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的欲望与权力的消逝
2017-08-23 12:05 郭敬明 小时代 爵迹 李枫

有关他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

来源 | 三声(ID:tosansheng)

文 | 黄云腾

随着性侵这样的字眼登上微博热搜,郭敬明以他无法控制的方式出现在公众眼前。

已经至少一个月,郭敬明不再在社交平台上发声。距离这次事件爆发前,郭敬明的上一次的公众场合现身是在某次颁奖礼上被林志玲拦腰横抱,模特林志玲和郭敬明之间的身高差距随后被PS成表情包,经由互联网分发到各个角落。

一直以来,郭敬明几乎没有认真回应过类似的调侃:过去十余年间,这种嘲笑和讥讽他已经经历过无数遍,也因此不再在意,“外界的评判,舆论,或者社会的风气,很难顺着你的意愿去改变。后来我也不太放在心上。”

但这次事件的性质与意义让郭敬明无法选择继续沉默。

8月21日,最世文化旗下签约作者李枫发出博文《关于郭敬明,致所有人》,称郭敬明性侵旗下签约作者和员工;不到三小时,郭敬明发出一条微博进行回应。这也可能是他最短的微博之一,“1.完全捏造。2.已让律师处理。”

对于完美主义者、工作中以严苛著称的郭总、和曾经将微博视为《爵迹》维权武器的郭敬明,能够打出这几行字或许已经是努力后才能表现出的冷静与克制。

尽管整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或许不容乐观:职场性骚扰的严重性已经足以引爆社会舆论,李枫指出的时间点也让整件事难以考据其真实性。网友们无法核实性侵的控诉是否真实,又或者根本不在乎整件事的缘由始末,但他们会质疑过去数年间郭敬明建立起的勤奋老板形象,而“至少5位员工有相同遭遇”可能会带来对郭敬明式成功学的全盘摧毁。

“你的决定是对的,相信自己,你做得到的。”2013年,《小时代》上映带来的高票房一度让郭敬明志得意满。这正是一直备受嘲笑的他所渴望获得的成功。

在某种程度上,郭敬明确实是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某种成功模板。他以多本畅销书和粉丝来对抗层级森严的精英群体,再用争议和话题巩固自己的地位。郭敬明成功实现从畅销书作家到类型片导演的身份转换,并如同今天多家媒体所指出的,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

在这个帝国中,郭敬明获得了核心权力,这带来的满足感或许远高于声望和金钱。在公司里,他要求所有员工必须称自己为“郭总”。但是,4年后,他的签约作者的控诉揭示了另一个残酷的真相,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层级和市场地位所带来的权力正在逐渐消逝。

“良性循环”与作者“选秀”

回到2008年,由郭敬明旗下的《最小说》举办的第一届“THE NEXT·文学之新”新人选拔赛正式启动。整场比赛规格巨大,形式接近青年作者版的明星选秀,光征集作品就花费了接近5个月。在百度百科的介绍中,你可以看到这场选拔赛的定位,“为青少年文学爱好者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平台和全面展示的机会,让更多有写作天赋的年轻人得以崭露头角”。

这场比赛对整个事件的两个主人公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根据公开信息,李枫正是在这一届比赛中获胜后签约《最小说》,成为郭敬明旗下一名签约作者。

尽管在这次事件中一度被污名化,但这场新人选拔赛设计初衷并非如此。至少在选拔赛进行的2008年到2013年期间,几届大赛贡献出了包括李枫、包晓琳在内的年轻作者,在当时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馈。

这场比赛至少在当时是一次郭敬明式思路的成功实践——将包装和营销这个概念延伸到文坛,实现与作者的深度绑定,并完成权力的原始累积。

在知乎上一个有关THE NEXT选拔赛的问题中,有回答指出“THE NEXT简直就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完美升级版”,因为同样作为新作者的选拔赛,前者给予作者的奖励是“真金白银”,也具备更成熟的包装手法,“THE NEXT的颁奖盛典会吸引全国各地粉丝前去,THE NEXT的成功运作也让《最小说》的销量一路飘红。之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几乎没有什么优势。”

第一届选拔赛在《最小说》成立之后的第三年举办。和这本刊物一样,比赛的设立出于因新概念走红的郭敬明的某种直觉和市场判断。“我觉得阅读市场是巨大的,这个市场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填不满的,所以我希望有很多人来丰富我们的选择余地。”郭敬明也没有对外界隐瞒过自己选拔作者的目的,“我建立起这个平台是因为我要控制这个平台,把这些作家凝聚在一起。”

现在看来,这更像郭敬明对掌握权力发出的初次进攻。从四川自贡的平凡青年到一夜成名的年轻作者,郭敬明在当时承受着来自外界的诱惑与压力,但单凭畅销书作家的身份已经无法满足郭敬明对外扩张的更大欲望。

有关郭敬明的自我需求和背后的驱动力已经被外界分析过无数次。因为童年时期的经济压力和年少成名后的几次受挫,郭敬明对名利有着不加掩饰的渴求。他曾不止一次在采访中提及自己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商人,“我小时候就对金融、文化产业链很有兴趣,当我自己可以从事相关行业的时候,就希望我在这个领域可以做到更大,让别人认为郭敬明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同时还是一个优秀的出版人,优秀的商人。”

反映到当时的选拔赛上,整场比赛的重要特质就是完全照搬选秀,赛制沿用了选秀的海选和PK赛制,甚至在当时的《最小说》中还有针对参赛作者颜值的讨论。李枫出道时的一个标签就是“美少年”。郭敬明则曾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表示这是为了帮助作者积累粉丝、形成品牌效应,“就像春晚一样,如果都是大牌在上面,大家都会想要去上,最后就变成这个品牌不断地复制来复制去。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种商业模式也支撑着公司朝前运转。”

