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又丧又惜命
2020-03-04 18:48 年轻人 丧 惜命

2这届年轻人,又丧又惜命

作者|豆腐乳儿

来源|非凡油条(ID:ffyoutiao)

给80后当年泼的脏水

有些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也许被人慢慢淡忘了,可我还记得。

本世纪的前十年,社会舆论对80后的恶意非常严重。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社会上的中老年人们,一提到80后,就说他们没有责任感、自私自利、贪图享乐、眼高手低,是“垮掉的一代”。

那个时候网络媒体还不发达,还是纸媒的天下,各路报纸还能动不动让全国人民“泪流满面”一把。虽然当时纸媒的质量也谈不上有多好(但比如今新媒体的平均质量可能还是好一点),但在事实上形成了舆论垄断,80后在当时年纪尚小,泼在自己身上的这盆脏水也就很久都没有洗干净。

作为一个90后,目睹当年对80后的集体污名化的时候,我更小。但以有限的与80后接触的经验,也能感觉到这个批判是荒谬的。1980-1989年十年间出生的人大约有2.3亿,这2.3亿人内部的差异性就很大了,把这么大一个群体贴上负面标签,不分青红皂白,实在是过于武断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这些大人竟然没有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懂事讲理,大人里面的混蛋,我看可是不少。

退一万步,即使这2.3亿人(算不算一代人另说)真的是“垮掉的一代”的话,那么当时他们都还年轻,还没进入社会,很多人还都未成年,他们垮掉的责任,应该由养育他们长大的监护人来负一大半吧?

事实上,当时还真有从养育过程这个角度的声音,只不过最后的落脚点又变成批评80后,大意是8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是娇生惯养长大的,所以显得非常骄纵。他们成长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没吃过苦,没受过罪,没挨过饿,脑子里没有惨痛的历史记忆,所以肆意妄为,无所顾忌,自高自大。

可这种观点更是毫无道理。哪怕我们现在都还是发展中国家,吃饱穿暖也不过几十年,说什么物质极大丰富就是扯淡——吃饱穿暖是做到了,教育、医疗、文化资源都还紧平衡着呢,就更别说十多年前的世纪初的教育、医疗、文化资源有多缺乏了。说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本质上是只把吃饱穿暖看成伟大成就,把人当猪养不过如此——你又怎么能指望猪有太多理想呢?

至于没吃过苦受过罪就不能成长,那就是屁话。上个世纪中国历史充满动荡,那个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几代人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挨了多年饿,本就是不幸的,令人同情的。但如果刻意美化这种不幸,并认为年轻人不受点苦就不能成长,就会骄纵,那这么认为的人只能说是受虐上瘾,看别人没受过虐,心里感到不平衡罢了。

这种对80后集体污名化的氛围,一个明显的改变拐点是汶川地震。2008年的那场灾难里,当时二十多岁的80后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表现很出色,显露出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用实际行动打了那些不看好他们的人的脸。当年的大领导是这样评价他们的:

“在最近这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广大青年表现出顽强的奋斗意志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充分证明,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是值得信赖的,是能担当重任的。”

微信图片_20200304184101

大领导发话,老笔杆子们就不敢再对80后指指点点了。

90后被泼的脏水

后来80后的口碑逐渐转好,还有一个因素是他们逐渐成长起来,走上了关键甚至领导岗位,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能反击而且说话有人听了。在媒体方面,80后们陆陆续续成了主编,开始洗稿非虚构、骚扰女下属了。

但不管怎么说,80后仍然可能是被污名化最严重的10年生人。相比之下,90后的舆论环境可以说宽松了不少。一定程度上我们还得感谢自媒体,90后的创造力早就释放了很多年,这样的舆论环境下虽说乱糟糟的,但也不至于任由一种声音一手遮天了。

但上几代人对后辈的偏见并没有消失,而且越是无能的人,越对晚辈抱有顽固的偏见。

我经常看一些年轻人的亚文化研究,知网上的论文里,做得比较好的是饭圈研究,这可能是因为本身有对粉圈感兴趣的年轻人参与,甚至是粉圈内部人士在搞这类研究。可是其他方面的研究,比如“丧文化”、“佛系青年”的研究,则充满了主观臆断和道德说教。

