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学习吗?——寻找思想内核
2017-03-29 10:54 思想内核 价值观 知识体系 方法论

我学的那些知识,就像令狐冲体内的“八股真气”。

本文由黄晓杰MJ授权i黑马发布,作者 黄晓杰

很早就听人说王阳明有多牛,更有人把他誉为古往今来两个半“完人”之一,但是我始终没有动力去了解他,因为我担心又是一个成功学故事,听起来很好,然并卵。直到2016年下半年VR行业遭遇资本寒冬,魔镜做了拆分和裁员,媒体大幅唱衰VR时,也是我这次创业最痛苦的时候,我看了两本关于王阳明的书。一本是许葆云写的《王阳明》长篇小说,故事很精彩,剧情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合上书,我在想如果是我出生在一个极度黑暗的时代,皇帝昏庸,宦官当道,但我的志向却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人生可能除了绝望就什么都不会有了。而王阳明却在经历人生最痛苦的时刻,在龙场悟道,悟得了“致良知”。这让我想起了佛陀在菩提树下的顿悟,人可能必须经历极度痛苦的折磨,四处找不到出路,第六感才会被打开,才会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看破自己本能追求的虚假性,最终让思想境界上升一个层次。

另外一本书是秦家懿写的《王阳明》,主要讲王阳明的哲学。对我的启发除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之外,“多学无益”这一条对我的触动很大,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学习的看法。我之前很认同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不断的学各种知识,从各种现象里悟道理,我相信只要学的知识足够多,就可以有一天突然顿悟,彻底把所有知识打通,上升一个境界。我在2014年程苓峰私董会上分享过耗散结构对我的启发,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用耗散结构解决管理难题》。耗散结构是一个物理学定律,讲的是一个系统只要满足三个条件,就可以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层次有序到高层次有序进化,这三个条件是: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内部的非线性系统。这个物理学定律对我启发很大,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向的性格容易形成封闭系统,会导致熵增,最终的结果是走向热寂,也就是不再变化的固定状态。所以我从2014年以后疯狂的对外学习和交流,因为耗散结构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只要保持开放性,不让自己处于平衡态,随着接触的外部信息越多,自己就一定会不断升级。不可否认,不断向外看的确给我带来了一次很大的升级,但是从我学习投入产出比的角度看,疯狂学习的效率极低,学习了很多知识,为什么成为自己的知识却那么少呢?

我相信耗散结构的原理本身不会有错,那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从王阳明这里似乎找到了答案,他认为要成为圣人,根本不需要穷经皓首,苦读四书五经,只要一条“致良知”就够了,说话做事,时时刻刻都从这个原点出发即可。多学无益这个观点让我看到了我对耗散结构的误读,我只关注了前两个条件,就是开放系统和远离平衡态,但是却忽视了“非线性系统”,就是内部是否形成了一套相互作用的系统,任何一个信息进来是否有能力去消化,变成自己的。换句话说,就是必须在内部有一个“核”,这个内核会拣选信息,知道这个信息和系统内部其它知识之间的关系,知道这个信息如何自洽的融入到内部系统里。如果没有这个内核,就会陷入盲目学习,听到的知识没有与内核发生化学反应,知识永远是知识,和自己的内在系统无法融会贯通。

我学的那些知识,就像令狐冲体内的“八股真气”,它们各成体系,不仅不能相融,而且还会相互打架,譬如:谷歌说应该人性化管理,华为说应该军事化管理,到底应该听谁的?韩都衣舍的老板说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彻底颠覆了传统营销,而OPPO的老板说互联网时代营销的本质没有变,到底应该信谁的?做硬件产品应该走性价比路线,还是应该走品牌溢价的路线?仔细一想,感觉全乱了,好像在任何点上都有两套完全相反的理论,知识学多了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造成了很多选择困惑。于是我开始问自己:

1.     自己是否有稳固的思想内核?

2.     自己是否有坚信的理念,价值观,方法论?而且在反复实践?

3.     自己是否能把新知识整合到内部知识体系?

问完自己之后,浑身都是冷汗,才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硬盘,记录了很多别人的知识,但是自己并没有整合到一个体系内,而今天知识是最不值钱的,因为百度一搜就有成千上万的免费知识。我自己必须形成自己的内核,学会“易筋经”,把体内的“八股真气”融会贯通,才能为我所用,否则自己一定会被内耗到精疲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