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处级干部、CEO、投资人到创业者,他最享受的身份是“农民”
2017-03-20 20:58 boss直聘

互联网公司,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人跟地之间的因果关系最简单,这是特别可靠的一种东西。创业唯一确定性的事情就是,一分耕耘等于1/N收获,这时候不好好种地,你折腾个鬼呢? ”

受访者 / 赵鹏  Boss直聘创始人

文 / 潘鑫磊 本刊资深编辑

1970年生、山西省高考文科探花、北大法律系毕业、29岁任正处级、五年从智联招聘的公关经理做到CEO、三年投资人,如今,是一家拿了雷军、徐新等知名风投数千万美元融资的创业公司创始人……这些身份,都是赵鹏的。

赵鹏现在的这家创业公司,以Boss直聘App示人。在移动招聘领域,成立两年半的Boss直聘的数据很漂亮——一端拥有1480万名求职者,赵鹏称呼他们为“牛人”;另一端是超过300万名的雇主,他们不是传统招聘模式里的HR或者猎头,而是在企业里“打仗”的人,上至CEO,下至部门负责人,也就是Boss;“直聘”,顾名思义,去掉一切中间环节,让牛人直接连接Boss……

对这件事,赵鹏很享受。问及为什么在官场呆了十年之久,还是跳出来了?“升不上去了嘛”,略带自嘲;他也不觉得自己适合做投资,因为总忍不住想管这管那。作为创业者,赵鹏年龄上并不占优势,但复杂的经历却让他显得稀有。采访两个小时,赵鹏抽了两包烟,讲话慢条斯理,好旁征博引,看得出对历史颇有研究,但似乎又是个“不恋过往”之人。他会定期清理自己的朋友圈,觉得那只是个时间轴的游戏……我们的采访,就从一条刚删掉不久的朋友圈开始。

土地从来不哄人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我看你上午刚发了条朋友圈,有一句话说“创业者老老实实做好农民挺好”,之前也翻了下你的微博,好像提到不少次“农民”,它跟创业的关联是?

赵鹏:首先要承认,我们这些想做事的人,对面要有一个想做的事,对吧?有些人很想做事,但是对面没有那个事,这就很扯。我们运气很好,我们想做事,而且手上也有那个事。就好像是一个农民,而不是一个盲流。农民是想种地的,跟土地在一起很亲,他只要不糊弄,每天蹲在那儿使劲弄那个地,是很高兴的,因为地从来不哄人。

创业者首先是想做事情的人,想离事情很近,他享受的是:今天弄弄、明天弄弄、朝一个方向一直推,哪怕是一个80吨的飞轮,它也能转起来,转起来就有了势能,就可以养活部落里的弟兄们,还可以给别人创造价值。这多么像一块地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新陈代谢不舍昼夜。我们团队前两天还在聊,我们很珍惜咱们这些农民有块地了,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要想。这块地,咱喜欢种,觉得自己干的事还挺有价值,夫复何求?这时候不好好种地,你折腾个鬼呢? 

CBR:农民和地的这个比喻是你一直就这么认识的? 

赵鹏:从小我家有菜园,我跟爷爷种地,管一家人吃菜。我10来岁的时候,一上午要从井里摇40桶水上来,如果摇不够这个数,又遇上天旱,你的庄稼就不行。摇够了,你就很踏实。人跟地之间的因果关系最简单,这是特别可靠的一种东西,所以我一直很喜欢。后来到了城市,只要让我门前有二尺地,我就把它种上。

CBR:这种关系在创业过程里更加贴切?

赵鹏:创业唯一的确定性,就是你付出多大的努力,就会有相应的收获。至于Y=2X、3X、4X,还是1/5X,还是1/100X,因素就比较复杂了。有的人运气好,Y=8X,稍微弄一弄咣叽就起来了;有的人辛苦一点,可能做的事情不是特别流行,人们接受程度有限,但是没关系,只要你咬得住牙撑得住,Y=1/8X也有机会变成8X。

所以在创业的过程中,唯一确定性的事情就是,一分耕耘等于1/N收获,其他事情全不确定。资本市场是好是坏,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CBR:Boss直聘现在的Y等于多少X?

赵鹏:我们不是那种daily(以日计算,高频)的业务,比如新美大和滴滴;也不是那种按月弄一次的业务,比方说一年买个15次,就是每月平均1到1.5次,比如淘宝电商;我们的频率大概是以年为单位,是你找工作、换工作的频次,假如换工作的人变成一会儿换一次,这个世界就崩掉了。

CBR:你觉得这种一年弄一次的生意也没什么不好的?

