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微妙:谁是时代重压最大的承受者,谁正在成为共克时艰的主力军?
2018-09-05 23:10 税收

“共克时艰”,最近朋友圈、自媒体曝光率有点高。

◎智谷趋势(ID:zgtrend) |  路口大爷

“共克时艰”,最近朋友圈、自媒体曝光率有点高。

不过,这个词还真未成为标准书面语。近两年,它见诸高规格的政府文件、中央媒体,印象比较深的只有两次。

最近的一次是刚进入2018年下半年央广的发文。这篇文章主要是对着恶化的中美贸易争端去的,当然也提到世道艰难。

而上一次则是出现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讲到宏观经济的时候,提到“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要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事实上,只是贸易问题远不需要“共克时艰”,比起2016年,需要共克的还真是今年不乐观的经济。

怎么能体现“共克”,答案是税。

不过,共克肯定有主力、有配合。只要不大量印钞,总需要有一个局部来承担历史重任,说白了就是承担更多的税收转嫁,这就值得斟酌了。

01

为什么要征税?

一是形势不等人。

二是在官方的认定里,似乎也没什么其它更好的手段了。

年中政治局会议一锤定音,新一轮大基建上马,政策力度远超过往五年,地铁审批一夜解冻,中西部的川藏铁路、贵州高铁工程热火朝天。

中国寄希望于用“铁公鸡”托底经济,用放水来拉动更多的社会投资和消费。

官方一定知道随着此前数轮大基建的完成,基建对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已经飞速下滑。新一轮基建从长远看,一定会出现低效、亏本、甚至高额债务的忧思,只是火已经烧到了眉毛。

所以,尽管民间在争议大基建还是大减税,但……

有研究机构测算,今年上半年地方隐性债务增量2.3万亿,同比少了1.4万亿。激进的地方债务扩张受约束,借不了新债自然就还不上旧债。标志性事件是8月出现了第一只城投债违约。没有人知道有很多地方债紧绷着,离断裂边缘不远。

于是,财政刺激还是启动了。

地方政府一瞬间仿佛久旱逢甘霖,它至少拖住眼前的危机。

但地方财政窟窿多大,谁知其数?

房地产的泡沫不能继续放任,“房住不炒”大势不变,土地财政的老路今天已走到了尽头。缺了这么大一块蛋糕,你让地方用什么去填补。

更何况,该花不该花的钱早已经花了,多地入不敷出。1-4月全国上下只有上海、浙江两地实现财政盈余,湖南耒阳拖欠在职公职人员工资,成为地方财政恶化的样本。

外部环境的挑战也不可低估,外贸第一大省广东的制造业PMI在30个月以来首次跌至荣枯线下,出口订单更是连续三个月收缩到荣枯线下,广东经信委分析称,“稳中有变的形势已经初步显现”。

节流几无可能,以支定收,为今之计,表面上最合乎情理的就是增收。

经济总量大体稳定的情况下,增收必然要重新调整利益格局。

谁能够成为增收的中坚力量?是兢兢业业的民营企业,还是威风凛凛的资本;是基数众多的中产群体,还是手握实权的富人?不管经济是不是下行,这些总归是社会富裕层,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目前来看,政策几乎涵盖了所有各方。

02

企业被困住了手脚,躲不过

让企业多缴一些,看似有理有据。

中国近些年几乎年年都在减税。上个月中国财长向路透表示,(2018年) 从目前看中国全年减税降费的规模将超过年初预计的1.1万亿元人民币。

过去三年多来 ,中国还先后降低社会保险费率4次,总体社保费率从41%降到了37.25%, 累计已减少企业成本约3150亿元。

政府在不断给企业减负,但据《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18》数据显示,中国社保基数合规企业比例为 27% 。

你们企业一方面享受政府减税,另一方面又不给职工社保足额缴纳,太不够意思了。不向你们收还向谁收?

国泰君安测算显示, 如果严格执行,全国企业与个人将补缴共计近2万亿元。 哪怕合规企业只提升到一半,国库收入也足够诱人。 可谓征缴空间极大。

而且,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养老保险基金改为中央调剂,各省份的上解金额与实际缴费额无关,与职工平均工资和应参保人数有关,因此 各地征缴动力十足。

这不,立马就有案例出来了。

江苏常州,一家玻璃制造公司被追缴十年社保超180万元,震慑力十足。

说了这么多,企业也是有委屈的地方。

广州地税局这两天就炸了锅。许多中小企业主围着专管员抱怨,“我们(过去)都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缴纳了这么多年社保也没见你们说不行,现在这个经济环境还来追补,这就是要企业注销啦。”

