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1.5亿元新投资 这家公司创始人自述“绝地反击”经历
2018-04-19 20:23 医学界 医疗 融资

虽说创业大环境下,“九死一生”再正常不过,但医学界和其创始人陈奇锐却展示了一份创业者的自救指南。

来源 | 大健康参考(ID:dajiankangcankao)

口述 | 陈奇锐

整理 | 白开水

4月19日,大健康参考(ID:dajiankangcankao)获悉医学新媒体平台“医学界”宣布已获得1.5亿元新一轮融资,由郭广昌拥有的亚东星辰独家投资。

虽说创业大环境下,“九死一生”再正常不过,但医学界和其创始人陈奇锐却展示了一份创业者的自救指南:

医学界在2015年完成了近2000万元首轮(A轮)融资。2016年上半年,陈奇锐本可以继续拿钱,却因过度自信错失了。下半年,资本寒冬来了,医学界面临现金即将断流,团队人心惶惶。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战胜困难、摆脱生死险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医学界不但实现了盈利、还重获资本青睐。

(医学界创始人陈奇锐)

虚假繁荣

医学界是一个医生互助学习平台,2012年3月创办,主要产品有医生站APP和“医学界”微信公众号矩阵,在2015年年底获得了来自道彤资本和爱康国宾及其董事长张黎刚近2000万元的A轮投资。

拿到投资后,我们很高兴,想着趁着移动医疗投资热、拿这笔钱去“烧”用户、拉日活之类的,有个好数据,再去融一轮。

2016年,我们邀请了将近1000人来讲过课,大概做了3000个讲座,都是我们平台出钱补贴讲师,用户不付费。为了促进用户的积极性,我们还设置了一些积分奖励规则。四五个月的时间,我们的团队扩张了一倍。

花了钱,也有一定的效果。比如,用户数量增长了百分之五六十。但质量不高,很多人就是来薅羊毛、占便宜的,如果你不补贴,他们就走了。

用户的质量比数量重要。而且,团队扩张的过程中也造成了人力的浪费,管理跟不上,人浮于事情况很严重。

A轮之前,我们没有融过资,对融资的节奏把握不好。2016年8月份的时候,我们感受了冷意,已经晚了。

其实2016年上半年,我们是有机会融资的。有家基金,认为我们获客成本极低、数据很好,他们问我们能不能接受“小步快跑”(大健康参考注:快速融资,但每一轮估值比上一轮加得不多),我们当场就把人家拒绝了。还有一老牌VC机构,加50%报价给1000万美元,同样被我们拒绝了。

这两家是最早找我们的,还有些机构,也明确说愿意投,都来公司考察过,谈了好几轮,TS(投资意向书)还给了好几个。但我们过于乐观和自信了,也不知道资本寒冬即将来临。

移动互联网的高潮从2012到2015年上半年的这段时间,我们一直没能融资。2015年底刚开始融资的时候,这波高潮已经到尾声了。此时,跟我们站在一块儿的人很少。再看看同行们,丁香园、医联、杏树林、杏仁医生这些公司都融了好几轮了,也有一大波站台者。

当时,医生站APP日活最高峰的时候是10万,当时行业第二名可能连2万都没有。同行们可能知道这个事,但是投资人不一定知道。或者说他们也知道,但融资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必须得有足够强、足够多的机构给你站台。

冬天来了,怎么办?我们没再去找那些错过了的资方。毕竟,“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有那个功夫,还不如先把自己的活干好。

(医生站APP截图)

断臂求生

2016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的这一年,我们是特别焦虑和煎熬的。融不到钱、现金流几近中断。压力很大。但我们还是通过内部调整和A轮投资人的支持,渡过了这个难关。

首先,准备资金过冬。在2016年年底,我做了抵押房产的手续,准备随时从银行贷款——授信额度不够公司发展,但也够公司生存。同时,我们A轮投资人道彤资本又通过特殊安排,借给了我们一笔钱。

其次,停止无意义的补贴运营。2017年,可能也就三四百人来医生站讲过课。原来有地推团队到处请讲师,后来我们砍掉了地推团队。讲课费也压缩了,愿意奉献的讲师,就继续接着讲。用户这边,积分奖励什么的也大多取消了。

