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的名声问题
2017-08-23 14:33 郭敬明 名声问题

郭敬明的问题不是“墙倒众人推”,而是这墙每出现一次裂缝,都会有人指出:看,这墙本就是倒过的,为何还垒得如此高了?

首发 | 创业家&i黑马(ID:chuangyejia)

文 | 牛油果 

8月21日晚上,郭敬明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上了微博热搜,将他带上去的正是旗下作者李枫。后者指其“性侵”,选择了撕破脸与其对抗,郭的回应简短,你是捏造,我已走法律程序。

此案尚未公断,各种猜测颇多,细看文章内容,起码最后一段描述郭与他人关系的文字,或涉嫌“侵犯名誉权”。

但传播不可逆,这段话无疑已形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将郭本有滑落趋势的社会形象再度拉低了,甚至还有人翻出多年前网站上的猛料,与各当事人一一对应。接踵而至的,是网友对郭的指责、怒骂、揶揄。不管结果如何,可想而知的是,这将成为郭的一个新标签,大众娱乐的新话题。

站在大众的对立面,似乎成了郭敬明目前深陷的一种困境。

2016年10月,在电影《爵迹》的媒体会上,郭敬明曾痛哭: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做什么都是错的?我们愿意相信这次的哭泣是真实的,因为这发生在票房“惨败”之后。很明显,他试图将失败原因归结为大众对“郭敬明”三字的标签化,这句话显示了他很多的委屈与不满,更显示了,他已经觉察到自己的名声问题开始影响赚钱了。

电影上映前还有一段小风波,也和这三个字有关。上映前夕,郭曾发微博指责乐视影业,称其在宣传中拿掉了自己作为导演的署名,他的愤怒同时圈给了张昭(创业家&i黑马注:乐视影业CEO)。从乐视后来模模糊糊的回应来看,他们此举主要是担心后续的卖座问题。这就很能体现合作双方对“郭敬明”三个字的不同理解了。

他是否真实感受到了大众与自己的对立,这一点很难说。因为他对“大众”的看法,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在意,他只是坚持地将自己的商业之路进行了到底,小时代一拍再拍。他的痛哭,更多可能来自粉丝群体收窄的失落。

商人郭敬明,本也不必和大众发生什么关系,聚拢属于他的信徒,维持商业帝国的运转即可。像媒体描写的那样,对待工作严苛,经常连轴转,对旗下员工也多是严厉,在合作伙伴眼中也是个靠谱的,能带来共同利益的伙伴。他贩卖的,也是他最擅长炮制的,青春情怀。当年萌芽系的青春作者一大批,都写成长与疼痛,但也只有郭敬明把这做成了一门生意。很多作者成年后开始思考更多的成人世界的问题,郭敬明则发现了商业世界的真谛:一代代的人在成长,青春小说的需求是永远填不满的。就像割韭菜,一茬茬的。

郭敬明最初的商业帝国的确建于他的粉丝之上,当时的“小四教”也和如今最红的明星粉丝帝国没有分别,是媒体不好触碰之地。之后他开公司,将经验推而广之,招新作者,开始生根发芽。娱乐明星养成的那一套也被郭拿来复制到了他的“最世”商业帝国,作者有定位有粉丝,互相之间在微博上导流。

作为商人的郭敬明成功之处还在于,在发现公司主营业务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及时找到新业务,并根据优势进行转型。在电影行业狂飙突进的前几年,他的“青春情怀”被影像化,成了荧幕上的《小时代》。为了迎合新年轻人对新偶像的需求,他总是用那些最新的面孔,流量与话题兼备的明星。

要知道,在绝大公司2015、2016年才开始发布IP电影单的时候,他早于2013年就把小时代搬上荧幕了。大量的人醒悟过来时,郭老板早已赚得盆满了。第一部《小时代》的票房是4.84亿(创业家&i黑马:公开数据),前三部小时代票房合计过了10亿。郭敬明对于商业、市场的理解可谓深刻。

前几部都收获颇丰,一部电影票房失败,创作者不至于当众痛哭,郭敬明哭的原因,可能是感受到了自己正在遭遇的困境,他担心的并不是一部电影的失利。而这种困境的根源并不来自商人郭敬明,而是之前的“文人郭敬明”。

一切又要说到来路,和他的发家有关。郭敬明的两部成名小说,《幻城》被指抄袭《圣传》,《梦里花落知多少》被指抄袭庄羽《圈里圈外》,后一书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定“整体上构成抄袭”,判郭敬明道歉,但郭仅完成赔付判决,在微博上称“不会道歉”。从此后看来,判决也没有对他的文学事业造成什么影响,反而越做越大,拥趸无数。污点被掩盖,不代表不存在,“抄袭”二字已在很多人心中推翻了他作为作家的身份。

付赔偿金而不道歉,郭敬明也真是深谋远略,因为一旦向原作者道歉了,承认自己抄袭,拥护的人则更少了,又怎么会有后面的这许多事呢。

之后郭敬明华丽转身,成立了专门生产青春文学的公司。虽也有许多红人作者,但最大IP,无疑郭莫属。

《小时代》是郭第二件受到非议的事,大众的攻击点主要在“《小时代》所塑造的价值观”上。《小时代》集中展示了郭敬明喜欢的生活,其中对奢侈品的喜好其实在早年的《梦》一书中也有端倪,只不过《小》又将其放大了。知乎上有人问,同样是描写富贵生活,《红楼梦》和《小时代》的区别是什么,点赞最多的人答:《红楼梦》是从贾宝玉的角度写贾府,《小时代》是刘姥姥写贾府。

这体现了另一个群体对郭敬明花费心力所建起的影像世界的鄙夷。

但这对郭敬明的成功没有影响,他的兜售对象,正是没有进过贾府,对贾府有憧憬的人。

反对声不绝于耳,但小时代却一直成功——直到《爵迹》出来,在大量自媒体的吐槽之下,大众舆论终于发出了影响力,去看郭敬明的电影,成为了一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事,这简直就好像当众承认了自己是一个肤浅、空洞及爱慕虚荣的人。

这和“郭敬明”三个字有关。也和他长期以来给大众混乱的定位有关。

如果他长期沉默不语,像许多经营青春文学的商人一样,便不会招致如此多的关注;但他的商业却又建立在自己的声名之上、粉丝之上,建立在一个必须以原创为基本准则的“作家、导演”之上,这就使得他很难做一个纯粹的商人,他需要像明星一样经营自己,推他的青春系列。

他是个优秀的炮制者、操盘者,却往往又以创作者的身份示人,但创作史又有污点,这就是矛盾的。郭敬明有四千万粉丝(创业家&i黑马注:是吴亦凡的1.6倍,比鹿晗还多两百多万),很难想象一个拥护者如此之多的人会说出“是不是只要有郭敬明,你们就不看”,可见这粉丝帝国已成颓势。

郭敬明现在的问题就是名声问题。他的一切都是基于“郭敬明”这三个字红的,也逃脱不了这三个字带来的所有评价,乐视影业想把这三个字从宣传海报上拿下来,致使一部作品没有创作者,也是不可能的。

粉丝帝国渐颓,又找不到和更广泛意义上的大众相处的恰当关系,郭敬明的尴尬处境还会继续存在,不管之后再出现什么更让人讶异的新闻、爆料。而当这爆料和郭敬明的名声有关时,困境便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