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下去,我把估值砍掉80%
2020-06-08 14:05 融资 TO B 独角兽

2为了活下去,我把估值砍掉80%

作者|柴佳音 马慕杰  来源|投中网(ID:China-Venture)

“我把估值又降了5000万元。”3个月内,章岭言将项目的估值调低了2次。

不算是踩着风口创业,章岭言的项目亦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作为已获4轮融资的昔日热门项目,章岭言的公司不乏知名机构背书。但“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投资人的热情骤降非常明显。”

项目还在“烧钱”,章岭言亟待“输血”。

“再等等。实在不行,我再去和机构股东谈谈,估值还可以再降点。”章岭言向投中网坦言。

“自降身价”融资,已成为诸多创始人当下心照不宣的选择。

“目前很多公司的估值在重新调整,降幅至少20%-30%;有些To C项目估值甚至直接减掉80%。”Fusion Fund创始管理合伙人张璐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在早期,公司的估值其实是一个幻象,并不一定能客观反映公司的价值。对于创始人,及时调整企业估值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然而,忍痛大砍估值,就一定可以拿到融资吗?显然并不是。在机构谨慎出手的当下,企业端融资,已非项目估值间简单的博弈。

“如果项目没有成为头部企业的机会,即便估值很便宜,我们也不愿意去投。”华盖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许小林对投中网表示,“真正跑得好的公司,价值的显现往往会有所滞后。”

01

为了融到钱,“独角兽”们甘愿自降身价

融资干冽下,甘愿“自降身价”的不仅是章岭言。据投中网统计,近期,在全球范围内,大砍估值的“独角兽”不在少数。

2020年5月,美国共享电动滑板车公司Lime被爆正在中国寻求E轮融资。据相关人士透露,在与潜在投资者的沟通中,Lime对自身的估值已从上轮融资的24亿美元直降为7亿美元。

2020年4月,美国电子烟生产商Juul Labs在季度性评估时,将自身内部估值猛砍35%,至大约130亿美元。据Bloomberg报道,2020年1月,该公司对自身的估值还是200亿美元。

2020年4月,Airbnb宣布裁员计划后随即披露了新一轮融资的信息:公司以债权加股权的方式完成规模为10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为私募股权机构Silver Lake和Sixth Street Partners。Airbnb方面未有披露具体交易条款,有媒体报道这一轮融资的估值已经下调到180亿美元,这相对于公司2017年的310亿美元估值已缩水近半。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尤其是在增长期与中后期的项目之中。”张璐提到,“在2017-2019年,资金充裕,部分成长期和晚期的项目融资量过大。为了不稀释太多股份,一些公司将估值大大抬高。”

如今,当潮水退去,这些公司不得不将估值数次拉低,一次次探摸着投资人的底线。

“还不是为了活下去。”章岭言感慨。

被问及近期融资过程中最直观的体会时,章岭言坦言,投资人在变得现实,“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现实。”

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梁隽樟并不否认投资人的这一改变,“现在大家会更关心订单怎么样了,每年是否有持续性的收入,今年做的这事能扩展到什么程度,未来市场规模多大,会把这些关乎发展的要素看得更细一些。”

因此,“估值调整也很正常。”梁隽樟对投中网直言。

“估值高低真的这么重要吗?”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则反问称,“如何看待估值的调整,这与长期赛道的创业心态有关。市场变化下,心态是不是真能沉得住,是对创始人的一个挑战。”

02

冰火两重天,“To B金矿”估值不降反升?

