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阿里与腾讯万达们讨论组建“好莱坞中国俱乐部”
2018-01-20 10:50 高晓松 阿里巴巴 好莱坞

中国公司,这些资本,到目前为止,在好莱坞,绝大多数都是属于“点外卖”模式,要什么临时买什么,赶上凉饭剩饭也没辙。没法进入圈子,跟人坐下来吃热饭。

来源 | 虎嗅网

口述丨高晓松

采访丨常芳菲、李拓、周余

本篇编辑丨周余

未来好莱坞的视频和电影行业面临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大的变化是Netflix这种订阅模式产生了严重的问题。

Netflix内容定制采购模式的问题

订阅模式的优势当然是明显的,谁都看得到——用别人的钱拍戏,你先交钱,大家把年费都交了,我拿这钱拍戏,这不是太好了吗?相当于Netflix说,你先把一年电影票给我,我再去拍戏。

但是由此产生严重的问题,就是它跟内容不挂钩——因为它不是分账模式,这样内容永远赚不了大钱。Netflix的内容是要么采购,要么自制。定制、采购、自制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说,你就是成本加20%~30%的利润。在订阅模式下,《纸牌屋》看的人再多,你也没有一分钱分账。

如果是“pay per view”(按次计费)的点播模式,一人看一次付了4.99,当然就跟你分账了。订阅模式是人家付的年费、月费,这个会员就没办法来分账。

而且它也不公布数据。所有订阅模式平台从来都不公布数据。所以天天在好莱坞打架:Netflix不公布数据,尼尔森公布,Netflix就说你这不对——尼尔森说那你告诉我——我不告诉你,我告诉你干嘛?

内容人的身段是最柔软的。不分账的模式导致所有内容人会迅速地根据不同的平台,和不同的商业模式,改变自己的创作态度。

如果是分账模式,内容人当然是需要做到最好,我用三年五年也就做一部好戏,因为一部戏我就够了,因为我分来那么多票房,收益足够。

但是这个订阅模式,它无论是自制采购,都是给你20%~30%的Margin(利润加成),就是你花多少钱拍,我给你加个20%~30%,你就这点利润。当这利润见顶的时候,好的内容人就不开心了。

内容人是最重要的品性是赌性和狼性。内容人如果不去赌,不去赌这个戏能挣五倍,能挣十倍,他哪还有动力去把质量做到最好?

所以,在好莱坞都明白Netflix模式,叫做Quant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quality(数量比质量重要)。如果大家给Netflix干活的话,因为数量重要,我拍十个,每个反正我都挣20%~30%。

我拍一个质量一流的也就挣这20%~30%,因为他不给你分账。我拍十个质量一般的,我每个也挣20%~30%,反正赔的可能性是没有,因为他给你钱,他采购你。

2017年Netflix投65亿美金做内容,这个投入真吓人,但是还不如迪士尼做得好。迪士尼作为全球最大的studio(制片厂),投三四十亿美金做内容,好作品比Netflix还多。

Netflix不靠内容来挣钱,而靠会员模式挣钱,当然会员模式因为还有人口红利,所以还在向前走。但人口红利会结束,不可能说每年上千万个新增用户。

这导致优秀的内容慢慢就退出了订阅模式的合作。这相当于我是一厨师,你是用年卡来吃饭的,那我这么好一个厨师,我闲着没事在食堂里做什么饭?食堂你买张年卡你就进来吃饭了,我炒什么菜,我也不多挣钱。

那只有所谓的一般的厨师,就觉得有一个工作稳定,挺好,才会参与订阅模式。内容人也一样,内容人觉得,我做一些中不溜的东西,去赌风险也很大,那就给Netflix,反正他肯定给我加20%~30%利润,那我就给他干。

最好的我就不给他了,我愿意去赌。而内容的前进,全依赖于赌性跟狼性。一旦内容人不赌了,他就越来越差,他就越来越做不出好东西。

内容在Netflix和Amazon那里并没有那么受重视

Netflix的优势在消退,本质上还是永恒的内容压倒了流水的渠道。亚马逊等巨头在内容上遭遇的问题同理。

每个新科技来的时候,初期的红利都是巨大的,都蔑视内容。

比如说一百年前,唱片诞生的时候,对内容就是蔑视的。余叔岩、杨小楼,这么多京剧大师想要灌唱片,还在我门口排队呢。因为新科技导致新的分发,原来花两块大洋,二两银子上戏院看戏去,现在一毛钱能买张唱片。我提供新的分发渠道,你们来我这排队。

