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越冬
2018-08-30 15:59 成立

2015年,伴随着股市大牛,新发基金数量呈井喷之势。

王皓(化名)是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最近发行了人生第一只基金。当被问到“为何在这么差的市场环境下发新基金”时,他有点羞涩地说,“讲真话吗?因为批下来了就得发。如果批了不发的话会影响后续基金的申报。”

不过,最近的新发基金要想上规模可不容易,王皓的基金8月初开始发行,到月底结束,目标是先成立,“保成立”是当前市场的主流目标,也就是说,2亿元的规模门槛并不是非常容易达成的任务。

新发基金市场正经历着一场不同以往的寒冬,变革的种子正在萌芽。

数量井喷下的发行乏力

2015年,伴随着股市大牛,新发基金数量呈井喷之势。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当年新发基金发行总份额与以往相比十分可观,每季度的发行量都在1000亿份以上,甚至单季最高达到了超过8000亿的水平,但单只基金份额并没有明显的跟随增长。如下表所示:

近三年平均发行份额整体呈震荡下行走势,近一年高点在今年的一季度,二季度延续了繁荣。Wind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新成立基金的数量为186只,发行份额为2368亿份,平均发行份额为12.73亿份。

不过,二季度新发基金的繁荣泡沫很容易戳破。有180只基金被6只“独角兽”基金平均了,如果去掉这些“独角兽”,新发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仅有7.29亿份。

7.29亿份是什么概念呢?过去十年里,平均发行份额最高时,每只基金能够募集到40亿份资金。而生意最清冷的时候分别是:2017年二季度5.15亿份,2014年二季度7.2亿份,今年二季度的清冷程度排在第三位。

以成立日为基准,发行份额中位数来看趋势更加明显,2015年全年发行份额中位数为7.39亿元,2016年3.46亿元,2017年3亿元,2018年上半年是3.56亿元。7月5日战略配售基金成立后,市场愈发疲弱,新成立基金中位数仅有2.7亿元,为近三年冰点。

“以往一季度发一只,调动所有力量来发行。现在按月发行,单只规模比较小,很少有爆款。”在一位资深第三方基金研究专家看来,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平均发行规模较小,基金产品对投资者的伤害就比较小。一只300亿元的巨无霸基金如果跌去30%的净值,相当于损失90亿。”

好发不好做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各大公司的老牌绩优基金经理集体出动,引发一轮募集热潮,兴全合宜以300亿元首募规模成为领头的“巨无霸”,有媒体报道标题为“权益类基金迎来了历史拐点”。

但这股热潮并没有让基金脱离“好发不好做”的怪圈。

回顾近一年的爆款新发基金,首募规模在50亿份以上的权益类基金共有13只,截至8月26日,全部为负收益。

规模最大的兴全合宜(163417)目前净值回报-10%,场内折价超过7%;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平安大华沪深300ETF(510390),成立以来回报-18%;主动型基金中目前跌幅最大的华安红利精选(005521),基金经理杨明,成立以来回报-15%;六只“独角兽”基金尚未开始“战略配售”,全部化身债券基金。

一系列“巨无霸”基金横空出世又沉寂后,投资者们的热情再度回到了冰点。二季度以来平均认购期达到35天,其中24只基金的募集期拉到最长限。规模过50亿的爆款基金只有零星的三两只,10亿至20亿对销售而言已是佳绩。

巨无霸基金的表现也让王皓们感到压力山大。过去十年里,王皓从助理研究员升到了基金经理,也看着上证指数在跌宕起伏后回到原点。十年前的最低点位在两千点之下,最近他被银行渠道问得最多的问题也是“接下来还会不会再跌?”

王皓理解渠道的焦虑。“之前发行的基金让客户体验很差,虽然银行客户对净值不是那么敏感,但想让他们增加资金再来买新基金就很难了。”王皓补充道,“那些巨无霸基金动不动就封闭两三年,有些上市了还折价。”

好做不好发

营销难度和产品的盈利体验往往是矛盾的。牛市的时候到处是热点,偏股型基金顾客盈门,但这时候买入基金往往容易成为“接盘侠”;熊市里买基金赚钱概率更大,但基金营销却要绞尽脑汁喊破喉咙。

相比老基金的持续营销,业内更喜欢发新基金。“名义上是做持续营销,但实际上持续营销募集来的钱占比很低。”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华南区域渠道总监告诉界面新闻,基金公司靠管理费吃饭,新发基金有集中火力的营销期,更容易上规模。

