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途出行,国人最爱共享单车,那国外呢?
2017-03-10 17:00 共享单车 短途出行

如果国内个人短途出行只有两辆自行车的故事可讲,那么其他短途出行的公司怎么办?或许Immotor能给该领域的创业者一些启发。

Immotor成立于2016年4月,旗下主要产品为智能个人微电动产品Immotor GO。这是一款定位城市短途代步场景的折叠式电动滑板,采用三个轮子的安全设计,人站上去后,在静止状态下也不会倒。同时,它折叠后体积较小,具有较高的便携性。

“我们看到全球的人口增长趋势,2016年,全球人口大概有65亿,其中35亿住在城市里,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长到95亿,其中65亿会住在城市里。但目前的城市交通系统无法承受这样的人口增长。所以我们判断个人出行将是非常有前景的一个领域。”Immotor黄嘉曦说。

通过这款个人交通工具,Immotor还开发了一种标准化、可拓展化、智能化的“超级电池”,能够为所有移动交通工具产品提供绿色能源。

这是一块电池,将来也可能是一个生态。2016年12月,Immotor宣布获GGV纪源资本、云启资本4000万人民币Pre-A轮投资。

云启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榆镔与黄嘉曦相识多年。黄榆镔在投资时,会关注这个公司本身之外是否有更大能量——他认为,最好的投资是公司本身就能做大,又有与其他公司合作的机会,能为其他公司提供解决方案。在他看来,Immotor就有这样的可能性。Immotor正在尝试与云启投资的另一家服务机器人公司合作,为后者提供超级电池,双方互补性很高。

对于投资Immotor的逻辑,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玮表示,在出行领域,电动汽车是大公司在PK,但在城市短途出行上,不一样的半径对出行的工具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短半径的出行产品是可以标准化的,最底层的就是电源管理。Immotor不是一个单系列的产品,这个行业最核心还是电源的稳定度。“我们希望初创公司可以抓住一个点,那个点可以让它平台化、规模化。这在电动出行的生态链里可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李宏玮同样看重黄嘉曦团队之前的经验。2006年黄嘉曦创办了mophie,初期为苹果公司做配套产品,后来研发了全球首款iPhone背夹电池,在移动电源领域已深耕多年。

黄嘉曦告诉创业家&i黑马,今年三四月份,Immotor将小批量试产,五月将正式出货。在国内,目前最火的是共享单车,相比共享单车的低价量产,Immotor有很大部分市场在国外。而据黄嘉曦观察,在国外,共享单车也并不像国内那么火,欧美市场更加喜好平衡车,这也给了Immotor机会。

一块电池的故事能讲多大?

一块电池能有多大的能量?Immotor在探索。

ImmotorGO所用的电池是一种模块化的产品,每块重约1KG,取出电池,通过附件连接转换为AC交流电源,可为各种小型电器如笔记本、手机、咖啡机等供电,还能变身一盏灯,提供室内户外照明。

今年一月,Immotor参加了美国拉斯维加斯的CES展和底特律的汽车展。黄嘉曦说,会上传来了好消息,Immotor的超级电池赢得了艾迪森能源类发明大奖,以及IoT的汽车出行类奖。

在美国,黄嘉曦发现,很多汽车厂商在关注个人出行产品。有趣的是,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有很大不同。在国外,个人出行的消费场景以商业和工业应用居多,比如酒店度假、大学校园、大型企业总部、大型社区的配套,以及游艇、卡车、房车等。而在国内,短途出行市场的态势完全不同,以个人消费者为主。

在展会上,黄嘉曦接触到很多相关领域的零售商、分销商,这些渠道带给他一些新的信息。他发现,这个产品的应用场景远远不止于消费。空中客车也和他们洽谈了可能的合作,前者准备研发新的小型飞行工具,双方正在考虑电池方面的协作。

Immotor也受到了汽车厂商、电动自行车厂商的关注。几大汽车厂商都展示了个人出行产品。比如本田展出了一个形似企鹅的产品,人坐在上面晃动身体就可以控制企鹅前进后退,但速度很慢;现代汽车把折叠式小型电动滑板车作为重点推荐产品,可以放在车门边,在车上有充电座,停车之后,从门边把滑板车打开就能使用。

但黄嘉曦认为,这个设计原型很理想化,实现不了生产,这也是很多汽车公司做产品会出现的问题。奥迪去年推出了配套Q7的电动滑板车,也是太理想化,很多设计没实现。现代汽车的滑板车,轮子很小,只有3-4寸,过不了什么坎儿,踏板从中间折叠,只考虑到亚洲人体重,而欧美两三百斤的人一脚踩上去就会断掉。Immotor在设计产品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一开始前轮是5.5寸,后轮是5寸,后来拿到纽约三番市、英国伦敦转了一圈,发现不行,于是将尺寸加到了6.5寸。

对于大的汽车厂商的出击,黄嘉曦并不觉得有太大压力。大公司虽然渠道、资金多,但有他们的流程,开发速度很慢,他们没有三年开发不出新产品,应用最新技术不见得那么多。Immotor花几个月时间就做了5到6个版本改进,让很多大公司觉得不可思议。

国内谁都火不过共享单车,怎么办?

上次回深圳,黄嘉曦骑了一次共享单车,“晚上还可以,白天要过马路,超过两公里就很累,女士如果穿裙子,骑车也不方便”,他笑说,Immotor GO就可以保持形象,悠闲出行。

对于国内共享单车热,黄嘉曦认为,可能跟价格有很大关系。Immotor做的是靠前端的产品,技术、可靠性各方面下足了功夫,产品成本已经超过了一些国内公司的销售价,“作为高科技公司,我们不想走太低端的路线,想以质量、科技取胜,所以价格贵些,那么国内市场需要有一个接受过程。”他认为,现在国内短途出行共享单车最热门,但不见得会特别影响Immotor,因为个人交通工具需要个性化体验,将来市场需求会分层。

他观察到,在国外,共享单车概念完全不火。纽约的公共自行车Citybike是由花旗银行赞助的,跟国内无桩不同,Citybike是有桩的,骑完要回去还车,所以不太方便,这些年一直经营惨淡,私营公司都不愿投入。“可能跟投放量、人流密度关系很大。纽约、芝加哥、三番的人流量都没法跟中国大城市比。”

而且,在国外,通过技术、质量、经营品牌提高产品声誉,就能够说服消费者付出较高的价格。在国内就难免陷入价格战的情形。

相比国内的使用场景集中在个人消费者,Immotor Go在国外的使用场景也更丰富,如小型游艇靠岸后的行程、酒店、度假村,Immotor Go作为代步工具,能满足周边几公里的游玩。

因此,Immotor Go在国内外的投放量,大致为国外60%,国内40%。但国内是全世界的制造中心,超级电池的制造也集中在中国,所以国内的销售、技术团队占了员工总数的大部分。

据悉,未来,Immotor的产品和技术还会进入几个不同的垂直行业,包括轻量版智能滑板车、电动自行车、智能轮椅、智能婴儿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