可是等他把这些经典的戏都灌了唱片卖了以后,赚了一大堆钱,才发现京剧的生产没那么快——京剧七十年才产生多少新戏啊,最著名的是那八个样板戏,那是新戏——发行方才开始说,又得去求内容,说咱们得有点新的内容啊。

一个工厂在印唱片,到红利期消失以后,就得去签周璇,去签李香兰,给够他们钱,把他们养成百万富翁,才能再去挣钱——结果发现内容还是为王。

现在,一模一样的路要重走一遍。新的技术→新的分发渠道→新的一轮红利。开始上网的时候,大家都求着互联网,能分发到那么多人,多高兴啊。互联网那时候多厉害,不给钱,盗版的时候都理直气壮——说我帮你推广了——是吧,当时不就这话吗?

现在谁还敢说这话呢?因为最开始老上海只有百代一家唱片公司,后来上海产生七八家唱片公司,不就是从法国进口两台生产线压唱片了嘛。大角儿说不用你推广我,隔壁还有一家呢。

那不就内容继续为王了吗?

每一次新的介质进入的时候,都先吃一轮科技红利,然后继续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现在从中国到美国,Netflix也是,Netflix的口号叫“在HBO变成我们之前,我们要变成HBO”。还是把自己当一家内容公司了,因为HBO这种掌握大内容IP的公司,他想弄个平台还不容易吗?

你弄一平台,你没东西,你平台干嘛用。所以Netflix砸65亿美金,亚马逊砸45亿美金,做内容。

但是,这些都没有studio拍得好。特别明显,而且大量的明显地捡studio剩的东西,就是在大studio没过绿灯委员会的那些项目,跑Netflix这儿拍了。

最明显的就是亚马逊拍的伍迪·艾伦电视剧。我是伍迪·艾伦铁粉,每年一部伍迪·艾伦新电影我都看,但那个电视剧看了三集我就已经睡着了。这肯定是伍迪·艾伦没拍成的一个特长的电影,就是一个三个多小时的电影,最后一直没人投,最后给亚马逊了,把三个多小时的电影切成六集。

这个是互联网模式的问题。因为亚马逊和Netflix模式,其实都是互联网+的模式(而不是+互联网),以他们的平台为主。内容是喂养平台用的,而不是屁股坐到内容那去。

亚马逊更不在乎了。亚马逊的prime会员,是在亚马逊买东西,因为你花了79.99元美金年费,所以你有两天到货的权利,同时附送你看视频听音乐——你说你是内容方,你愿意给亚马逊拍戏吗?给亚马逊拍戏,合着我是一个白送的,搭的。而且你也不给别人看,你就搭给你那些两天到货的电商用户看。

未来互联网将出现新型的“点播式平台”

内容与渠道地位的变化,不仅威胁到Netflix,也挑战了全美院线的权威。高晓松说,这是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最好的机会。中国人最擅长的线上票务,将凭借pay per view的契机,在好莱坞拥有一立足之地。

凡是做电影公司的老板,已经很少去拉斯维加斯和澳门赌博了,因为做内容本来就是赌博——这赌博多厉害,好几亿砸进去,准备两年,一个礼拜就见分晓,第一个周末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所以,点播式的平台,是一定会出现的。给两头的东西,一头就是所谓的敢赌的头部内容,愿意跟你赌;一头就是在院线和各种平台上都“一日游”的那些内容。

平台跟内容人分账,内容人也有收入。而且点播平台就可以非常分众化,因为点播平台要求的不是流量,要求的是ARPU值,就是每个用户花的钱,而不是时长。

原来那些大平台主要是流量和时长。流量、时长导致了会员,如果是pay per view式的,那我要时长干嘛?我要收入,就是你花钱就行,这样的平台一定会出现。

怎么出现呢?院线现在也面临很大的压力,院线现在面临的就是窗口期的压力。过去是窗口期72天,长的可能到90天,影片先给院线,然后才去上其它平台,给Netflix也好,还是给亚马逊、苹果,还是电视台去播。

现在因为平台多了,有利可图,再加上还有运营商亲爹(运营商入场的原因请见第一篇),时代华纳上边有AT&T,AT&T下边还有direc TV——这么大的有线电视平台,急需内容。

Comcast那也是,NBC环球上边有Comcast——我亲爹需要喂养——喂养电影院的那些房子,还是喂养我亲爹这大平台,选择什么还用说吗?