有些论文片段摘抄出来,甚至是十分可笑的。

比如下面这一段:

“‘佛系文化’实质上是“避世主义”的代名词,本质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利己主义’。‘90后佛系青年’由于受到西方多种文化思潮和‘丧文化’的影响,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以‘无所谓’作为逃避自身责任和利己行为的借口。”

看看,这“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大帽子就这么扣上来了,说得好像奋斗逼就特别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一样。

还有一篇可笑的文章,把如今“佛系青年”和美国“颓废的一代”相提并论,原文是这么说的:

“‘颓废的一代’主张得过且过的极端享乐化生活态度,这导致了诸如一夜情泛滥、同性恋流行、滥用毒品、生活混乱、与家庭决裂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青年群体中,已经或多或少开始出现当时美国青年所遭遇的那些问题,‘佛系青年’只不过是出现的众多问题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

这就更可笑了,这篇论文发表在期刊《中国青年研究》上,居然把“同性恋流行”当做严重的社会问题,看来他们是真不知道“恐同即深柜”的道理。

还把我们这些丧得不行的人和“颓废的一代”相提并论。拜托,别觉得美国二战后婴儿潮一代被叫做“颓废的一代”,他们就真颓废了。人家那一代人年轻时战天斗地,出了多少文学带师、带艺术家咱就不说了,老了还生龙活虎。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那批美国人迄今为止出了3个总统统治了美国20年,还很大概率会继续统治下去(无论是特朗普、桑德斯、拜登还是沃伦)。

微信图片_20200304184108

90后这一代人呢?既没有滥用药物,也没有出门搞事,更没有高喊“我有一个梦想”。宅在家里做个普普通通的人罢了,也不是不上班,怎么又被拉出来锤一遍了?

爹味研究真多

但东西还是有两面性,有些研究“丧文化”的论文里,也还是有点可取之处的。

比如他们把“丧文化”和日益严重的阶级固化联系了起来,有论文就提到:

“‘佛系青年’现象的产生与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冲突、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社会阶层固化以及社会道德沦丧等问题息息相关,尤其是房车压力、婚姻压力、学业压力促使更多青年借助‘佛系’文化来发泄苦闷,表达不满。”

微信图片_20200304184113

可是分析了这样的大背景,该论文还是想试图引导这一代年轻人,所以文末居然给出了这样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解决方案:

“‘90后’‘00后’群体普遍生活在物质生活较为优越的年代,对于战争、贫穷缺乏亲身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感性材料了解上,对真正的苦难认识不够。而物质生活的丰富又进一步抬高了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期待,一旦达不到目的,则很容易产生消极避世的心理。所以针对‘佛系青年’的引导可以通过开展挫折训练,以磨炼青年群体的意志品质。”

这段看得我目瞪口呆,敢情年轻人还没经历过真正的挫折,非得受受战争、贫穷的苦才行。这路爹味意见,恐怕年轻人都听多了吧,不过就是“你就是没吃过苦!”、“你就该多受点磨练”的变体。可是生活中很多挫折,不过是空耗时间,父辈的老人家在工厂苦了一辈子还不是下岗了,从他们酗酒的样子里可没人能看出来他积极向上在哪。

这些人让人去受苦,只是一时哄骗罢了。

查一下这些作者,很多都是研究所谓的“青年道德”,写出这类文章的,都是没深入过青年,单靠主观臆断,就在期刊上灌水捞成绩的“学者”。

这种学者还不如在《冰川冻土》上吹捧导师和师娘的徐中民呢。徐中民的若干论文虽然扯淡,但真正的科学成果也是有的,而且做实验的时候是真的坚守艰苦大西北,发几篇核心论文不冤枉。虽然他人是魔怔了点,但肯定比这些坐在大学办公室里在期刊上灌水的键盘侠强很多。

