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消费崛起,年销眼镜300万副,LOHO“一人四镜”理念是如何兴起的?
2021-09-01 15:32 眼镜

来源丨浪潮新消费 作者丨薛洱

在行业革新和品牌发展中,供需是一对孪生子,彼此相互作用。眼镜行业也不例外,伴随人们对时尚和美的需求提升,眼镜从矫正视力的功能用品转为饰品,不管是阅读、办公、运动、约会,消费者都需要能满足不同场景的多副眼镜。

但整体供给与这种多样需求并不匹配,多数眼镜品牌只管生产,缺乏对零售终端的管理,没有直接的用户数据,也无法提前判断市场消费风向的微妙变化,加上中间环节层层加价,消费者更不敢购买多副昂贵的眼镜,此外零售门店服务能力参差不齐,使这种用户需求被彻底压抑。

作为一家成立9年的眼镜品牌,LOHO深知这种行业现状,为满足新需求,他们早在2017年就提出“一人四镜”战略,并把它作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走到今天,LOHO会员数已经突破1000万,一年销售的眼镜超过300万副。

LOHO有底气革新行业,在于他们做了两件事,一是用DTC模式打造直面消费者的柔性供应链,通过快速反应加快上新满足多样需求;二是用技术改造线下门店,打磨新零售能力提升用户体验和沟通效率。

那么如何理解“一人四镜”带来的市场需求,以及如何克服践行过程中的革新困难?近日,我们和LOHO创始人黄心仲、联合创始人兼供应链负责人陈敏、零售中心总经理张巍聊了聊,试图解码LOHO坚持“一人四镜”战略背后的秘密。

“一人四镜”品牌战略,乍看好像是为提高用户复购包装的自嗨式营销,其实背后是LOHO对眼镜行业未来消费趋势的独特洞察——眼镜将与生活场景结合,从功能型转为配饰角色。也就是说,这种变化最先萌芽在消费端。

眼镜需求升级的转变,建立在中国功能型眼镜巨大消费用户基础上。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率就高达53.6%,同时中国也是实际上近视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近视人群高达7亿之多。

但随着最基础的矫正视力的需求被满足,消费者对眼镜的需求转到了防蓝光、缓解眼疲劳、对抗光敏感等其他方面。

艾瑞咨询2020年行业报告显示,对眼镜的需求中,有85%用户期望改善视力,60%为防止电子产品刺激眼镜,47%想避开紫外线,28%为搭配服饰或脸型。同时,消费者平均1.3年就会新入手一副眼镜。

这直接激发了满足不同场景的细分眼镜市场。比如太阳镜被最早广泛应用于配饰领域,佩戴方便的隐形眼镜也在快速发展,尤其彩色隐形眼镜(美瞳)在国货美妆扩张下加速崛起。

整个市场对眼镜的需求,因人群、使用场景不同而呈现多样化。但尴尬之处在于,“一人四镜”的消费趋势已经显现,但供给端却很难满足对应的需求。

在我国眼镜尚未列入医疗器械,行业准入门槛低,导致国内眼镜生产企业众多,但普遍规模小,市场比较分散,而且竞争激烈常打价格战。

此外,多数眼镜生产商的终端零售交给专门的零售眼镜店,自己不直接面对消费者,缺乏对消费习惯和市场风向的洞察,从而在供应链研发上没能跟上消费者需求变化。

而零售端也存在问题,全国3万家眼镜店中有八成是非连锁零售门店,在验配和售后方面的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很难对消费者在“一人四镜”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服务。

这些市场供需不匹配的痛点,都被LOHO看在眼里,他们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变革行业,真正给消费者带来“一人四镜”的需求满足。

一方面,LOHO采用DTC(供应链直达消费者)的模式,贴近一线市场观察需求趋势变化,反向指导研发,也去除中间环节从根本上铲除暴利现象;另一方面,他们在全国布局1000家门店,通过技术改造和线上引流,做好用户体验改善。

从2017年黄心仲提出“一人四镜”的战略,如今四年过去,他依然把这种眼镜场景化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而在DTC模式和门店服务体验上,LOHO都让“一人四镜”战略落在了实处。

要想做到“一人四镜”,首先需要在供应链上作出革新,满足不同场景用户对眼镜的使用需求。这不得不提到LOHO的DTC模式,砍掉中间环节,让工厂制造直接对接消费终端。

黄心仲透露,最早做DTC是为了性价比,打破消费者对行业的暴利印象,避免只把眼镜作为视力矫正的工具,而惧怕购买其他类型的眼镜。眼镜暴利其实只是表象,终端毛利在75%左右,但去除层层经销体系和终端人力房租成本后,净利润却不到10%。

DTC模式最终打造的是SPA柔性供应链,难度在于如何洞察消费趋势变化,以及如何落地快反机制来降低库存,从而顺利把消费者繁多的需求信息转化为工厂语言,实现适合不同场景需求的产品生产。

确立了这两个难度后,LOHO针对性去改进供应链。在消费趋势洞察上,靠人工是万万不行的,LOHO自主研发了BI大数据系统,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发现了过去忽略的消费场景。

比如52码比53码眼镜卖得好,就能判断最近市场需求偏向遮脸型或V脸效果。如果低克数的眼镜销量不错,说明大家喜欢更舒服的眼镜。此外,搜集中国人的鼻梁高度、鼻凸位置、太阳穴位置等数据后,LOHO优化后的产品更适合中国人的脸型。

