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收视率、票补、阴阳合同!行业陋习该如何扭转?
2018-09-20 17:34 电视剧

对从业者来说,“暗雷”被接连引爆,行业面临洗牌,危机与变革并存。

文|羊君

2018年的影视圈进入多事之秋。

纷纷扰扰,圈里圈外迎来了一波接一波的风浪。

从崔永元为争一口气爆出“阴阳合同”,到今天导演郭靖宇对“假收视率”发出“战斗檄文”,短短100多天里中国影视界风云变幻。

对从业者来说,“暗雷”被接连引爆,行业面临洗牌,危机与变革并存。

郭靖宇下“战书”,揭露行业收视率造假

9月15日,导演郭靖宇在个人微博上发布长文《起来,与操作收视率的黑势力决一死战》,炮轰电视剧行业收视率造假现象。这封战书是郭靖宇在湖北大学的演讲稿,其中详细谈到了买卖收视率操作,还有大量实例。

“战书”中,郭靖宇表示《娘道》于2016年拍摄,2017年做完后期。但迟迟等不到播出时间,原因是自己“没拜对山头”。他指出,某新上任的卫视总监要求其向操作收视率的“大神”出钱购买收视率,对方开价90万一集,80集的剧要价达到7200万,并称买了收视率剧集才可以安排播出。其中,该卫视向剧组购买剧集的价格是每集130万,这意味着一部剧大约70%的收入得用来购买收视率。

郭靖宇还透露,该“大神”宣称,“去年播的平均收视率破2的某剧,是三个团队一起买;又说今年某两位大明星拍的剧,花了钱,但没找他,数据没上去,卫视很生气,不会给制片公司结账的。”

这些实锤非常有力,也得到业内许多人士的支持,甚至连广电总局也在首页发文表态,要展开“严查”。

声势已起,“假收视率”又能否彻底根治呢?

“假收视率”根深蒂固,原因多种多样

早在2015年,电视剧《大秧歌》播出时,导演郭靖宇就曾爆料,开播前他曾遭遇了“收视率警告”。

“暗示我的、挤兑我的、想说服我的、威胁我的都有 ”郭靖宇明确表示,“君子不与贼人为伍。”

无独有偶,2016年12月3日,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在第七届财新峰会上也曾炮轰过收视率造假问题。王长田表示:“当时我们看到的所有的电视节目、电视剧,可以说他们的收视率90%以上都是假的。”

可见,“假收视率”早非一朝一夕的偶然事件,而是行业内根深蒂固的顽疾。

然而,为何这一次爆发的如此猛烈?此前又为何不曾有爆发呢?文创资讯(id:chuangyiyun)认为,其中有多种现实原因。

首先,电视台改制后,赖以生存的手段主要就是依照收视率向外贩卖广告,由此也诞生了黄金档、午夜档等所谓的档期。近年来在多种原因的催化下,电视台的收视率正年年下滑。

尤小刚导演就曾表示,刨除个别热点戏,几大卫视收视率过了0.3的,多多少少都有买的,唯独比较干净的是中央台。可见,伴随电视台的分化,网络平台的崛起,单个电视台在收视率上已很难保持辉煌成就。

1998年,《还珠格格》第一部在电视台播放时,收视率接近50%,而到2010年以前,上星电视台的黄金档电视剧还能保持3%以上的收视率,例如当年浙江卫视的《雪豹》就以4%夺下收视冠军。

到2018年,8月占据黄金档的上星剧中,网络红剧《香蜜沉沉烬如霜》收视率不过1.368%,而排在第二位的《最美的青春》,最高点也没有超过1.4%。

可见,在不到十年间,电视台赖以生存的收视率剧烈下滑。这为“假收视率”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利益基础。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委员会曾召开过新闻发布会,专门发布通知表示,以全国排行前20家卫视频道每年播出13000集电视剧计算,全年有40多亿人民币被用于“收视率”交易。

这笔巨款补贴了中间商,更补贴了卫视频道,收视率好看了,广告费也不会付之东流。而唯一难受的,就是那些认认真真拍摄电视剧的人。

其次,改革“收视率”为评价标准的体系相当困难,行业整体也缺乏动力。

从电视台改制以来,“收视率—广告投放”这一收入体系已经运行了几十年。从行业角度来看,如今“假收视率”的曝光无疑是正确的,让人欣慰的。但这次曝光彻底破坏了行业的衡量标准,短期内也面临不少挑战。当广告商知道参考标杆能被人工篡改,谁还敢轻易拿真金白银来买广告位呢?这对电视台来说是个新的考验。

在收视率下滑的大背景下,要制定新的评价标准难度非常大。即使是广告商,也不可能愿意在理解和计算上花费太多精力。同时,如果计算模型过于复杂,系统不稳定,“造假”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在这样的前提下,收视率这种直观、简单的计算模型,具有很大的优势,暂时还难以被取代。电视台要想找到更好的替代品,既需要新数据有足够的说服力,也要求其背后有严谨而相对简单的科学统计方式。这一过程是需要试错成本,并且承担失败风险的。

显然,相信“假收视率”比改革简单。对参与其中的人来说,既然同样能养活那么多人,何必自讨苦吃呢?

行业改革任重道远,内外力量皆需运用

与此前“取消票补”、“影视税改”等事件不同,“假收视率”的诞生并不只是利益驱动,还夹杂着电视台走向没落的时代背景。因此行业改革会牵动更多从业者的利益,阻力会更大,影响也更深远。

文创资讯认为,单纯期待行业内部自查,或是单独依靠政府出台法规强制管理,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在“假收视率”事件中,电视台、片方和广告商如今已全部捆绑在一起。电视台需要收入,舍不得“假收视率”;广告商缺少更合适的评判标准,不得不继续采用“假收视率”;而片方更加复杂,拍好剧的会抵制“假收视率”,拍烂剧的对“假收视率”当然是欢迎。三方纠缠在一起,同分利益,也同受伤害。

要解决这种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是改变唯“收视率”这种单一评估模式。不止电视台,在新崛起的网络视频平台,唯收视率的计算模式也带来“刷量”的问题。“刷量”这种地下产业伴随网络视频平台的发展也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此,爱奇艺近期最先推出了新的测算模型,将点击量改成“热度”,得到许多同行的关注和赞美。而艺恩网也在近日推出了播映指数,该指数就摒弃了之前只有播放量单一数据维度的做法,改为使用媒体热度、用户热度、好评度和观看度加权平均,通过大数据算法,最终得出播映指数。

应该说,这些新的尝试正为电视台铺垫新的道路。

其二是改变电视台的盈利模式,由较为单一的广告投放模式向更多维度尝试。假如电视台能找到新的生财之路,“假收视率”的重要性也就削弱了。

其三,外部力量的支持。目前,据多人反馈,行业内与“假收视率”同流合污者诸多,不仅涉及人数广,而且形成了庞大且牢固的产业链,不仅仅是播放平台,许多经纪公司、制作公司等影视公司为了提升自身知名度,都会去主动维护这些假数据,这也就让行业变革变得难上加难。

所以单纯依靠行业内部的呐喊,已经远不足以实现行业革新,必须有强大的外部力量冲击,才能带来新生。

结语

假数据的横行不仅破坏了行业的衡量标准,让行业失去了参考标准,还导致许多质量低下的作品通过买数据成为了所谓的“剧王”,而坚持不买数据的片方则成了牺牲品。

尽管导演郭靖宇的发声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者,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并不能迅速得到解决。对电视台来说,改变“假收视率”任重道远;而对行业从业者来说,只要有变化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