亲爹大平台那些付费用户,那都是一年花多少钱的这些电信用户,争夺付费用户的需求和你找院线去跟人分45%~55%随机用户的票房现金,哪一个更重要?

所以院线已经面临巨大的压力,就是要求缩短窗口期。其中最激烈的要求缩短到17天,如果真的照此执行,对院线来说,将是灭顶之灾。因为院线过去的模式是mall的模式,是地产模式。院线相当于mall,我不开店,我开一mall,你们大家来开店,你卖你东西,我抽成就完了,把我这mall的成本弄回来。原来是你拍电影,这个就分点票房,支撑我这成本,然后我卖我的爆米花跟可乐。

我现在说这俩事会往一起合流:pay per view,就是点播式的平台,跟线上票务平台会结合起来。

为什么呢?先说美国线上票务为什么做得这么差——刚刚才到20%票房,中国已经快100%了。中国的线上票务,前年可能才80%,去年已经快到100%,电影票全都线上买了。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的院线票房分账占总收入的比例,比中国院线少很多,所以他他重视的是他那爆米花跟可乐。

因为他一个爆米花可乐挣5元钱,这5元钱可比他在票上的分账要多。所以他讨厌线上售票尤其是第三方线上票务平台,是因为他讨厌别人准时到。你准时到了,跑到屋里看电影去了,你就没来得及买我这爆米花跟可乐。

所以他对线上售票的平台,都让你多一元钱,强制你charge你一元钱Service fee。所以在美国线上买电影票,比去电影院买贵,不像中国,线上买更便宜,便宜太多了。

所以线上票务这个领域,整个美国模式是相当落后。国内曾经有友商企图在美国做这线上售票,跟院线谈了一轮,院线要求是charge 2元钱,就是它得比线下贵2元钱。

友商直接就退回中国了——别弄了,因为你贵2元钱你就别干了这事。就算不charge,你都得靠补贴去吸流量,保增长,更别说还charge你2元钱。其它的是1元钱,像Fandango这种平台。

但是,如果六大电影公司减少窗口期,咱且不说到17天,咱保守估计,可能妥协到45天,对院线来说还不止这些,还要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因为我也参与了这里边的各种谈判,所以见识到了。

有什么奇怪的要求呢,比如说一部电影首周末票房如果没过1000万美金,那窗口期就17天——你就给我拿回来吧。首周末没有过1000万美金,相当于一日游了,我都一日游了,你也不放我,我还闲着给你72天、90天干嘛?我就拿回来喂我爹(内容平台)去了。

因为迪士尼这种巨头没平台,也没亲爹,电影主要收入还是从票房和衍生品来,所以现在有这个需求,院线还能扛一阵子。可是迪士尼如果收了福克斯(可能收购的原因请见第一篇),福克斯这还有Hulu,又有平台了——我有Hulu了。去年迪士尼已经把所有内容都从Netflix撤回来了。

原来就你一出口,现在我有了一Hulu,未来可能还有别的。如果最后六大都有自己的出口了,逼院线说退到多少天,院线就会从mall的模式,转变成supermarket的模式,就是自己花钱进货了。

这个模式是巨大的改变。如果院线被逼到自己去进货,那就是自己保底片子,自己采购片子,甚至自己拍片子。那院线就必须改变了。万达有了AMC院线不还是有传奇影业吗。他对票的需求就不一样了,因为他就不是光靠卖爆米花什么的,这个对线上票务平台的需求就大了很多。

线上票务,从20%增加到50%——那也是巨大的成长空间。而中国的这个线上票务做得全球领先,我们的产品模式,美国人闻所未闻,而且都做起来了。

这是巨大的机会。而且会做到你要买票就买票,如果你要看没有在院线上映的电影,我就上点播模式,所以聚合成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实际上就是线上线下同时pay per view——你pay了一张电影票去电影院看,和你pay了一个4.99元,在我这平台上直接看了一个电影,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只是说刚刚上映的电影可能贵一点。