这也帮助LOHO在多场景眼镜研发上先行一步。比如运动镜要求镜架佩戴稳定,不能用普通金属。阅读镜主要是老人和户外需要,前者要求轻盈,后者需要方便携带。智能镜因为有电池,舒适度是最大挑战。

而在落地快反柔性供应链上,LOHO也下了一番功夫。LOHO联合创始人兼供应链负责人陈敏透露,难点在于把自己需求和工厂思维对接起来,信息交互的前提是比工厂更专业,帮助他们管理配件预备、产能协调、工序优化等。

这里面有多难?还得回到眼镜厂商为何有巨大资金和存货压力的问题上。由于镜片市场有大批量、多品类、多屈光度的特点,生产商为保证产品丰富和完整需要大量备货,一旦销售不顺就会有大量库存积压。

正因为这样,我们会看到市面上多数眼镜品牌只做渠道品牌,相当于买手制,自己不生产。根本原因就在于SPA柔性供应链挑战很大,需要有信息化的管理思维和系统思维,涉及的是从制造到零售的整个生产和流通环节。

这也是LOHO在供应链上的核心优势,市场消费数据指导后端研发生产,一旦销量不错就加大生产,销量有限则调整研发,借助快速反应的柔性供应链,让产品更迎合市场真实需求,也把库存损耗降低到最低,

同时,这种柔性供应链也缩短了新品开发周期,如今周期40-60天,每月上新20款左右,给了“一人四镜”趋势下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在产品规划上,陈敏透露,一方面坚持系统管理,一方面会加大对镜片的研发,其中涉及大量光学理念,都需要投入专业人才和开发新材质。她欣喜地看到,以前多学习日韩品牌,现在不少国外品牌也开始看LOHO等中国品牌的设计了。

柔性供应链造就了更稳固的产品,还需要配套一整套服务体系来实现“一人四镜”。因为不同于普通消费品的一锤子买卖,眼镜需要线下验光,也需要售后跟踪,对服务能力要求高。

LOHO开辟了1000家左右连锁门店,主打40-70平方米店型,设有专门的镜片区域,告诉顾客吃火锅时可以用防雾镜片,日照强烈或酒吧灯光晃眼时刻用防炫光镜片,使用电脑时可用防蓝光镜片。

当然,门店只是陈列,最重要的还在于搭配师的引导。LOHO也做了一些革新,传统门店店员只会根据脸型推销眼镜,LOHO店员首先会问使用场景,比如约会会推荐有修饰效果的板材眼镜,日常戴会选择更轻的TR材质。

一个引人深思的疑问是,新零售概念在几年前被捧上天,好像线下必须得接受线上的数字化改造,但如何融合线上线下打造新零售门店,至今可借鉴的样本并不多。

LOHO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线下只用来供顾客了解产品,那和传统门店没什么区别,都受限于自然流量,也无法有效收集用户反馈,他们需要把线上流量导进来,也需要好好利用门店用户数据。为此,LOHO找到的“钥匙”是赋予门店技术基因。

LOHO可能是眼镜行业极少数的拥有完备IT部门的公司,新零售团队甚至借鉴互联网公司架构,设有用户增值部、营销部、短视频内容部、KOL种草部等,线上流量在哪里,他们就扎到哪里,如今薇娅、李佳琦、罗永浩等各平台头部主播都和他们合作过。

用户数据则是门店的最大价值之一,而且验光数据复杂,涉及左右眼度数、眼距、散光情况等,为有效搜集数据指导生产,LOHO开发了会员体系,把顾客数据统一储存在云端,也便于顾客了解度数变化。此外,专属搭配师和验光师也会和顾客对接,跟踪佩戴体验等售后情况。

为改善用户体验,更高级的智能系统也被应用进来。LOHO和科技公司合作,在部分门店推出了自动清洗眼镜服务。此外他们还在研发智能试戴设备,日后顾客不到店,也能上传脸部照片看虚拟眼镜的适配效果。

做了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后,LOHO又遇到了新难题,这似乎也是时尚品牌的拓展共性。

一个是开大店。历史上不少品牌到一定阶段都会尝试大店模型,因为单位租金低,最能吸引客流和拉动业绩,但消费者需要新鲜感,大店需要更多SKU,意味着品牌必须上新快才能开大店,而如今“一人四镜”的产品模式正好适合。

LOHO零售中心总经理张巍透露,一家40-70平米的中岛店月营收有30万元,但如果扩到70-100平米,就有机会能做到80万元以上,大大增加市场影响力和营收水平。

一个是下沉市场探索。很多品牌下沉失败在于照搬老经验,LOHO的平均客单价为750元,40%-50%店铺分布在一线市场,三四线下沉地区只有5%左右。如果借鉴一线城市经验肯定不行,他们除在下沉地区推高性价比单价产品外,还接入当地用户耳熟能详的品牌入店,希望能通过与其他品牌和合作推出新系列,取得当地消费者的信任。

如今趟过9年摸索路,黄心仲对LOHO未来规划也更加清晰,产品供应链上继续坚持DTC模式,加快上新,争取有朝一日研发能媲美国际大牌;新零售能力上则抓住技术改造和下沉市场拓展,“上天入地”并行。

“‘一人四镜’品牌战略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消费者教育也需要时间,但只要符合市场趋势,我们会想办法去克服,未来还会坚持在眼镜上钻研,继续提升行业效率和用户体验,在一些消费理念创新上也走在前面。”黄心仲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