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融资3轮,VC爱上硬科技
2021-10-05 08:51 VC

2一年融资3轮,VC爱上硬科技

来源丨Tech星球(ID:tech618)文 | 王琳

对数字敏感、拥有独立的判断、对风口的敏锐——这是成为一个风险投资人必备的因素,而现在要附加上一个新条件:理工科背景。如果不是理工科毕业,那你的简历大概率是不被考虑的。

2020年底,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投资人为了看懂一个5G相关项目,硬生生学了半个多月上海交通大学的课程。等他学完,这个项目新一轮融资已经接近完成。

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在投硬科技,即便他们有的看不懂。

一位半路从互联网消费转行硬科技的投资经理告诉Tech星球,他们会专门找顾问探讨技术的可行性,“你要做的就是把项目筛选出来,知道这个项目很牛,产品做出来很难就够了,那具体难在哪里,牛在哪里,你根本没有必要知道。”

“新能源、半导体、先进制造、机器人,几乎没有不火的赛道。”一位硬科技投资人兴奋地说道,“现在你看到的好几家机器人企业估值都是10亿美元了,你说贵,那肯定贵,但起码可以落地,而且每家都有3亿人民币的收入。”

过去那些被认为是不够性感的硬科技项目正在被疯抢——曾经资金链险些断裂的企业如今被60多家机构追着要投资,曾经不被机构看好的项目如今一年可以融3轮。

科学家们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胜利,从加到创始人微信开始

见完一屋子的投资人需要多久?最快的速度可能仅仅要一天。

2020年末,一家硬科技开启了A轮融资。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项目。在2020年以前,甚至很少有投资人知道他的存在,即便它的创始团队足够光鲜——核心创始团队全是博士,一些人在国内一线高校任职教授。

顶级科学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创业,这是每个风险投资人都渴求的好项目。

项目的融资开放期只有一天。蜂拥而至的投资人挤满了创始人的办公室。“记不清是几十人还是几百个人了。”一位知情人士说道。

投资人来的目的很简单,拼尽全力加上创始人的微信。加上微信,意味着即便这轮投不进去,下一轮依然有沟通的可能,毕竟顶级科学家的时间和联系方式都是异常宝贵的。

即便没有过多的时间沟通,但当天加上微信的人依然是幸运的。因为两天之后,公司已经不再从任何渠道联系新的资方。

好项目永远有话语权,在市场热情的带动下更是如此。

“一些投资人需要按照项目方的要求提供材料,然后项目方挑选完合适的之后,由一整个大巴车集体拉过去路演。”一位硬科技项目的投资人表示,“为了见到创始人,一些机构在想要投资的项目方公司里一待就是俩礼拜。”

但这样却并不一定可以抢到份额,因为一些优质的项目已经过了早期阶段。

“新入局的机构会比较难受,因为不投你就miss了,投的话,你就必须得捏着鼻子收。”硬科技投资人霍兴表示。他们在早期就投资了元戎启行,一家L4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

这家公司刚刚获得阿里领投的3亿美元融资。“也有财务投资机构给了比阿里更高的估值,但是企业到了这个程度,必须选择有价值的钱,选择阿里最主要的原因是阿里能够提供自动驾驶的落地场景。”霍兴表示。

风险投资人们必须要证明,除去钱,他们可以给项目本身带来更多的价值,因为好项目从来都不缺钱。

曾经无人问津

不是所有的硬科技项目一开始就备受追捧,即便所有人都知道科技创新可以产生巨大的财富价值。

芯片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它是中国进口支出最大的产品,进口数额在2013年就超过了石油。但作为现代科技技术的关键一环,芯片依赖进口,意味着无论从行业发展还是产业安全来判断,都存在巨大风险。

可是在7年前国外的芯片又便宜又好,厂家采购国产芯片的意愿很低。同时,互联网造富神话处于顶峰,投资芯片是一个及其小众且很难被人理解的选择。

因此,即便一家团队再豪华,他们也很难获得资本青睐。

当时,一家芯片公司开启了自己的第二轮融资。因为看不到切实可行的商业化落地场景,原本谈好的投资方临时爽约,公司现金流岌岌可危。无奈之下,这家公司不得不向老股东寻求支持。最终,老股东解了燃眉之急。