赵鹏:这有什么不好的,也赏了每人一碗饭。一年半换一次工作,这是白领的平均值;junior(初级职位)以上的人可能6-12个月之间;非常senior(高级职位)的人,四年踏踏实实干一件事。这就是市场,这就是天气,我们就做这个事情挺好。

CBR:Boss直聘每天要种的那块土地是什么? 

赵鹏:你看到一个ID上来,在后台体现的是一段代码,这个ID干干这个,干干那个,你发现它比较快地勾搭了一个人,其实就是告诉这个软件说,把这一类人给我看看,然后我们推了十几个人过去,“你喜欢这三个是吧,那我们接下来就照着这三个人再给你推一批”。你很快会发现,他们确实可以聊得热火朝天……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个事情变得越来越多、过程越来越爽。

CBR:撮合?

赵鹏:要让站在东山抓兄弟的Boss,跟站在西山找大哥的牛人进入一个宇宙,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地”,每天吭哧吭哧种这个东西就行了。

解决简单的复杂问题

CBR:这其实靠的都是大数据,你说过Boss直聘很核心的一群人就是你们的数据团队。

赵鹏:我们有一批非常贵的人,他们其实是科学家,是一群非常安静的人,他们坐在实验室里,过一段时间,他们那边就会发生一件美妙的事情。

CBR:所谓美妙,是指算法吗?

赵鹏:对,算法只要进步一点点,就能帮到很多人。每个求职者跟每个Boss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我们不是一个大广场,上来一个人就能看到1000个人,那叫骚扰。于是,软件工程师的权力就会变得非常大,他只要稍微改动一点代码,就相当于挪动了一整条铁轨,那边上来了200个求职者,就会呜呜呜地开别处去了,可能也就见不着这个Boss了。

CBR:所以如果让你去定位Boss直聘,这是一家招聘公司、技术公司,还是一家数据公司?

赵鹏:伟大的阿尔法贝塔集团(谷歌)1998年从车库做起,2004年上市,一直干到今天,有一个始终不变和一个始终在变的东西。那个在变的,就是“我是没有边界的”。但凡极度能进化的物种,同时也一定坚守了某个不变的东西。阿尔法贝塔集团19年坚持永远解决简单的困难问题。

简单的意思是说,傻子都能看见这是个问题。那困难在哪儿呢?就是因为技术和人类认知论的进步还没有到那一步,所以解决不了。比如招聘求职这件事,最早的招聘网站在1994年就出现了,整整23年的时间,大家都很努力,即便如此,一哥们想找一份工作了,他的感受就不是很爽;一哥们想雇一票牛人,也不是很爽,不是谁笨,没到时候呢。

CBR:现在是时候了?

赵鹏:基础设施变了,Mobile(移动)让我们严重联结在一起,Data(数据)可以让我们跟谁联结在一起,Direcruit(直聘)是比较胆大的做法,其实也不算什么创新,就是还原了事情的本质。很多时候一个solution(解决方案)在一个时代的基础设施下能够构成solution,在下一个时代它就是一个problem。

赵鹏

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曾任团中央办公厅调研处长,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项目发展部长。曾任智联招聘CEO,任内带领公司扭亏为盈。2013年底创立职场信息平台看准网,2014年7月推出互联网垂直招聘App——Boss直聘。

CBR:很多人没法理解“直聘”这种模式,觉得但凡招聘还是得通过一个中间渠道,HR也好猎头也好。

赵鹏:他怎么可能理解?当年亚历山大从马其顿向东出征,到西亚地区的时候,有一个老爷爷拦住他说,“在我们的寓言中,有一个人将要在西亚建立他的版图,但前提是必须把这个结打开”,于是推出了一辆小推车,上面用绳子打着各种神奇的结。亚历山大说那我解解看,解来解去解不开,索性抽出身上的佩剑,手起剑落解开了,这叫不叫解开了?周围的人说,这不是耍流氓吗?但请问,刚才他的状态是纠结的,现在是清楚的,这叫不叫解开了?所以我们在原点上思考问题比较省事,一想到枝节上就麻烦了。

CBR:会不会因为你们的用户主体集中在创业公司,这些老板天然就更接受直聘?

赵鹏:恰恰不是。此时此刻,市值超过100亿美元、或曾经超过100亿美元的公司,都有大量的Boss,我指的是总监、经理、主管和HRBP(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都在用这款软件。其实不存在是不是创业公司的区别,只存在于你对招人这个事情怎么看。有些老板经常说,“凡谋事以人为先,我们是如此重视招人这个事情,但是我并不肯花时间,尤其是我的时间”。什么叫重视?肯花钱肯花时间才是真爱吧?

CBR:对于那些不是出于真爱的老板,你打算怎么说服?

