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脱下“刚兑”面具,这会对资管行业产生哪些影响?
2017-08-19 20:16 银行理财

银行理财脱下‘刚兑’面具,投资人可根据自己真实的风险偏好进行选择。

 i黑马讯 819日消息,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主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主办、星石投资作为合作伙伴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17北京年会今日召开。

 2017年,防范金融风险成为金融业三项重要任务之一,金融监管升级,财富管理行业迎来供给侧改革。不久前, 5年一次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服务实体经济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在此次大会上,来自政府部门和业界的嘉宾们呼吁,赋予银行理财与资管产品同样的法律地位。

 严格的监管下,与会人士认为,财富管理行业格局中的大鱼小虾都将面临巨变。

30万亿的银行理财在将近100万亿的财富管理规模中,占比近1/3。过去由于隐形的刚性兑付,银行理财资金的配置90%集中在债券、非标等资产上,监管背景下,银行理财的投资大大受限。多位人士呼吁,应重新为银行理财定位。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总顾问、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表示,银行有预期收益但是又不保本,应该认同其为集合投资产品,给予基金牌照,并赋予其和证券资管产品同样的法律地位。银行理财产品有它存在的合理性,适应了非合格投资人中风险偏好较高者的需求。她说。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星石投资总经理杨玲认为,给予银行理财和资管产品同等的法律地位,可以从制度上消除过去绕道、嵌套等所谓的不规范行为,同时,是隐性的标的风险显化(资管类产品没有刚性兑付),对银行来说松了一口气,对投资人而言是信息更对称的保护。

 银行理财脱下刚兑面具,投资人可根据自己真实的风险偏好进行选择。杨玲说,在投资端,银行可以有更多品种的选择,未必像过去为达预期收益,过多地集中在债券和非标上,也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选择更适合的标的,比如当下已经展开慢牛的A股市场。

 不过,吴晓灵也表示,对于30万亿银行理财应新老划断、统一认识。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50人论坛成员殷勇认为,对于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需要有长期的准备,金融风险防范不是一蹴而就的。

 杨玲认为,严监管下,未来行业跨界合作共赢成为大势。因为规模庞大的银行理财当下投资范围受限,在投资端面临收益压力,未来需要深耕资产管理产业链的下游,与小而精、专注投资的私募,在客户端和投资端各自发挥优势,为客户创造更好的投资收益。在混业监管标准逐步统一之后,监管套利空间消除,依据自身禀赋寻找自身产业链定位是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必经之路。

 此次大会上,嘉宾们对金融如何脱虚向实提出了具体建议,并指出财富管理的新机遇将存在于服务实体经济的这一顶层设计中。

 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孙晓霞认为,我国的货币存量不小,金融领域面临形成堰塞湖这样的风险。实体经济里面也有干枯的田地,如三农、小微企业、公共服务领域,薄弱的领域都是高风险、高成本,推动金融资源向薄弱领域倾斜,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在美国,私募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重要融资手段。随着私募行业的发展,未来私募对直接融资的规模贡献,与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规模比例,可能要从当前的8%提升到15-20%。对于投资人而言,下一个十年,股权与股票投资也是取代房地产,成为下一轮财富增值的新浪潮。杨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