经过近5年的沉寂后,2018年,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后,这彻底引爆了芯片的投资狂潮。

看到商业可行性的资方瞬间觉醒。该项目的早期投资方向Tech星球透露,去年这家公司一整年几乎都在融资,一年融了3轮。

太多的钱,太少的优质标的

2020年半导体投资首次超过互联网,成为中国的第一投资赛道,这在过去20年创投热潮中还是首次。但过冷或者过热对于市场来说都不是好事。

最典型的现象是跟风的人多了:一个新赛道火了,一下子就会冒出十几、二十几个项目,比如GPU、数据库、半导体。

“现在创投圈有个段子,一些地方政府一听到是半导体,就要给50亿投个5%。”一位硬科技投资人吐槽到,“热钱多了之后,两三个人出去成立一家新公司,随便两个方案似乎都能拿到投资”。

但最终很可能一半的钱都要浪费掉。无论是芯片、数据库这都是壁垒很高的赛道,从业者本来就不多。几十家公司融到钱的结果是资源高度分散。在企业本身就很弱小的情况下,资源的分散降低了项目成功的概率。

但是风险投资人必须要把LP的钱投出去,尤其在互联网发展进入瓶颈,金融、教育接连被整改,可见的优质标的越来越少的情况下。

“一些新兴赛道,比如合成生物学、元宇宙、太极图形等等,可能投资人可能根本没有看明白,就开始投了。”硬科技投资人张斌表示。

更夸张的是,只要赛道对,总有人愿意投资。

知情人士告诉Tech星球,最近很火的太极图形项目,在第一轮融资时核心创始团队不到10人,但估值已经达到了3亿美元。

“现在很难有时间去慢慢研究一个赛道了,大家似乎变成了拼体力,而不是拼认知了。”一位硬科技投资人吐槽到。他们必须去抢项目,如果速度慢了,很可能错失机会。

但即便你获得了和创始人沟通的机会,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投进去,因为一线基金可以比你给到更高的估值。

可是钱还是要往外投,因此一些看上去不够优质的项目就拿到了钱,而那些优质项目则获得了看上去不太现实的估值。

霍兴表示,现在中国是缺乏长线的钱,它不像美国有很多养老基金、大学的捐赠基金。但硬科技投资的客观规律是从产品研发到商业变现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没办法像互联网一样可以砸钱快速扩张,但是LP们等不了。

这让风险投资人们陷入矛盾中。一来他们需要在约定的时间内把钱投出去,二来他们需要为LP赚到钱。“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基金的回报率变低。”霍兴补充道。

回报率降低的直接结果是,下一期基金谁还愿意成为LP。

少数人的胜利

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前10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都不是顶级科学家,他们曾经长期占据胡润中国富豪榜头部的位置。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到达了瓶颈,钱和人才都开始向硬科技转移。

今年7月发布的福布斯富豪榜,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资产大增,资产直接超过马云、马化腾,达到477亿美元,成为中国第二大富豪。

曾毓群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毕业的博士,亲自参与和主持专利发明有十二项之多。在中国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中,只有李彦宏曾攻读博士,虽然最后他选择了肄业。

在一级市场,涌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型创业者。思谋科技创始人贾佳亚是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迦智科技创始人熊蓉是浙江大学教授、灵汐科技核心创始人施路平是清华大学教授......

但是当一个科学家决定创办一家公司,他们必须要明白,这不仅仅是在原有的一连串荣誉后面再加上一个新title那样简单。

他们需要明白,技术只是公司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需要精于技术,但不执迷于技术,换句话说,他们需要学会赚钱。

因为商业能力是衡量一家公司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技术创新如果不能带来巨大的价值,那也更像是空中楼阁。

当一家科技型企业开始商业化,对于科学家们来说,考验才真正开始。

* 文中霍兴、张放、张斌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