赵鹏:市场上的牛人是有限的,抢走了就是抢走了,别人今年抢到的可能是个主管,三年以后可能就是明星经理,五年以后可能就是个明星总监,这种人越聚越多,这就是胜负。我们只是搭了个平台,越积极主动的Boss积分就越高,排名就越靠前,有牛人上来首先看到的就是你。

CBR:算是对Boss的嘉奖?

赵鹏:不是嘉奖,我们只不过是“替天行道”。你说牛人应该跟谁?对面站了一批老板,有一批老板是把牛人当命的人,还有一批不是,应该把票投给谁呢?这是非常简单的因果关系啊,都是农民的因果关系——“因为所以”,这个世界其实是很简单的。

CBR: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有源源不断的牛人使用并认可这个平台,这点你怎么保证? 

赵鹏:我们的规则就是,Boss越主动就越快乐,越把牛人当真,牛人就越往Boss那走,靠这个规则滚动十年看看是什么结果。

CBR:对牛人有规则吗?

赵鹏:一样,越主动越快乐。越肯花时间的人就约等于越认真的人,越认真的人在工作中越可能创造成绩。一个连自己资料都懒得写清楚的人,何以在一个岗位上用心?他就应该是个loser(失败者)。所以到最后你会发现,金字塔上面就是只有10个人,底下90个人,自古以来就是这么分配的。

CBR:所以这个平台靠的更多的是自生长,或者说口碑?

赵鹏:对,世界上永远只有一个流量,就是用户心里的流量。流量首先在用户的心里,其次在用户的嘴里,没有人能垄断这个。 

CBR: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关于积累口碑的速度,你着急吗?

赵鹏:我们才两年半呢,而且这门生意就是急不得。你要是玩一个daily的事,一天一发,你叫滴滴我叫快的,他叫黄蜂、他叫马蜂、他叫赤眼蜂,咱五个人玩。你一年内起来了就是起来了,起不来就是死,daily的生意就是拼命,拼三年爽三十年。我们这门生意,一年一发,急什么啊?急的都死了,不同的生意有不同的道道。

谁吃谁的饭?

CBR:你们现在多少人了,感觉都挺年轻的。

赵鹏:有200人了,平均是90后。我们家有70后的在一个组当老大,80后的在一个组当老大,90后的在一个组当老大,很正常,谁牛谁上。

CBR:你是1970年的,怎么和一个年龄跨度如此大的团队打成一片?

赵鹏:就像我的朋友圈一样,你把昨天就当成昨天吧,你就在今天混着,除非你今天不自信了,你老想拿昨天的事情来武装自己,或者你丧失锐气了,你不敢往明天去弄。咱不是这号人,咱活到多大也这么活着。 

CBR:所以现在很流行的“如何管理90后员工”在你看来是个伪命题?

赵鹏:根本就没有“管”这个字,只有“处”,处起来也很简单,咱这儿叫“直”,耿直就好。我刚到机关工作的时候,一些首长比我大二十多岁,他们对于我们这些70年代的人是很崩溃的。同样的,四几年的人认为六几年的人是垮掉的,然后六几年的看着八几年的人,说完了完了……永远是这样。我们为了便于聊天,说十年是一茬,然后故意去强化它,其实哪有什么几零后几零后这个事?

CBR:但现在还是有不少Boss很强调年龄、层级和各种所谓的标签。

赵鹏:我们以及所有的科技公司,请问是我们吃人家娃们的饭,还是人家吃我们的饭?我们有什么了不起的?你操持不了深度学习,你就得跪那个深度学习的人,这就是规矩。当老板的把自己当老板都是土蛋,打工的把自己当打工的就一辈子打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所以在我们家,吃的是人家娃们的饭,不管是产品、技术、设计、运营、市场,平均90后,一天干14个小时还越战越勇,我们干14个小时就完了,承认这个就行,这叫知本分。

“互联网公司,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但就是一个“皮”。本质上,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老板都要真心诚意地承认,自己吃的是新一代PM(产品经理)的饭,吃的是C9高校(国家首批985重点建设的9所一流大学)实验室出来的、做深度学习的某个90后的年轻博士的饭。

CBR:你在Boss直聘一周年的时候发过一条微博,说一个组织也好,一个公司也好,要的东西越少,做大的可能性越大。你们要的那些少的东西是什么?

赵鹏:除了把招聘做好、招聘做好、招聘做好,什么都不做。招聘做好就是把撮合做好,撮合做好就是把数据做好,数据做好就是照顾好我们的数据科学家、算法研究员、数据架构师、数据工程师和相应的开发工程师,剩下的事情都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