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与变迁:世界500强零售江湖图鉴
2019-07-27 14:24 新零售 家乐福 宿苏宁 阿里

2兴衰与变迁:世界500强零售江湖图鉴

作者:海哥是我    来源:海哥商业观察(ID:hgsygc)

7月22日,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出炉。这份以上一年营业收入作为衡量标准的榜单,是全球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们梦寐以求或者引以为傲的“荣誉殿堂”。

沃尔玛以514405百万美元的营收连续6年成为全球最大公司。尽管5天前才从中国市场撤出纸质书业务,贝佐斯掌舵的全球电商老大亚马逊则依然以232887百万美元营收成为全球最大互联网公司。

苏宁公司的创始人张近东,早在7年前就提出了“沃尔玛+亚马逊”的构想。现在,他正在向这一宏大目标迈进。今年是苏宁连续3年上榜世界500强,而且排名较去年提升了94位。

而阿里巴巴是世界500强榜单上众多中国互联网及零售公司中,最接近亚马逊的巨头。它以800亿元左右的年盈利能力及最大的用户规模和交易规模,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互联网巨头。

除此以外,家得宝、好市多、家乐福、百思买、梅西百货、麦德龙等各类零售巨头同样在以不同的姿态,在世界500强榜单上展现着自己的存在感。

它们有的是全球零售的领头羊,有的是世界新经济的领先者。当把它们放在同一张榜单上进行比对时,呈现出的是一副全球零售巨头兴衰和变迁的宏大图景。

10年轮回

过去10年,是全球移动互联网爆发及宏观经济周期回暖的10年。全球新经济和商业模式在这1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不是对手的成为了对手,不是朋友的却成为朋友。

这一切对沃尔玛来讲,来得太突然。

2000年,在科技泡沫破灭后,亚马孙股价距离最高点缩水80%。亚马逊CEO贝佐斯在当年与时任沃尔玛CEO 李·斯考特见了一面。斯考特希望将沃尔玛的电商网站交给眼前这位年轻人来做,并意图试探收购亚马逊的可能。

然而,沃尔玛的电商之路并没有真正受到重视。直到2010年,沃尔玛才开始搭建自己的电商体系。2015年7月,亚马逊迎来了其发展史乃至零售电商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一刻。亚马逊在市值上正式超越传统零售业大鳄沃尔玛。

被打醒的沃尔玛开始加大力度投入,同时开启收购整合号角。2016年,沃尔玛以33亿美元收购的美国闪购网站Jet.com。此后,它相继完成了对印度电商巨头Flipkart多数股权的收购以及对京东10%左右股份的入股。

这给沃尔玛带来了在线业务长时间超过30%的增长。据沃尔玛最新财报,其Q1营收同比增长1%,电子商务销售额增长37%。相应的,沃尔玛股价也在今年到达了历史高点。但是,沃尔玛电商今年预计将面临超过10亿美元亏损,电商业务占比也仅为整体收入的5%。在线上市场份额上,亚马逊占有美国在线零售市场近38%,而沃尔玛仅占4.7%。

沃尔玛与亚马逊较量的故事,在同一时期,同样在中国市场开始上演。不过,主角儿分别换成了苏宁和京东;但故事的过程及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苏宁与沃尔玛开启电商业务发展的时点非常接近。2009年,苏宁超越国美问鼎线下家电零售市场;2010年,苏宁便试水上线苏宁易购(10.730, 0.05,0.47%);经过一年的摸索,2012年苏宁易购开始全面发力。这一年,刘强东通过舆论及价格战向张近东发出挑战。苏宁也通过增发融资120亿元,用于电商转型的商品、物流设施投入。

正是在这一年,张近东提出了“沃尔玛+亚马逊”的发展模式。而在上一年,张近东还提出了“科技苏宁,智慧服务”的十年战略。与沃尔玛相比,苏宁的电商转型更像是出于由内而外的主动策略。

此后,苏宁相继走过了O2O同价、门店数字化及智慧零售等不同形态,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到2018年,苏宁上市公司主体及终端名称统一更名为苏宁易购,在线业务占比已经超过60%,成为了中国唯一的双线等量齐观的智慧零售巨头。

目前,苏宁在线上拥有苏宁易购APP、苏宁小店APP、苏宁拼购,在线下拥有苏宁广场、苏宁易购广场、苏宁小店、苏宁零售云店、苏宁易购云店、苏宁极物、红孩子等各类业态门店约15000家。今年,苏宁易购相继收购万达百货及家乐福中国80%股权。

回顾过去十年,是全球零售电商从转型到融合发展的十年。无论是从线下到线上,还是从线上走到线下,双线零售发展到今天可谓迎来了最亲密的时光。

沃尔玛在一边加大力度发展线上业务的同时,亚马逊也在通过收购来入侵线下。在中国市场上,2016年,马云便提出了“新零售”战略,通过收购控股及自营孵化的方式进入线下市场,以打造阿里巴巴的数字经济蓝图。京东也在不遗余力的拓展线下门店。苏宁则走过了从线下到线上,再回归线下主场的完整轮回。