要是依靠这些不调查就乱灌水的学者做决策,也怪不得年轻人会有意见。

话说今年受疫情影响,年轻人就业问题怕是会有点严重,国家出了很多政策,比如提出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扩大中小学教师招聘、鼓励更多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等,已经很努力了。这个时候,这些所谓的搞青年研究的中老年学者,就请不要出来添乱了,有时间把你家不成器的儿子管教一下吧,让他试着不走关系升学就业。

此处插句题外话,国内做青年研究的还是有做得好的领域,比如农村青年研究,这可能是因为社会学者都已经辛苦下乡做田野调查了,投机取巧之辈会少很多。

不想死,也不怕死

上述研究“丧文化”、“佛系青年”的论文里,提到年轻人多以自我为中心。这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新一代人可能是最近几十年最关注自我的一代人。

但这并不能和“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联系起来。

当年汶川地震,80后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正名。这次新冠疫情,被认为“丧”、“佛系”、以自我为中心的90后,仍然体现出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可还是盼着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越来越好的。

我们的读者里就有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甚至都有快不算90后,该算00后的护士了),也有在基层每天肩负着防疫任务的社区工作人员——他们中很多人还是待遇并不怎么好的临时工。

说他们贪恋物质待遇,是说不过去的。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就更不能解释他们的无私付出。

事实证明,90后平时可能会追求享受,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也可能“丧”,情绪低落,但他们确实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他们有值得珍视的东西需要保卫——这套话语体系,是那些只知道鼓吹“奉献”的人不能理解的。

也许90后平时会丧会佛系,但是他们可不是想去死,更不会想去无谓送死。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但也因此更珍惜生命,还要留住这条命享受、消费、追星呢。

面对疫情,宣传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可以的,但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做好防护就直面疫情,那叫白白牺牲,是可惜可悲的。我们要的是打赢疫情阻击战,不是要看牺牲的悲剧。在这种时刻,像90后们那样惜命才是对的,正如一位上海医生说的那样,人人都怕死,才能最快切断疾病的传播。如果有一部分人不怕死,胆大,整天在外面到处乱窜,这样的话大家都完了。

那么,到底是哪些人盲目相信偏方食补,更多地在平时吃野味呢?是谁在早期并不重视,怎么劝都劝不动,坚持要搞家庭聚餐呢?是谁在家庭聚会上,在餐桌上唾沫横飞,仿佛不说话就要了他们的命呢?是谁在家里待不住,隔三差五就想出门聚会,根本做不到慎独呢?是谁还偷偷摸摸出来打麻将,一口唾沫一次码牌,手上不抓牌心里不痛快呢?又是谁冲出家门排队去抢双黄连呢?

还有谁,坐在90后医护一线冲锋的功劳簿上,心安理得地分奖金呢?

搞代际对立不可取,所以上面的这段也就写到这。老一辈人有其时代局限性,不过有一点好,那就是听国家的话。中央重视了,他们就重视了,大年初二的我也就松了一口气——我想很多劝不动家里长辈的同龄人应该有类似的经历。要是他们和韩国的邪教徒一样盲信邪教,那局面就更不可收拾了。

当然,90后里也有坏人。某些公众号打着90后的旗号,搞了好几个矩阵号,正话反话怪话都说了一遍,真正做到了把流量韭菜应收尽收。老油条说真羡慕这群人的脸皮。

连他都这么说,可见自我中心的坏人,那可是真坏啊。

参考文献

戴仁卿, 杨殿闯. “90后佛系青年”文化现象的反思与解构[J]. 当代青年研究, 354(03):32-38.

黄勤锦. 网络空间青年人“丧”的呈现机制与社会解码[J]. 当代青年研究, 2018, 354(03):59-65.

缪笛. “佛系青年”现象生成逻辑与引导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9(9).

谢昌逵. 解读“80后”的代际冲突[J]. 青年探索, 2015(04):75-80.

宋德孝.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义之殇[J].中国青年研究,2018,(3):41-45.

谭雅静. 青春与成长——“80后”大学生在灾难中重塑自身形象[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