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泉:在投资圈立足,我的秘诀是最大化整合资源
2017-04-18 09:13 胡海泉 投资圈 整合资源

如果你真的有生命力,哪怕不靠投资人的钱其实也可以活下去。

本文由投资人说(微信ID:touzirenshuo)授权i黑马发布,作者胡海泉

1  商业探索

我和羽凡每天奔波在各种表演场地,又都是音响发烧友,正好有个机会我们可以拿到国际上有名的音响品牌在北京的代理权,很顺其自然的,我们就想着做这个音响品牌的代理。那个时候市场很混乱,有很多水货,那次的投资失败了,赔钱了。

我当时反思,觉得自己有点盲目。本行做的顺利,就觉得做很多事情也可以顺理成章做的好,事实上那是盲目乐观和自信。

人慢慢成长,积累的经验越多,对趋势的判断也越来越成熟。在2003年、2004年左右,原来的音乐产业被盗版侵蚀得很严重,传统实体唱片发行也不景气,音乐的传播方式,消费者的生活习惯都在改变,在那几年我很彷徨,这个行业该怎么办呢?

我就开始了解更多的东西,寻求改变,寻求在每一个传统行业的被颠覆的点,去看看有没有新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当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结交了很多新的朋友。后来发现自己对新技术、新渠道和未来改变的趋势特别感兴趣。

2006年,我创办EQ唱片,它是一个平台型公司,以音乐制作、艺人培养及管理、音乐版权管理、唱片录制发行等为核心业务,基本处于散养状态。。

过去的唱片公司像盲人一样将歌手推向市场,通过传统媒体去赌,这个逻辑在我看来早该被淘汰。最可悲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从业者在这样做。

现在EQ 叫EQ音乐梦工厂,它已经演变成一个更大的制作和培养新人的平台,注意聚焦版权和对新人的投资和培养上,由原来培养三十个艺人的场地扩大到了可以同时培养三百人的规模。

2015年7月,我们上线了「就是羽泉」app。app里提供一些独家、非传统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后台系统完善后,互动内容也会从直播一小时到随时随地直播,或者成为一个小型Live。

除了提供独家内容,未来音乐就是需要和粉丝沟通和消费。这是一种进化,不是变化。

我们都知道移动端看演唱会是一种趋势,它究竟是什么,使用场景是什么,怎么完成优质音频的传输,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消费者习惯走在了产业之前,所以这是个很可惜的事情。需求在那,但是迎合需求的东西还没有。

解决方案一定会被找到,但是这个人一定得是专注干这个事情,而不是人云亦云。不应该是你做我也做,动力不该来自别人,而是对这个产业未来的理解力和好奇心。

2  转型的挑战

投资是一个靠专业、专注和业绩说话的行业,不是有明星认知度就可以做的事。

有一次我们做文化节,邀请开复老师来做我们高端访谈的嘉宾,那次他刚好没在,不过还是建立了联系,没过多久,我去拜访了他。

当时,创新工厂投资了很多娱乐相关的技术公司,急需找到一些专业的投资顾问。在沟通过程中,开复老师发现我有做投资的潜质,他还鼓励我成为中国的「Ashton Kucher」,Ashton Kucher的成功就是得益于他驾驭娱乐资源和人脉的能力。

我进入这行时,在专业上是零。实事求是地讲,我面临两个挑战:第一,知识结构。光靠兴趣做事是不行的,一定要吸取更多东西,比如投融资领域的专业知识,要对所参与的行业有真正的了解。 

第二,个人精力分配问题。艺人工作是一个人必须「在场」的工作,这要占用我大量的时间。演艺工作之外的事就只能碎片化处理,有时也几乎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了,但我在努力去调整、调配。

我很清楚自己在不同领域里的不同身份,知道该投入的精力、投入方式是怎样的。因为我觉得业务上不能失焦,焦点很重要。我时刻告诫自己,没有准备好就不要出发,一旦出发了就不要停下来。

