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破百亿的剧 她去年做了3部 没想到 她是这样制造爆款的
2018-04-02 16:50 赵依芳 文化产业

作为文化产业最早一批创业者,赵依芳和华策如何能踩中历史节点?又是怎么制造爆款,抓住年轻人的?

来源 | 中国企业家杂志(ID:iceo-com-cn)

作者 | 李佳  

编辑 | 米娜

2010年华策影视(300133.SZ)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敲钟的前一晚,举办了一场酒会,在场的人都很兴奋:“电视剧第一股要敲钟了!”

创始人赵依芳也觉得开心,跟着多喝了几杯,但没想到散场回房间之后,赵依芳就开始嚎啕大哭。看她哭得伤心,团队同事谁也不敢上来打扰。

上市的喜悦感冲刷过后,赵依芳想起创业路上的那些艰难时刻,情绪一时没忍住。

1992年,33岁的赵依芳走出体制,从浙江东阳广电局副局长变成了一家影视公司的总经理。

如今,她创办的华策影视集团已经做到年产电视剧1000集、电影数十部、综艺十余档的规模。拿2017年上半年来说,点击量破百亿的剧一共有7部,华策占了3部,其中《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总点击量超过478亿,《孤芳不自赏》总点击量超过192亿。

再往前数,爆款名单上还有《亲爱的翻译官》《何以笙萧默》《微微一笑很倾城》《我的少女时代》……

作为文化产业最早一批创业者,赵依芳和华策如何能踩中历史节点?又是怎么制造爆款,抓住年轻人的?

十九大报告出来的时候,赵依芳正在戛纳参加戛纳秋季电视节,尽管有时差,她还是第一时间在手机上看了报告发布的视频。

回国以后,她又组织高管学习研究,对她来说,这份报告不仅是华策的战略纲要,更视作自己的“人生宝典”。

作为一家民营影视公司的总裁,赵依芳身上却有着很多体制内的烙印。在很多场合里,她演讲的内容和方式,更让人加深了这种印象。

赵依芳反倒认为这是华策鲜明的基因,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对趋势和政策的敏感,让华策几次都踩准了节点。

2008年文化产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政策刚一出台,赵依芳隐隐感觉到机会来了。那一年华策完成股改,2010年就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成为继华谊兄弟之后第二家登陆A股市场的影视公司。当时在电视剧行业,华策并不是规模最大的那家,但由于率先上市,华策成为“电视剧第一股”。

上市意味着什么?2010年的赵依芳还没有想的很清楚,只是意识到进入资本市场,会有利于品牌和融资。

纠结的地方倒也有,上市之前,对赵依芳来说,只要能拍出一部好片子,保证能赚钱就可以了。但上市之后,企业需要清晰的商业逻辑和产业定位,同时会受到资本市场的监管,这些迫使赵依芳转变身份,第一次站在“企业家”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一直到上市之后一段时间,我都不认为自己是企业家,只是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赵依芳记得当时会有很多投资者找她交流,谈公司业绩、业务的可持续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等等,也是在“被教育”的那段时间里,赵依芳想到用并购的方式做大规模。

摆在赵依芳面前的并购标的已经有好几家,但她还惦记着克顿传媒。当时那家公司拥有两百多部电视剧,也是拥有电视剧全国电视播映权最多的民营公司之一,《爱情公寓》就出自克顿。

如果并购能达成,这在赵依芳眼里就是“强强联合的生意”,她托了自己的朋友主动去问克顿,打听对方的意愿和诉求。

双方目标想法一致,赵依芳很快拍板这桩合作。2013年,华策影视收购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交易金额为16.52亿元。至此,华策成为国内体量最大的电视剧公司,电视剧产能达到年产1000集,也牢牢占据了行业第一的市场份额。

当时克顿吸引赵依芳的地方在于大数据,这也是日后华策能屡出爆款的原因之一。

华策影视集团董事金骞早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克顿的数据跟踪分析能更加清晰了解影视剧产业链的各种核心资源,比如能分析“哪类媒体适合播什么样的电视剧,哪类演员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或者哪类电视剧播出的时候可以产生更好的市场份额。”

