,甚至还拿不到这么高的授权费。

当时的《财经》杂志认为,新浪给出的授权费近乎侮辱,所以他们拒绝了新浪的转载,并发文抨击新浪的“新闻超市”模式,认为新浪“廉价甚至免费地获得新闻内容供应”,对创造这些内容的媒体是极不公平的。

《财经》杂志可以表达不满,但它无法改变内容越来越不值钱的现实。新浪的新闻超市让它可以不依赖任何一家或几家媒体,但媒体却需要靠新浪来维持自己的影响力。

也是2003年,博客开始在中国盛行。这是一种个人化的网络写作形态,比今天的微信公众号更加自由而开放。一些基于博客的商业化尝试也开始出现。

2005年,和讯网开始在我的个人博客上投放广告,为期3个月,这是商业机构第一次在一个个人博客上投放广告。和讯网欲借此事来炒作它将要推出的博客广告联盟,签约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一计划。3个月期满,在收到和讯网总额3000元的广告费后,我拒绝了和讯网的续约要求,从博客上撤下了它的广告。我当时发文说:

博客目前的商业回报,尚不足以支持写博客成为一种职业,就像专栏作家那样的职业。

广告只是博客众多价值中的一种,而且是价值最低的一种。

博客还有更多的商业可能性等待探索和挖掘。

十年前,我的很多朋友都在写博客,但没人因写博客而挣到钱,更不要说通过写博客养活自己。即使如韩寒、徐静蕾那样的博客名人,也主要是赚取个人名声,而非直接的商业利益。写博客不可能成为一个正式职业。

一两年前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媒体的朋友辞了工作,做起了专职的“自媒体”,另一些朋友则在“得到”这样的内容平台上开起了收费专栏。最大的内容平台微信公众号,为写字的人提供了一系列的商业化工具,比如赞赏功能,广告,以及仍在内测中的付费订阅功能,等等。

除了微信公众号,头条号、UC号、百家号、企鹅号、一点号⋯⋯一堆的这号那号雨后春笋般涌现,连58都弄了个58号。写字的被各种号你争我夺,拉拉扯扯,难免受宠若惊,难免得意忘形,就像约翰·列侬在1966年说的:“我们现在比耶稣基督还吃香。”

这一批键盘侠,远比之前爬格子的活得体面,有尊严,但问题在于,他们却并没有比之前爬格子的写得更好,更真挚。他们只是更会煽情,更善于为他们的受众定制适销对路的内容,更懂得利用标题的长度赚取点击,更擅长团队化运营“自媒体”⋯⋯而已。

因为流量红利消失,流量越来越稀缺,越来越昂贵,自带流量的内容就等来了自己的好日子。没错,流量还会更贵,但这并不意味着烂内容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也不意味着爬格子的遇上了永远的春天。

就像老房子遇上了拆迁补偿,富了是富了,搞不好也就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