张近东最近在苏宁内部会议上的总结,就完美的诠释了过去十年零售发展的变迁——“在即将过去的第三个十年,我们没有盲目地舍弃线下,也没有偏执于线上,而是坚持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坚持零售本源,顺应时代趋势,并成功打造了引领未来零售发展的商业模式。”

进退之间

尽管不同零售形态的巨头,在过去十年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迅猛发展。但是,没有任何一家零售巨头能够做到一帆风顺。

早在2004年,亚马逊就进入了中国。当时,他从雷军等人手中耗资7500万美元接过卓越网。在早期的中国电商市场,本土玩家还刚起步,亚马逊却已经占据了最高约20%的份额。

贝佐斯在全球市场高歌猛进,在中国市场却遭遇了滑铁卢。由于总部不放权、本土化不足等因素,亚马逊在和当当、京东、阿里巴巴、苏宁等新老电商玩家的较量中,节节败退。如今,亚马逊在中国的电商份额不足0.6%。

仅以图书为例,在2011年到2012年电商混战时期,京东、当当、苏宁易购等电商均以图书品类为突破口大打价格战。京东、苏宁易购在一轮一轮的价格战中,杀进了中国电商的前三。亚马逊却于前不久正式关闭了中国区的纸质书业务。

同时,亚马逊中国停止了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未来将聚焦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和亚马逊一样,在中国市场遭遇失败的还有百思买和家乐福。

2006年,在中国家电零售市场厮杀最猛烈的时期,美国家电零售巨头百思买以1.84亿美元收购江苏五星电器75%股份,并在上海徐家汇(8.540, 0.04,0.47%)开出百思买在华首家门店。

来势汹汹,最终却惨败而归。百思买在进入中国的5年里,仅新开出9家门店,即便把五星电器的100多家门店计算在内,对整个中国家电零售的影响依然微不足道。此后,百思买将中国门店悉数关闭,并将五星转卖。

家乐福在今年的世界500强榜单中,位居第81名,较去年下降了13位。与名次一起下降的,还有家乐福中国的业绩。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国际零售巨头。

面对电商和服务冲击,家乐福中国的市场反应总是慢半拍。2015年,家乐福才在上海开通网上商城。对于网民追求的当日、次日达,家乐福更是无能为力。此后,家乐福中国营收开始负增长。

现在,家乐福几乎将在华经营二十多年积累的约3000万会员,210家大型综合超市、24家便利店以及6大仓储配送中心悉数“转手”给了苏宁易购。复兴家乐福中国的任务,接下来就看苏宁了。

沃尔玛在中国市场,同样在经历家乐福式的轨迹。最近几年,沃尔玛在华持续身陷“关店潮”。2016年关闭13家门店;2017年关闭24家门店;2018年关闭21家门店;2019年预计将关店15家。

沃尔玛一度也试图主动变革,于2015年收购了华东市场知名电商1号店。但因整合不力,于2016年打包转卖给京东,沃尔玛趁机出手投资成为了后者的第三大股东。

现在,麦德龙中国业务也正身处被收购的传闻当中。而另一边,好市多将于下月在上海开出其在华第一家门店。它们未来的命运会怎样,要不了多久可能就会有答案。

不同零售企业的进退之间,实际上对应的正是中国电商零售市场蓬发的进程。不过,只有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主动拥抱趋势及变革的巨头抓住了红利;而守旧的巨头,也只能沦为时代的陪衬。

整合与博弈

2015年8月10日,阿里巴巴与苏宁云商宣布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将与苏宁云商战略互投。阿里以283亿元参与苏宁非公开发行,持股19.99%;苏宁以不超过140亿元人民币等值的美元,持有阿里巴巴集团发行后股本总额大约1%。

这是中国零售史上最大的一次“线上与线下”、“敌人与敌人”的碰撞。

在此前,马云是中国电商的第一鼓吹手,他甚至与王健林设1亿豪赌网络交易将在2020年占社会零售交易额比重达50%。而张近东正在加大马力对苏宁进行一系列转型,苏宁易购还经常与天猫、淘宝、京东之间不断发生挑衅和摩擦。

然而,这只是中国零售电商走向整合与融合的前奏。当然,这也足够体现两个男人对中国零售格局新的理解。二人早就意识到,未来零售不可能电商通吃。在2016年云栖大会上,马云首次提出了“新零售”,未来电子商务概念将不复存在。张近东正处在苏宁变革的深水区,他对于互联网的开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2017年3月,张近东提出“智慧零售”战略。同年底,苏宁启动智慧零售大开发计划。

在自身融合发展的同时,巨头们纷纷加码投资整合线下零售企业。

从2014年至今,阿里巴巴除携手苏宁外,还相继收购及入股了银泰百货、三江购物(14.230, -0.04, -0.28%)、华联、高鑫零售、居然之家、饿了么、红星美凯龙(11.700, 0.12, 1.04%)等。同时,还孵化了新零售样板盒马鲜生。至此,阿里巴巴新零售版图已覆盖百货、家居、外卖、生鲜、物流等几乎全领域。