这个事情也提醒我们,可能PGC(专家生产内容)的方法是不行的,要转型做UGC(用户生产内容)。2016年年底,也是我们比较困难的时候。我们启动UGC,做了一个直播间,希望通过用户自产内容,把成本降下来。

虽然削减了90%的运营投入,但数据还不错,现在医生站APP的注册用户有130万+。微信矩阵中,按专科开设的22个微信公众号,拥有的粉丝累计达到了600万+。

第三,我们原来有100多人,主动和被动裁员40%多。当时,不是光我们这样,2017年很多头部互联网医疗公司都在裁员。所以我们的裁员,并没有产生太多关注。

裁员我们做得很慢,大概花了四到五个月。现在想想,可能需要更快一些。这个事情拖的时间越长,负面影响会逐步扩大,还会增加成本。

第四,聚焦主营业务。我们是toB类的生意,主要给处方药企业做一些营销推广和品牌宣传。原来想着融资的时候,没有认真地做生意。没有钱了,就不得不回过头来,做业务了。

我认为,一家公司只有主营业务非常优秀的时候,才能考虑发展其他业务、做相关业务的多元化。无论是自己做还是投资别人做,都得有强大的核心业务支持,否则做的业务越多,就越容易出问题。

给药企和医疗器械厂商做服务是我们现在的主要营收来源,未来也会是。看起来单一的盈利模式,但面向的是万亿级市场(大健康参考注:国家食药监局副局长吴浈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处方药的交易规模已超过8000亿元)。还有一个很好的趋势是,药企们倾向于把市场和营销费用从线下投到线上来。 

(医学界微信公号矩阵)

砥砺前行

经过一系列业务和人事调整,对2017年,我觉得还挺满意的:

一是,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公司的核心业务和产品上,战略也想清楚了;

二是,我们的管理团队得到了非常大的锻炼;

第三,我们不仅熬过了资本寒冬,还实现了盈利。

从年头到年终,总觉得现金流紧张,但到了年底一看,业务量增长了60%,账上的钱也越来越多了,公司还首次盈利了——比预想的好多了。

我们没有花心思融资,但资本还是找过来了。2017年下半年,郭广昌先生的基金找到了我们——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机构投资人,在医疗投资领域布局很大、资源丰富、产业运营能力很强。投资负责人刘琦开曾是个成功的持续创业者、对互联网很了解、也了解医疗行业,我们沟通得比较愉快,便有了这一轮的新融资。

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加强“医学界”在医生学习与服务市场上的地位。未来“医学界”将全力打造以医生为中心,连接医院、药企、保险等产业链的全方位医生学习与服务平台。

2018年,我们的管理团队会再加强一下,引进一些关键的核心人员。比如,以前我们对融资把握不好,那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能力。

另外,我们会加大对研发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我们是做内容的公司,UGC做起来后,可以通过AI对内容进行精准推送,提升用户满意度。

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到2018年年底的时候,我们要创造医生APP的记录——月均活跃用户达到100万,营收涨100%。这是值得期待的目标。

算上之前的经历(大健康参考注:陈奇锐在2003年春节开始第一次创业,开办了一家营销策划公司),我创业已经15年了。我很清楚创业的目标是要做一家真正有价值的公司、能提升社会效率的公司,而不是看它有多少估值。

我觉得经过这次“寒冬”,医疗行业的创业生态会更健康。一些二三线的公司倒闭或者被迫转型了,能够融到钱的公司越来越少,就是头部的几家。对于医学界来说,我们本来就是头部公司,只是之前我们的团队偏弱、管理能力让投资人不太放心——现在,用投资负责人的话说,就是“你们能活过来,就是最好的证明”。

2010年,医学界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我们做过研究,当时就定下了企业愿景:打造中国最好的医生服务平台,为产业链上的医生、医院、医药企业赋能。我们要让大家都知道,“美国有Medscape、日本有M3、中国有医学界”。

现在,我们仍然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