一级市场正在重构项目的融资估值。站上聚光台的几大行业均满溢着“投资人的耐心”。

当然,更底层的逻辑或许源于更长期的价值,即大部分投资人口中的捕捉未来的机会。

“我们有个概念叫Future of Work,即未来工作形态。比如那些支持远程工作、促进内部工作效能提升及信息分享的企业,以及经用的软件B2b类企业,它们反倒收入比较稳健,估值变化不大,有些还在增长。”张璐表示。

在FusionFund的被投企业中,有一家支持远程办公的项目2020年第一季度的收入远高于2019年的全年收入,受到了投资机构的普遍青睐。

张璐介绍,疫情以来,许多医疗赛道的项目,比如通过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数据分析等技术帮助传统医疗企业进行内部效能提升的企业,也都出现了相应的估值增长。

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反映了当下国内外一级市场的普遍状态:在全球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在集中力量、握紧钱袋寻找那些确定性的机会。

这一次,更多投资人将“确定性”的矛头指向了“To B”领域。

“从疫情以来,我们已经完成二轮融资的项目有5-6家,它们新晋融资的估值和我们的预期没有太大变化。”许小林告诉投中网。据悉,这些项目覆盖的领域包括大设备、医疗AI、智能物流车等。

梁隽樟对投中网表示,投资于To B行业的“确定性”来自于其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缓增长,强爆发”的节奏使得投资人在ToB项目成长中的很多节点都可以享有红利。

因此,梁隽樟相信,对于商业模式成立的To B类项目,无论是更大风险的早期投资,抑或是手笔更大的中后期投资,都可以为投资人带来合理的收益。

不过,要注意的是,To B类项目漫长的发展周期,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强大的风险。身处有退出周期的投资行业,机构应如何在技术尚不成熟、市场尚不明朗的早期对项目进行未来预判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因此,“我们在投资时,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项目是否具备清晰的商业化道路。换句话说,这些项目不仅要有好的技术,还要有强大的市场化与变现能力。”蔚来资本合伙人朱岩告诉投中网。

03

估值不决定决策:“非头部企业便宜也不投”

在确定性的赛道中捕捉确定性的项目,大部分投资机构选择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标准,即押注头部。

这似乎是多数投资机构在“后疫情时代”的策略共识。不止一位投资人对投中网表示,二八效应不仅体现在投资行业,更是贯穿了整个创投市场。

达晨创投执行合伙人肖冰曾公开表示,所有行业的洗牌都会加速,很多新型的行业一出来可能很快就洗牌完毕,而这里面只有行业的头部公司才能活下来。

“第一才能活下来,第二可能都会很难受,第三以后的公司的生存都很危险。这个时候我们只能投行业的头部公司,行业的中游的公司、平游的公司只有放弃。所以对投资来说,投确定性的阶段,投头部的公司。不管再怎么细分的行业,我们只投行业第一。”肖冰强调。

换言之,即便在一级市场各个端口紧缩的当下,直接与“钱”挂钩的“项目估值”对于机构投资决策的作用力也仍然有限。真正能让机构坚定打出子弹的,是项目的“行业地位”。

许小林对投中网直言,在各个细分领域,即便非头部项目的估值降了,投资机构也不太会大胆地放钱。

“一旦我们感觉项目没有成为头部企业的机会,即便估值很便宜,我们也不愿意去投。反过来,如果它有可能成为头部的话,哪怕估值贵一点,我们也能忍受。”许小林表示。

在实际的市场表现中,投中研究院的数据更为直观。2020年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投资活跃度显著回落,交易案例数量同比锐减59.47%;融资总规模236.10亿美元,同比减少28.73%;但单笔融资规模8169.38万美元,同比增长75.85%。

显然,资本正在更加集中地投资在头部优势企业。

在张璐眼中,正是因为融资市场马太效应的明显加剧,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会是绝对的艰难时刻。

“这是因为,一级市场的资金不再像以前那么多,大家出手会更为谨慎。那些增长稳健且自我造血能力更强的企业,会获得更多资本的投资。”张璐认为。

然而,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如何在众多机构中被头部项目选中,似乎又成为其最终拿到“头部项目”的根本。

对此,朱岩提到,机构的产业背景十分重要,此外,投资最重要的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都要有所布局。这样一来,机构才有更大把握抓住某个时间点里最好的公司。

“不管经济周期向上还是向下,都可能会产生好公司。我们最关注的重点是这个公司会否在未来成长为领军公司:只要有这个机会,我们就愿意去下注。”朱岩对投中网表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章岭言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