与此同时,腾讯则以少数参股的方式入局海澜之家(8.800, -0.09,-1.01%)、万达商业、步步高(7.700, 0.01, 0.13%)、永辉超市(9.730,-0.07, -0.71%)等。与阿里巴巴的主导不同,腾讯更看重技术赋能和连接。

张近东也在忙于“远交近攻”。一方面,张近东在2017年提出了“2万门店、4万亿交易额”的三年目标,开启了自主扩张的大幕。在最近两年,苏宁开出的门店比过去2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而且,门店形态覆盖了从核心商圈到写字楼、社区,以及不同城市、郊区、县镇市场等几乎所有类型场景。

另一方面,苏宁在最近几年对外投资超过1000亿。苏宁投资的版图包括恒大、万达商业,收购天天快递、迪亚天天中国、万达百货及家乐福中国等。苏宁的投资思路主要是围绕其零售基础设施和商品及服务内容展开。

可见,张近东并不甘于成为“阿里系”中的一颗棋子,而是要自成一极。在苏宁相继收购万达百货及家乐福中国后,阿里、腾讯、苏宁“零售三国杀”的论调便甚嚣尘上。苏宁与阿里作为利益共同体,线上阿里独大、线下苏宁独大的格局,或许会为双方所乐见。

阿里、腾讯、苏宁、京东等零售电商巨头,正在中国零售的不断整合与博弈中,扮演着亦敌亦友的关系。但是,从目前来看,中国零售市场上发生的变革,似乎没有亚马逊、沃尔玛等国际巨头什么事儿。

4、

未来较量场

新零售似乎又来到了又一个新的关口。过去十年的顺势扩张以及最近三年的疯狂砸钱,巨头们无不都是在抢占下一个十年的先机。

一方面,谁也无法预知今天的投入是不是一定换来明天足够的回报;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今天积极的主动布局和变革,未来的市场就将与自己失之交臂。

作为电商鼻祖的亚马逊,实际上是在走一条科技“重生”之路。贝佐斯有一套自己的“飞轮理论”:坚持把全部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到投资、建设、研究、创新里。如今,亚马逊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实现了从电商向科技公司的跨越,形成电商、物流、AWS、新零售协同发展的完整生态圈,为公司未来业绩持续增长提功了持续动力。

过去,人们感觉亚马逊在做电商顺便做科技,现在确是做着科技顺便把电商给做了。

刘强东是最想把京东亚马逊化的中国电商企业家之一。此前,刘强东已经将京东定位于“零售为基础的科技服务公司”。以零售为基础,以技术为将来,京东试图复制过去重仓物流带来的奇迹。

但客观上讲,只有零售商城及物流、金融等三大重点板块的京东,离理想中的蓝图还很遥远。反倒是,阿里巴巴在一步步逼近亚马逊。虽然,阿里巴巴与亚马逊在电商业务板块存在模式的差异,一个是自营为主,一个是平台模式,但是,在中国市场,阿里巴巴同样在云计算、支付、物流等众多领域具有绝对领先地位。

2018年,在马云宣布将于今年9月退休前夕,张勇披露了阿里巴巴的未来蓝图。张勇表示,阿里巴巴正日渐从一个电商公司成长为一个横跨商业、物流、金融、云计算、娱乐等领域的数字经济体。但阿里巴巴的使命和初心不改,会一直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对于张近东而言,今明两年是苏宁第三个十年战略的收官阶段。他的“沃尔玛+亚马逊”构想大概率还将延续。因此,苏宁正在将自身的“沃尔玛”体系做深做细,细分到不同的区域场景以及不同的品类人群;苏宁也在“亚马逊”的路径上做实做强,目前苏宁在科技方面已经具备国内领先水平,云计算、大数据、AI等核心能力已经全面支撑了苏宁的零售体系,并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同时,苏宁还在物流、金融、文创、体育等领域持续发力。

张近东认为,未来零售必将是差异化的商品、人性化服务、智能化运营的智慧零售,就是场景互联网、本地互联网的零售。未来场景互联网是将真实物质的“人、货、场”和虚拟数字的“人、货、场”之间的叠加,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实现有机联合。

苏宁今天所布局的海量场景,无疑是在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准备。

对于阿里、腾讯、苏宁、亚马逊、沃尔玛、京东等巨头而言,它们一定无数次设想过未来十年零售的样子和格局。就像它们深刻知道并经历了,过去十年的零售发展浪潮及变革历程一样,未来已来。

只是,谁会是那个笑到最后的王者呢?

结语:执着于未来,才会基业长青

世界500强的高堂会一直在,世界零售的巨头的进与退、上与下之间,折射着全球经济、消费的兴衰与变迁,更始终承载着人们追逐美好生活的共同的向往。

无论是欧美霸主,还是中国巨头,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开放格局、不断与时俱进、执着于未来、始终坚持为用户提供价值和服务的公司,才将会是基业长青的商业巨轮。

在今天的全球版图上,沃尔玛有着近60年的历史,家乐福有60年,亚马逊才走过24年,阿里巴巴才20年,苏宁即将30年,京东21年。未来,留给它们的一定还有许多故事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