一个作家和一个商人

《爵迹》成为郭敬明票房号召力丧失的开始

虽然通过出版行业完成了权力的原始累积,但时刻试图获取所有人认同感的郭敬明却也在尝试扩张自己的业务版图。

对作者的艺人化包装的确在早期帮助了郭敬明实现身份的快速转型,并帮助他建立起庞大的作家经纪业务。从2006年《最小说》成立算起,郭敬明的品牌复制论陆续取得了试验成功。落落、安东尼、七堇年、笛安等作者签约《最小说》,成为《最小说》的金字招牌,一年一度的选拔赛则继续为《最小说》提供着新鲜血液。在2010年,“THE NEXT”的比赛进行到第二届,参赛人数达到28万人次;同年签约作者笛安的小说《东霓》出版,因为前传《西决》的销量达到70万册,《东霓》的初版首印量就高达50万册。

转型的成功至少为郭敬明带来了迈向下一步的更大信心。在从作家成为优秀的作者推手后,郭敬明把目光瞄准了影视行业。

如果以2013年上映的《小时代1》作为节点,会发现有关郭敬明的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在此之前,郭敬明的身份是作家、出版人;此后因为《小时代》系列引发的争议和巨大的票房成功,郭敬明才陆续对外展现他的商业化野心。在《小时代》上映后,郭敬明多次在采访中认真强调自己的商人头衔,“我除了是一个作家,我本身是一个商人,所以我非常介意投入产出比这个事情,以及它的性价比。”

但《小时代》的奇迹却难以在最世文化复制。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郭敬明是最世文化的核心人物,他的话题性决定其IP具有更大的开发价值;另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变化带来的去中心化,头部作者和头部作品在新一轮的市场博弈中拥有了更强烈的话语权诉求,但郭敬明却对此几乎没有任何动作。

在《财经天下》曾经刊发的一篇报道中,郭敬明的形象是严苛的“郭总”。他有着Kenzo茶几和价值上万的小型雕塑,以及一套完整的作家规划体系。但他对作家的规划却更接近于传统的艺人经纪。作家只需安心创作,其余商业上的事宜全部交给郭敬明处理。“我给你佣金提成,你就应该帮我做工作。如果还是我自己做,凭什么给你这笔钱?”

时至今日,这样的安排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再坚实,当然也无法带来作者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的尊重。曾经签约最世文化、后来改签磨铁的作者苏小懒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离开最世是因为“太过商业化”,而磨铁最吸引她的是“比较尊重作者的作品和意愿”,“所有的账目、图书印数和销量都是透明的,随时可以查。”

随着早期积累的作者优势消失殆尽,郭敬明很快就发现他将在影视化上为自己对权力的追求付出代价。

在郭敬明快速扩张自己的商业版图之时,最世文化却几乎没有释放任何的IP价值。几部根据旗下作者改编的作品都反响寥寥。而随着李枫事件的爆出,曾经或仍然在职的签约写手都迅速站队,但在最早一批作者离开之后,这些写手的作品价值却无法跟上郭敬明梦想中的产业蓝图。

何况连郭敬明都无法复制郭敬明。《小时代》上映3年后,郭敬明或许终于能够意识到《小时代》只是一次市场实验。2013年的中国电影市场,针对国产片的观影需求还未得到完全释放。但在三年之后,《小时代》的产品规格就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观影审美,也难以在突破自我身上给出更多新意。

连续四部《小时代》的势能累积让公众对“郭敬明出品”的忍耐达到顶点,也让郭敬明在去年的新作获得了几乎一致的差评。这部CG电影因为制作水准和抄袭的传言广受诟病,迫使郭敬明也不得不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以至于把自己的名字都称为“原罪”。“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规则正在改变

从今天媒体和社交媒体反应不难发现,在一定程度上,郭敬明这个名字依然是IP价值的体现。他的名字就代表着话题性,他的产品成为某种程度上的票房或收视保证。尽管《爵迹1》宣告票房失利,第二部依然在乐视影业等出品方的片单之列,由爱奇艺出品的同名网剧也已经宣告摄制完成。

郭敬明在《爵迹》之后已经很少出现在公众眼前。他保持着难得的低调,几乎不再在公众面前发言和现身。他上一部影视化的作品是《夏至未至》,但除了为该片担任艺术总监和在3月份、6月份各发送了一条相关微博,没有更多的迹象证明郭敬明在为这部作品摇旗呐喊。

直到昨晚之前,有关他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歇。

从小镇青年到征战十里洋场,郭敬明演绎的是几乎所有人都会向往的造富神话。在成名之后,他最喜欢的是对早年间无人问津细节的旧事重提,字里行间带着满足的报复性快感。也许正是早年经历让他对整个精英社会都抱有莫名的好感和敌意,甚至曾说过学懂规则和玩死这群人的豪言。

但规则正在改变。在作家经纪领域,郭敬明的“先发优势”不再那么有效,尽管他曾为此付出良多。“运营作者、影视变现”已经成为所有传统出版行业和网文平台的共识,对于优质作者的争夺也让“签约”失去了原有的权威。如果将权力简化为让他人为自己做事情的能力,在这个行业中,作者和公司的权力天平正在向前者倾斜。

实际上,这也正是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正如美国作者莫伊塞斯·纳伊姆在其著作《权力的终结》曾经写道,权力的神话已经终结。“21世纪,权力更易获得,却更难运用,而且更易失去。从会议室到战场,再到网络空间,权力争夺的激烈程度一如既往,但权力带来的回报却在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