3  我的投资策略

我从2009年开始做个人天使,三年前才开始跟两位合伙人成立了基金管理公司,目前参与管理6支基金。

在我们的战略中,泛娱乐投资是我们很重要的布局。第一,我们会把累积的娱乐资源、传媒资源、内容营销能力参与到被投的项目,有资源导入才会有投资的议价力,把估值谈到更合理的范畴。被投企业得到发展的同时,我们的投资自然有了丰厚的回报。

第二,通过跟政府、主管机构的合作,让企业能够获得更多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资源。比如当时我们投Ninebot,它在行业里并不是一个龙头企业,但是在我们的推动下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成立了智能平衡车产业联盟,让被投企业去引导这个产业的发展,变成一个有号召力、发言权甚至是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同时也可能获得国家政策在这个领域里更多的产业支持。

4  跨界是把双刃剑

如果围绕音乐领域的话,我可以算是专家,但对于其他行业,我并不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一直把自己看成是助推者和串联者。以一个歌手的身份去进行商业试验确实存在优势,因为我在娱乐营销和艺人关系上的一些独属资源,大家都愿意跟我沟通,能起到敲门砖作用。

投资其实是对未来的投票,我们投票的时候是带着逻辑和使命感的,它不是一个游戏那么简单。一般而言,我的思路分四步:第一,浸润式的学习和认知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第二,对感兴趣和正在学习的行业的未来趋势有一定了解;第三,细化、了解创业项目在行业里的市场份额占比,判断项目未来的成长空间;第四,还要会判断一家公司的团队构架、股权架构设计得是否科学。

娱乐圈的人凭借自己在娱乐圈的影响力做投资,这个是显性的。但另一方面,参与的项目,会拿自己名誉做背书,这会承担比别人更多的风险。

今年年初的参投的一款智能硬件公司出现风波,交货问题,客服问题,大家在网上吐槽,近距离的沟通之后我发现他们不是刻意欺骗,是计划不周全,很多因素导致。事情出了,名誉受损是难免的,但是我还要必须继续帮他们等待更好的产品出现,等待更好的客户团队建立。该承担的承担,在关键时刻,投资人要挺身而出。

我看创业者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创业精神和人格魅力,这部分很重要。失败难免,但我不希望他们有诚信问题。

很多人关心我的跨界身份,我觉得跨界就是一种常态。不管是我还是其他人,过去成功的经验都对未来的发展可能是阻碍,要靠跨界,切割过去成功的经验,突破自己,改变自己。

所在这样一个时代,消费理念与技术革新变得这么快,所有的产业都会通过跨界得到重新整合。不跨界很难寻找到新的路径。

5  给创业者的建议

拿BP(商业计划书)到处忽悠投资人,那种企业肯定混不下去。如果你真的有生命力,哪怕不靠投资人的钱其实也可以活下去。

给创业者四点比较接地气的建议:

第一,选择战场非常的重要。不管你多么的优秀,技术有多么强大,都要看清趋势。

第二,既要做参赛者又要做旁观者。创业团队埋头走路很重要,但不抬头看地平线是很危险的,每一个人都会经历从蓝海到红海的过程,随时抽离去看一下、思考一下,目前处在什么状态。

第三,一定要快。看到好的项目要迅速把旗子插起来,不能等一切具备再行动。

第四,早期吸引投资一定要保持清醒。钱拿高了,拿早了,不知道怎么分配,都会产生不合理的现象。这个挺考验每个人对自己项目认知的。

第五,创业领袖要做集大成者。成长快的企业是集大成者,是获取资源、吸纳资源、整合资源特别强的人,无论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资源能够快速整合起来是很重要的。

每一个机构有自己的投资管理风格,有的是扫射,有的是普遍洒水,有的是在一个赛道里面一直持续追加,不管怎么样,每一个机构根据自己资金管理能力来选择。做投资的时候,我不是一个疯狂的人。宁愿错过,不能过错。

我们不求量,求成功率。到目前为止,我们投的几十家企业都运营得非常好,80%以上在我们投资后都获得了后续的投资机构的认可,有的已经成了所谓的独角兽,开始筹备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