按照社会平均缴纳社保这的确不合规矩,但是以往政府与企业彼此心照不宣。毕竟,即便不承认世界银行说的中国的综合税率高达67.3%,但也知道中国税率一点都不低。

仅看社保缴费率,中国在全球处于高缴费之列,不仅击败发展中国家,也普遍赢了发达国家。

企业叫苦,地方则喜上眉梢。

缺钱的地方早已付诸行动。安徽铜陵、河南汝阳、湖北襄阳……进行社保追缴,黑龙江展开了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专项整治行动。

社保“税”如果严格执行,悲观者预期,一场企业倒闭潮不可避免。

国泰君安测算,若企业与个人按照当前费率共同承担,将 影响企业利润总额13.4% ,短期企业负担剧增。若完全由个人负担,则 进一步压低当前居民消费,累计对GDP带来1.5个百分点的冲击

清华大学的专家安慰道,“国家有关部门会统筹考虑,预计明年我国进一步降低社保缴费费率的可能较大”,且听且珍惜。

03

个人的小生活也平静不了

个税改革降下的那点费用,根本抵消不了严征社保的影响,它直接降低了个人可支配收入。

专家劝诫众人要大格局,不要一味盯着手里头这点钱少了,“即使社保费扣缴的多一点,但实际上这对大家未来拿更多的养老金,是有很大好处的。”明白人都清楚,货币贬值的时代,谁还在乎以后?

事物都在普遍联系之中,严征社保引发公司裁员潮,用临时工来替代正职员工以减少社保支出,在日本是有先例的。

个人收入减少、职业危机闪现的同时,生活支出还在加大。

在北京生活的M君,一个月薪不过7000的年轻人,在月租3500的自如公寓里挣扎犹豫,他还能留在北京吗?各地接连爆发的猪瘟、蔬菜之都寿光的水灾,不止击溃了农户们的生存线,也冲击到他一个都市小白领的生活,鸡蛋贵了,同样价格的面包变小了,蔬菜猪肉统统在涨价,连热衷研究熊A的新中产上司如今也天天嚷嚷着要“关灯吃面”“消费降级”云云。

通胀的威力已经从各种民生消费品的价格上释放出来,无人是孤岛。这一代的年轻人,对“大放水”的副效果终于隐隐有了危机感,只是还缺了点上一代对通胀的恐惧感,民国时期有场恶性通胀让民众辛苦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

通胀是对全民隐形的税收。

而今贸易战当前,国内消费这驾马车却因为房贷、物价上涨种种压力有了偃旗息鼓的苗头,将税收负担摊到每个个体的头上,并不是长远之计。

04

穷人和富人,也再一次站到了对立面

都说税收向来是偏袒资本,怠慢了实业,经营所得最高税率35%,财产所得税20%,但这次有的资本也受到了遏制。

上一周,税务局就在资本圈中丢下了一个深水炸雷——创投自18年某日起个税缴纳要从20%提高至35%,行业人士悲呼“如是,创投圈已死。”

资本宠儿娱乐行业在今年也被卷进了税收大彻查的风暴,自8月1日起,影视圈将执行新税制,税率会从原本最低6.7%左右,直接飙升到42%,而且要求按照新税制一次性补缴6个月的税款。

一边是创投人哭诉“2018年是中国创业投资环境最差的一年”,娱乐圈人士悲喊“再也不会有人投资拍戏了”。

另一边却是工薪阶层在看热闹:凭什么工资收入100万以上的就得交45%的个税,你们创投几百上千万的赚头才交20%的税,你们明星上亿收入才交6%的税,我们打工的就活该苦逼?

此次的个税改革红利,本就因社保征缴而抵消了工薪阶层普遍受惠的感受,又因为起征点只上调至5000元,远远跟不上这些年通胀的增速,而最高税率高达45%,工薪阶层的中高层,也就是社会的中产阶级,成为了税负最高的群体。

而真正的富人和其他不靠劳动生活的人税负反而低,甚至不纳税——

财产所得税20%,事实上多数情况下财产所得都可以免税:个人持有上市公司股份一年以上的,股息和红利所得免税;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免税;股票转让的溢价所得免征所得税。

富人和穷人之间巨大的税负差异,对社会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带来不小的打击,向富人征税的呼声越来越大,其中隐含的社会贫富分化与冲突不言而喻,但是动既得利益方的蛋糕,阻力难以想象。

当大减税的改革共识无法得到满足时,税收的大棒又要挥向谁?

谁来成为共克时艰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