但眼下要想上规模并不容易。“刚才去路演的时候跟别的公司交流了一下,大家的目标都是保成立。”王俊韬是诺安基金广东营销中心总经理,从业八年。面对界面新闻的采访,他俨然专业讲师,从“三千点以下买基金的赚钱概率”,到对“政策底、市场底、估值底”的分析,滔滔不绝,中间不带一丝卡壳。这样的话他已经在渠道面前讲了N遍。

诺安基金最近接连发行了多只新基金,目前在发的是诺安优化配置(006025),拟任基金经理盛震山是公司力捧的“新星”。“基金经理这三年业绩都非常好,今年刚拿下金牛基金奖。”话说着,他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基金经理的业绩,“每个阶段的分位都很突出。”

即便如此,产品的推进依然不容易。他对新产品的募集规模估计是“差不多能成立”。

王俊韬不喜欢给产品添加太多的营销噱头。他说,基金销售是投资和终端的桥梁,要承担整个过程中的投资者教育。“我们一直跟投资者宣导的理念都是从资产配置出发,现在是什么样的市场,产品是怎样的定位,适合哪些人群。”

开拓市场难,守市场更难。樊明(化名)在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任职华南区域总经理,他始终记得领导说过的一句话,“销售结束只是服务的开始。”他说,基金销售的考核关键在于保有量而非销量。“客户是因为信任才买你的产品,只有做好了售后服务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带来新的销售刺激。”

市场行情差的时候,樊明需要协助银行渠道处理一些客户投诉,他把这叫“心理按摩”。“反正这个钱暂时也不用,就告诉他坚持一段时间,总会轮动到的。有时候客户投诉并不是不能忍受,他主要是看不到希望,我们要让客户看到希望,讲白话就是打鸡血。”

除了传统渠道的售后服务之外,线上的售后服务也在不断升级。赵勇(化名)在一家基金公司互联网金融部工作,他所在公司的线上业务规模较小,占比不到线下传统渠道业务的四分之一,并且受周期波动更显著。“今年二季度以来,线上业务量明显萎缩。线上不如线下对客户的掌控力那么高,买卖由客户自主决定,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

不过,线上业务有着线下无可比拟的便捷与普惠“基因”。赵勇公司的APP平台近期进行了改版,愈发强调售后服务。“我们发现客户在购买基金后经常出现服务断层,不了解基金运作情况。以前我们只重视售前营销,现在更重要的是从客户角度出发。”他说,改版新增了月度理财报告、基金详情页面等等,希望通过陪伴式的服务,把售后这块补齐。

赵勇所说的“陪伴式服务”理念与监管层此前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意见稿宗旨不谋而合。意见稿中即提及,可以通过月度报告等方式提高定期报告的披露频率。

市场行情最差的时候,也是建立品牌口碑最好的时候。

王俊韬告诉界面新闻,虽然现在卖基金很艰难,但也是开拓新客户的最好时候。“平时开拓新客户的时候都特别怕,怕客户一买就亏,现在通过基金组合包的形式开拓新客户,心理负担就很小。”

如果留心观察,会发现在一线城市的交通枢纽站里,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竖起了大广告牌。赵勇说,以前公司更重视线上宣传,现在更重视线下品牌推广,比如高铁、机场、市中心地铁站的广告牌位等。“尤其是市场处于比较低位的时期,或许正是建立品牌的好时机。”

创新破局

从新发产品端的创新也可以看出基金公司的变化和努力,如今年热门的定期开放式基金,即针对基民持有时间短、难赚钱的问题。

定期开放式基金是传统封闭式基金的创新变种。先封闭运作,再集中开放,再封闭运作。相比普通的开放式基金,一定的封闭期有利于基金经理更专注于投资,不用疲于应对流动性难题。集中的开放期又兼顾了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

不过,发行定期开放式基金的门槛并不低。最大的问题是,投资者凭什么把钱托付给你,一放就是两三年?

发行定开基金需要底气,基金公司纷纷亮出大牌,“绩优基金经理+一定的封闭期”成为流行爆款。如兴全合宜执掌者谢治宇,此前管理的兴全合润(163406)、兴全轻资产(163412)业绩有口皆碑。

也有业内人士对定开基金持观望态度。它强制性降低了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但仍无法阻止人们拿基金和其他产品作比较。

樊明说,定期开放式基金的口碑能不能做好,取决于产品和持有人心理预期之间的落差。“以前定期类产品属于偏固定收益的理财型产品。投资者难免会把定期开放式基金与银行理财产品作比较,包括收益、风险、波动率等等,这就是他们心里的benchmark。”