这样的技术应用,能让华策知道应该做什么类型的电视剧,在什么时段播出,提高了运营效果的同时,也降低了公司的风险。

日后,华策的爆款《何以笙箫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锦绣未央》等也大多出自克顿团队。

除了做头部内容,“紧扣时代和主旋律”也是华策出品的另一个特点。《中国往事》《国家命运》《海棠依旧》都是华策的主旋律作品,在赵依芳的理解里,华策作为内容企业,本质就在于“传递社会进步的精神文化产品”,而主旋律作品正好承担了这样的价值观。

但从市场角度来看,无疑娱乐化题材更有关注和回报。“在这一块上,我们也纠结,但没有别的企业那么纠结。”赵依芳先从战略上做了规划,华策有个“811”原则:80%是在市场范围里规划娱乐化的作品,比如一些头部的爆款内容;10%是艺术化导向,例如投资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张艺谋的《归来》,吴宇森的《太平轮》等;剩下10%就是主旋律。

在团队配置上,不同类型的剧也有不同的产品团队。项目立项时,要提前做各类数据评估,从剧本、主创、主演到成本核算、市场定位等多个维度。在这个过程中,赵依芳拥有一票否决权。

“赚钱的机会有的是”,赵依芳回忆,有些题材特别热门,比如宫斗戏,“但冥冥之中下不了手”。还有后来票房大卖的一类电影,“那种成本也低,做起来也快,但我就觉得这个事情好像不太对,所以没有做。”

此外,华策还开辟了综艺板块,双十一晚会就是华策和阿里联合打造的,已经做了三年。“怎么能看得嗨还要买得嗨,综艺、内容、消费、用户怎么有机结合”,这些都是华策正在摸索的新模式。

依靠电视剧起家的华策,如今已经不满足于只做大这一个蛋糕,赵依芳希望能打造平台型公司。在产业生态建设方面,除了内容和渠道,艺人经纪、旅游、社交、电商都是未来可以发展的衍生产业。

今年春节的时候,赵依芳带着管理层去美国和法国找行业巨头学习交流,华策开年的第一次大集训,请来了三大视频网站、微博等团队做培训。对于当下最热的区块链,赵依芳也让自己的同事去专门分析研究,这些都是为了让华策抓住时代和年轻人。

作为传统影视公司,华策也曾经历互联网冲击。赵依芳记得2000年左右,互联网刚来时,一个朋友让她把视频免费放到网上播。

虽然感到对未来的某种不确定性,赵依芳还是很兴奋,赶紧让公司一个年轻人去研究互联网,她只需要了解点击量、能不能赚钱就行了。“那时候就觉得真正变化的世界来了,未来变成什么样都不知道呢。”

到了2014年,为了让行业更加互联网化,赵依芳还找来雷军、李彦宏做战略投资,除了内容开发,华策还希望借助小米和百度探索电商、衍生品开发等商业模式。

在赵依芳看来,哪里很传统,就意味着哪里留不住人了。因此这几年,华策一直在变革,不停探索平台建设。“中国的影视公司为什么发展不确定性很多?同时总是项目化、作坊化比较多?”赵依芳觉得原因就在于平台体系没搭建好。

因此,华策成立了三十多个分支子公司,还建立了各种大数据中心、研发中心、人才培养体系以及风控体系等。

依托于这些平台,就能让华策在做项目前,先用大数据和专业团队去研究用户喜好,然后再规划、开发影视题材,最后再匹配最合适的团队。《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就是这样平台思维下的产物,这部剧不仅拉动了付费观看,还捧红了胡一天这样的艺人。

“文化产业会有许多创造性的东西,而这些恰恰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在”,面对内容行业的转型变化,赵依芳更多看到的还是机会。在她眼里,好莱坞走了一百多年到这里,“我们发展也不算慢,每天往前走一点,未来空间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