现在大家在讨论价钱,比如说同时上院线的,如果你平台上pay per view,有各种反盗版技术,那么50元,或者30元,他为一家子四口人买,一起在家里看了。如果是过去的电影,已经下线的电影可能4.99元,6.99元之类的。

线上票务和pay per view,这两个平台明显地是应该聚合在一起的,就是影迷来,有要看现在的电影的,有要看过去的电影的,有去不了电影院的。

美国有一个巨大的阶层,25到35岁阶层。明明有钱,但是孩子又小,所以去不了电影院,他愿意花50元钱或者30元钱在家看。所以这个点播式的平台,跟售票平台是可以完全聚合在一起的。

这个事情,我在我们阿里大文娱内部已经建议推进了。就是我们的淘票票,未来会从只售票,变成售票+点播平台——就是你也可以买电影票,你也可以看已经下线的电影,付费点播看。

我们有一个订阅性的平台,就是优酷。同时也要有个点播性的平台,订阅性平台没法转成点播平台,因为人家已经交了年费了——人说你欺诈我呀,我都交了年费来看电影,结果你突然告诉我说,对不起,这不能看,那不能看,都得再交钱,这不可能。

所以,正好我们有淘票票这么一个平台。淘票票平台未来会从只卖票,变成了实际上就是卖电影:可能是电影院在放的电影,也可能是在平台上放的电影。我们正好有这个优势。

在好莱坞,实际上这个空间是巨大的。因为整个院线模式如果改变的话,线上票务会爆发性成长。爆发性成长,同时又配上一个点播平台,因为大家都看到Netflix这个模式未来有严重的问题。Netflix投65亿美金,拍出来的良品率远低于迪士尼投那三四十亿美金,所以他也没办法给头部内容分账,因为垃圾内容吃掉他太多钱。

所以,好莱坞今年开始有大机会,中国资本和技术有很大的机会,在票务+点播上直接切进去。

避免“点外卖”,中国文娱公司要组建“中国俱乐部”

利用资本或利用先进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切入好莱坞以后,如果不想被人宰割或者交“保护费”,摩拳擦掌的中国企业应该联合起来。以“中国俱乐部”之势,以先进的互联网产品及雄厚的资本为武器,中国企业将不再“点外卖”,而是“坐下来”,像当年的日本人一样,在好莱坞拥有自己的地位。

中国公司,这些资本,到目前为止,在好莱坞,绝大多数都是属于“点外卖”模式,要什么临时买什么,赶上凉饭剩饭也没辙。没法进入圈子,跟人坐下来吃热饭。

这两年代表阿里,我努力在促成大家组成一个“中国俱乐部”。人家六大有MPA(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在海外共进退,跟中国谈判配额,跟欧洲谈判税收。我们去了,大家都点外卖,一个一个来,应该说万达算是坐下了,因为它有全球最大院线,其它公司还都在“点外卖”状态。

我们在海外的这些代表中国公司的高管关系都很好。在国内大家激烈竞争,刺刀见血,但是到海外,我们都是新玩家,都被人家玩。人家玩你特简单,我已经遇见无数次。

美国人跟阿里说,说你们给我们多少多少钱,我们怎么做内容,只要你一打磕巴,说你这太贵了,他马上当着你面说,我要去找你的友商——找腾讯,找万达。因为大家都是刚刚来。

大家都深感这个问题之严重。大家都揣着很多钱和梦想,人家那帮老炮就在你们中间来回来去地涨价。中国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价已经出现过很多次。有一家不错的电视制作公司,我们开7亿,友商开10亿,咱这不神经病吗?结果卖家说我们还得再等等,再竞竞价,反正你们有钱。

有钱不假,我们没有那么冤大头。我痛感我们这些中国公司去美国,不抱团。所以我也花了一些时间,试图组织一个中国俱乐部。

我先跟Martin刘炽平聊了聊,刘炽平很支持,说这是大家共同的痛点;然后我也跟黎叔黎瑞刚谈了,黎叔也很支持;跟万达文娱海外的老大高群耀谈了(2017年底从万达离职),我也跟王中军谈了,我也跟于冬谈了,大家都很愿意。