如果说今年有底气的公司都在做定开基金,那么有钱的公司则自掏腰包做起了发起式基金。

发起式基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由基金管理人、高管或者基金经理作为基金发起人,认购不少于一千万的基金份额,持有期限不少于三年。和普通基金相比,发起式基金成立门槛较低,不需要达到两亿也能成立。

因此,发起式基金也成了弱市里发行新基金的蹊径。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8月26日,今年成立的基金共有808只,183只为发起式基金,占比达到23%。仅看权益类部分的话,今年成立的权益类基金共479只,有68只为权益类发起式基金(不同份额分开统计),其中49只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在两亿份以下。

这些发起式基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定期开放式的偏债型产品,这类基金有111只,大多属于机构定制债基;一类则以被动型基金居多。对于这类基金,可以理解为基金公司的长期布局,即使不赚钱也要发,如广发基金。

今年以来该公司成立的被动型基金已达10只,主要按照三条思路:补充部分ETF的联接基金,如京津冀ETF联接;增加市场稀有的追踪标的如中证基建工程指数基金;补充指数增强型基金,如广发沪深300指数增强型基金(006020)。

除了不赚钱也要发的发起式“迷你”基金之外,南方基金最近打出的“赚钱才收管理费”也让基金圈炸了锅。

南方基金推出的这款产品名为南方瑞合(501062),封闭期三年。南方基金承诺,如果三年后基金没有取得正收益,则不收取管理费。根据招募说明书,这笔费用为每年1.5%。

从投资者的反馈来看,对于南方瑞合这类产品持正面评价居多,认为是基金公司和持有人利益的一种更深度的捆绑。也有一些投资者表示,“除了费率以外,更在意的是收益。”有人质疑这是“营销噱头”,也有人担心“这种设计会逼得基金变保守”。

对于投资者的担心,南方基金的做法是将产品的权益类比例限定在40%以上。南方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权益)、南方瑞合拟任基金经理史博说,“权益类仓位的设置正是体现了南方基金负责任的态度。我们的设计初衷是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

对于南方瑞合的模式,史博直言内心激动。“我们希望通过创新的形式,发挥南方基金的投研所长。南方瑞合‘赚钱才收管理费,多赚不多收’的模式,明确地将基金公司跟投资者的利益绑定在一起,封闭期设置成三年,有利于基金经理的长期投资管理。”

基金行业历史上就是“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逆市发行新基金被认为是跳出“好发不好做”怪圈的最佳途径。

“当前市场整体估值已处在相对底部区间,从现在开始未来三年,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资本市场,相信都会面临比较好的机会。如果南方瑞合能够帮助投资者产生赚钱效应,下一个三年有望得到更多投资者的认可。”史博说。逆市发行新基金被认为是跳出“好发不好做”怪圈的最佳途径。南方基金的想法也代表了部分基金公司的心态:虽说时下卖基金如此艰难,一些产品甚至是“赔本买卖”,但仍要坚持发行。除了公司的经营需求外,更多是在战略布局等风来。

对南方基金来说,南方瑞合承载着重要的试验意义。为了宣传基金,南方基金董事长张海波亲自走上前线,曝光在公众视野中,甚至通过视频访谈专门讲述南方瑞合成立的台前幕后。

“会不会对行业带来扰动?我们确确实实是有顾虑,但是我们到最后形成的理念就是,只要对投资人有利,那行业本身它也面临着一个重新生长、重新洗牌或者重新优化组合的过程。南方基金不做,其他基金公司也会这么做。更何况降低管理费从世界来看,也形成一种倾向和趋势。美国的先锋和富达也开始走了降低管理费率这条路。”张海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实大家也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在进行探索,只是南方基金早走了一步。如果实践检验是成功的,南方基金一定会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

“要真正和投资者站在一起。”这场发行寒冬里,基金业的行动风向标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强烈而鲜明。赚钱不那么着急了,也不能那么着急。

近期备受瞩目的养老目标基金正是这样。业内人士透露,从产品设计到发行再到售后,监管层都给了十分详尽的指导。“监管的反馈意见具体到子基金的产品筛选标准,灵活配置型基金如何归类等等。”一位参与产品申报的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此外,由于养老目标基金有别于普通基金,需对相关IT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包括基金公司直销系统与各大代销渠道的系统。据了解,有公司打算先以直销形式占领市场,本周即有一只养老目标基金华夏养老三年持有(006289)发行。

慢发行、慢赚钱,用两三年甚至更长的封闭期慢慢做出业绩,引导年轻人着眼更长远的未来。在这轮新发基金寒冬里,基金业正悄悄酝酿一场以慢为快的变革,大概正如歌词所说“慢慢来,才会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