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7-11在中国不行了
2019-07-03 18:43 7-11 便利店 家乐福

2为什么7-11在中国不行了

作者:杨瑞 来源:财经三分钟(ID:qgq1818)

提起便利店,恐怕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7-11,这家日本零售业排名第一的便利店,于1992年进入中国,开创了中国便利业态的先河,并以其极致的单品管理、强大的数据经营能力、共享的赋能模式,成为零售界“教科书”式的经典范本。

曾经的7-11究竟有多辉煌?

2016年,7-11创造了近100亿人民币的净利润,人效接近120万,能够与阿里巴巴比肩,过去30年一直处在持续的指数增长通道。在其他零售巨头爆发关店潮时,它却在逆势扩张。

然而,就是这样的行业“老大哥”,如今却也不行了!

6月3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除了对24小时营业的批评导致的开店放缓之外,日本最大便利店连锁企业7-11和罗森将启动实质性降价。

大本营日本发展不振,中国也是面临窘境,被竞争对手压着打。

在上海,7-11一年多未能开出一家新店,上海仅有115家门店,而全家的门店数量超过2000家。

在北京,7-11关店数逐年走高,目前有门店数量约250家,被便利蜂以350家的数量后来居上。

在川渝,7-11市场份额持续萎缩,目前约有120家门店,而罗森的门店数量多达200余家。

这可真是没有永远不败的巨头、永远不倒的神话!那么,一度被奉为便利店神话的7-11,如今怎么就不行了呢?

01

首先,是本土化问题,食品不合国人胃口。

7-11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凭借着明亮的大厅、美味的鲜食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的目光。例如,在电影《志明与春娇》中,志明就对春娇说,这么多年了,他最喜欢的还是7-Eleven店里那碗肉不多又有点咸的肉酱意面,喜欢就是喜欢,不带兜兜转转的。

微信图片_20190703183701

但是,随着中国本土便利店的崛起与发展,我们发现,7-11实在是太不懂中国人的胃了!

在7-11,最常见的食物就是寿司、饭团、意面等等冷食,这在日本非常畅销,但我们中国人却是喜欢热食的,出于一时好奇你可能会去尝鲜这些食物,但时间久了必然会很不习惯。

而中国本土的便利店,却能充分洞悉中国人的喜好,比如在西北,本土便利店就会提供麻辣烫、酸辣粉、以及各式中式炒菜;在南方,本土便利店则会提供车仔面、热干面、臭豆腐、米粉等等,这些都是在7-11找不到的。

而且如果你比较一下包子、套餐、关东煮这些各家便利店都有的食物,你会发现,7-11的售价往往都比别家要贵,那这个时候你为什么还要选择它呢?

02

其次是价格贵,便利店成本居高不下。

一二线城市,是7-11赚钱的主力战场。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房价的狂飙突进,便利店的运营成本水涨船高;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式微,人力成本也不断提升。房租、人力,成为便利店支出的大头。

图:我国便利店成本支出结构

微信图片_20190703183709

来源:CCFA(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而在众多便利店之中,7-11的成本尤其高。数据显示,7-11一家店的投资成本大概在70多万元左右。物美一家店为20万元,等于7-11开一家,物美可以开3家。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7-11的教条了,日本人凡事都喜欢较真,所以对于店面有诸多不能变通的规定。比如7-11的标准店型面积是120平米,从不做异形店。但物美的便利店有50和100平方米两类,100平以上的便利店物美不会涉及。

微信图片_20190703183656

在房价如此高昂的一二线城市,7-11却拥有如此庞大的店面,成本自然要比其他便利店高出不少;而羊毛出在羊身上,7-11的东西自然要卖的贵一些。

而在三四线城市,虽然市场广大、成本便宜,但却并不是7-11的菜。在这些以拼多多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城市,是很难接受7-11这样的高价的,因此这里是夫妻店及小型便利店的天下。

据凯度零售2018年数据,中国市场上有着将近700万家夫妻老婆店和小型便利店,这些以个体户形式经营、门店数量基本不超过五家、经营杂货的零售业态贡献了所有零售渠道40%的出货量。其中约30%的夫妻店盘踞在乡镇、农村,46%在三线城市、县级市。

03

最后是互联网冲击,诸多便利店特色业务被电商所取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实体行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而7-11自然也不例外。

在产品方面,吸引我们去7-11等便利店的最大动力是鲜食,但是如今,外卖平台不仅口味上天南海北、样式齐全,而且价格上也十分划算、极富性价比,所以去便利店的场景也大大削弱。

在服务方面,7-11之所以能在日本攻城略地、火爆非常,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的服务。除了零售业务之外,7-11还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如代缴保险、电费和煤气费,医疗服务如医药销售、用药咨询,金融服务如手机充值、外币兑换、彩票购买。

但是这一模式在中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一则是互联网冲击,既然在支付宝上可以一键完成各种各样的生活服务,谁还有必要专门找一个实体店呢?二则是政策规定,一个便利店在卖药、金融等方面的业务范围是受到限制的。

微信图片_20190703183717

综上,在日本长盛不衰的那套打法,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如果固守着日本的成功经验、盲目复制到中国市场,那么注定要走上衰落。

04

不止是7-11,我们看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巨头,都在败退中国。

比如前几天卖身苏宁的家乐福、前段时间退出中国的亚马逊、前几年被滴滴合并的Uber。这些昔日在中国呼风唤雨的外企巨头,要么憾然离开中国市场,要么委身本土企业。

我们可以把外企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品型,例如微软、例如通用,他们靠自身的过硬实力、先进科技就足以称霸市场;另一类则是服务型,这就需要基于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根据中国人消费特性来做针对性的调整。无论是7-11,还是家乐福、亚马逊、Uber,都是属于这类公司。

这些外资巨头,他们凭借着先进的经验、出色的模式成功打开中国市场、一时间风头无两,却因为僵化的管理机制,盲目照搬国外的经验、不尊重中国市场而渐渐失去人心;而中国本土企业们,却能凭借着强大的学习能力,吸取外资巨头的经营智慧,再结合本土的设计,从而能够后来者居上!

如今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在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危机、更是机遇。

便利店生意也是如此,它还具有无比广袤的市场空间。美国3.2亿人共有15万家便利店,2133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日本1.2亿人共有5万家便利店,24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中国13.8亿人共有2.6万家便利店,53076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因此,便利店在中国大有可为。

基于巨大的想象空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便利店的战场。除了国外品牌如7-11、罗森之外,本土便利店品牌迅速崛起,如便利蜂、美宜佳、快客等;还有互联网品牌跨界竞争,苏宁小店、天猫小店等新型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涌现。

在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那么,便利店行业又将发生怎样的巨变?谁将成为新一届巨头?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