可是为什么没组织起来呢?这个就是我们中国公司一贯的问题,大家都觉得这事是一好事,可是大家都有各自排斥的对象。结果把这关系链组织起来,我回家仔细画了个关系图,发现所有人都欢迎的就只有两家,就是阿里和腾讯。每个人都说,你们俩必须在,最好咱仨或咱五个干,不要其他人。导致我到现在也没组织起来。

我觉得大家组成一个组织,最起码可以一起学习,先把这个产业啥样的,哪里是沟哪里是坑,大家一起搞清楚。肯定不会去“围标”,围标是犯法的,但是至少大家能互相分享信息,一家交了学费其他人就别交了。

我今年会继续努力推动这个事,争取把这个中国俱乐部组织起来,因为对所有人有利无害。包括对好莱坞,有中国俱乐部在,也能一定程度防止中国骗子去忽悠,败坏中国公司名誉。

真正的文化是包容,不是拒绝

好莱坞是世界的好莱坞,不是美国的好莱坞。从资本上进入好莱坞,不代表一定要“中国化”。真正在好莱坞拿下“座位”后,你的视野就变了。

好莱坞的头部公司,我称之为“十三太保”(六大电影公司、三大唱片公司、两大演出公司Live Nation和AEG、两大经纪公司CAA和WME)。我们就看看十三太保的大股东都是谁——

首先三家唱片公司,三大是现在最大市值的:环球母公司是法国维旺迪,索尼母公司日本索尼,华纳母公司是一俄国人。怎么了,三大都不是美国的,这有什么,不都一样——你只管去控制它就行。

CAA咱们CMC(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入股了,是第二大股东。WME,中国一个——我现在还不能透露是哪家——一家超级大机构,正在谈判买入WME很大股份。

这十三太保里上游最大的两个经纪公司如果都被中资渗透了,这不是很好吗?你去渗透他,再逐渐改变他。

而且你控制了以后你发现,你的视野变了,因为你控制之前你老想着中国中国。你看索尼当年,一把买下哥伦比亚,其实有一个重大原因是因为跟松下竞争。当时所谓了高清磁带有两种制式,一种是索尼的Betacam,松下出了一种叫M2,这俩竞争不下。因为专业制式只有你死我活,是不可能兼容的,因为不兼容的话,电视台没法交流节目。索尼为了打死松下,最后把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唱片公司、电视台都买了,他们都用Betacam,其它电视网也只好用Betacam。松下由此一蹶不振,退出了所谓的专业器材市场,全球专业器材都用索尼的——他是这么考虑的。

进去以后视野更广了,索尼到今天为止,也没有说让索尼电影专拍日美合拍片,没让索尼音乐出一大堆日本歌手。索尼最大牌是迈克尔·杰克逊。

一旦到了那个位置,你的视野就变成全球视野,你就不再拘泥于我是一个中国公司。索尼最终成为了一个国际公司,而且给日本整个的国家形象,各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当然索尼当年确实给日本做了最大的国家性的推广。当时索尼买哥伦比亚,美国国内反弹巨大:小日本买哥伦比亚唱片公司,鲍勃·迪伦当年都在这里头,变成索尼的?人家后来也习惯了,今天你再问美国人,你说索尼是哪的,没有人跟你说索尼是日本公司,人都说索尼是一个全球公司。

我试过这个问题,我在美国街上问过很多人,我说三星是哪的?没有人知道是韩国的。人说三星不就是手机吗,或者电视——三星是一个全球公司。所以实际上你会逐步地一步一步走到一个国际视野,你只有走到国际视野你才真正成为国际大公司。当然你的中国基因还是带着呢。

所以我就觉得这个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我们大家在好莱坞为什么那么团结?一天到晚,我们大家,阿里的我,腾讯的,万达的,CMC,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团结极了。只是还没形成中国俱乐部,但是大家都觉得有一点意思。包括从其它公司出来的人,都还是愿意在中国公司工作, 因为大家觉得我在美国公司工作,也就是一份工作,还都是有那种情怀的。所以我觉得(爱国和国际化)这两件事一点不矛盾。

而且,不是说我们控制一个公司之后,这公司只出京剧,你必须得听京剧。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包容,而不是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