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搭团队哲学,阿里“闻味道”文化
2018-07-27 17:31 马云 阿里巴巴

马云怎么看人?

我曾有幸在王刚的投资团队工作,王刚是阿里早期TOP SALES(金牌销售),在阿里时管过B2B北京大区、支付宝商户事业部、阿里集团组织发展。在阿里时,常去马云家里和马云、张瑛,以及阿里元老们一块儿玩牌。

他身上,有着浓厚的阿里橙色基因。

后来离开阿里,王刚投资了许多阿里人出来的创业者。最著名的当属投资自己曾经下属程维做的“滴滴打车”,70万的天使投资,获得了35亿的回报。

王刚很会看人,他经常和我强调,看人,一定要“闻味道”。

“闻味道”这词外人听起来挺抽象的,但在阿里内部,是个重要的人才选拔准则。

早期马云管理阿里时交过不少学费。特别是2000年,阿里拿到软银投资的3000万美元后,立志做全球顶尖公司的马云开高薪四处搜罗高端人才,只要是名校、世界500强背景都招到阿里,然而一年多后,他发现大量的高端人才入驻,反而带来了不好的氛围,稀释了阿里的创业文化,大家不再为业务拼命,不再思考如何创新,而是躲在流程后面,拿着高薪不愿意多付出一点,不把工作当事业,下班后就回家。

阿里的CEO卫哲说:“过度地强调技能,忽略非技能因素。这在跨国公司经常犯。阿里也犯过,不过纠正地快,非常坚决。”

一年后,马云辞退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和职业经理人,亲自来抓招聘,甚至连保安都要自己面试,这才有后来的阿里铁军,和纯粹的阿里文化。

马云在内部反思,要找业务技能强的其实不难,付比市场上高一些的工资就可以,然而一直强力的团队,是要看这个团队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得“闻味道”。

一个企业发展之路漫漫,能力可以培养,路径可以调整,但是团队必须是一路人,可以背靠背打战,面对面争论。例如,同是名校毕业,也有过3年~5年产品经理工作经验的两人,在简历技能上完全看不出差别。然而,他们的“非技能因素”,例如是否能吃苦,是否经受得住压力,对工作的投入,责任心,使命感完全是南辕北辙。

后来,阿里面试都会问一些“非技能类因素”的问题作为人才的判断。例如:你这辈子吃过最大的苦是什么?你这辈子吃过的最大的亏是什么?你这辈子受过最大压力是什么事?

在这些“非技能类因素”上下功夫,阿里打造了自己的铁军文化。

外部很多人觉得是马云的"忽悠能力",让阿里早期团队成为有高追求,有使命感,愿意吃苦俯下身子干革命。然而阿里在人才选拔时,就依靠“闻味道”招进了一批愿意吃苦,打硬战,有使命感的好苗子。

 

(马云和早期团队)

韦物主义认识不少创业者和高管,就是缺乏“闻味道”的思维。在搭建团队时,招到的都不是自己想要的人,搞得自己很痛苦。

例如有个朋友X,看上了一个“小清新”记者的人脉资源,招她到自己公司做销售BD,结果双方不欢而散还发文章撕逼。还有个讲究格调设计感的公司,从某做大众流量的互联网公司招了个产品总监,结果双方因为对产品理念不同搞得很痛苦。

如果你去创业,招高大上的BAT技术总监做CTO,其实大多数时候,不如职业经历没那么金光闪闪,但有创业精神的普通互联网公司技术总监好使。

阿里CEO卫哲说:“人的分类没有对错。错的是什么呢,不同类的人,天天要坐在一起,天天要在一起共事,你可想而知,心情不愉快,工作效率低。”

怕的就是,需要接地气做业务的公司找了一批讲格调的小清晰,而需要做产品体验感的公司招了一批泥腿子。一个同是BAT工作五年的产品,有可能是精致小GAY也有可能是油腻大叔。

在搭建团队时,闻闻味道很重要。

-----------------------------------

韦物主义:创新公司的团队管理、市场营销、战略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