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得半导体CEO许安迪:挖掘需求,专注细分,做客户真实需要的产品
2022-01-26 10:01 摩得半导体

如果要挑选这两年最火热的赛道,半导体一定会是备选答案之一。中国半导体行业目前正在经历迸发式的生长。根据天眼查的数据,2020年注册在案的芯片企业有59793家,将近是2014年的5倍,是10年前的17倍之多,2010年,这个数字仅是3427家。

显然,中国半导体行业正发生巨大变化,而变局常蕴机遇。为什么选择是氮化镓?摩得半导体背后的投资逻辑是怎么样的?氮化镓的普及应用对于能源市场的未来会有什么更长远的影响?

我们邀请到分享投资被投企业——摩得半导体的CEO许安迪Andy以及分享投资董事总经理姜兴伟一起聊聊,摩得半导体是如何打算在变局中“大浪淘沙”?

近两小时的对话,我们整理了部分精彩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01

2022,执牛鞭,迎虎跃

分享投资:今天很高兴邀请到摩得半导体的CEO Andy来参加我们分享的访谈,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摩得半导体以及您个人吧。

Andy:摩得半导体在2017年成立,到现在差不多4年的时间。主要从事第三代功率半导体的研发设计,目前专注电源IC设计。我们团队大部分来自于联电、博通等外企的研发团队。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封装、材料这方面的开发,我过去十年的经验大部分都是在芯片光电相关的公司,也曾经自行创业。摩得是我第二次创业。

比较庆幸的是,我们在2020年到2021年成功量产第一个Cascode跟E-MODE,我们E-MODE也在12月31日完成第一批量产交付给我们的客户。希望2022年我们能够在市场上发光发热一下,执牛鞭,迎虎跃。

分享投资:摩得半导体主要运用的是氮化镓材料,用它来做一个芯片。这一方面,目前氮化镓的主要应用市场是哪些?市场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

Andy:目前氮化镓运用最多的是在快充上。小米在氮化镓领域布局了多个企业,在小米的推波助澜下氮化镓(快充设备)起量很快,这是目前与消费者生活最接近的应用。我们现在极力发展氮化镓在无线充电领域,过年后会看到一些样品。因为我们对手都专注于做有线充电,我们就想做一个细分化市场的区别。

在其他行业里氮化镓的应用,比较多的就是车用。上汽现在正在测试某家海外公司的模块,未来氮化镓成功进入汽车领域应该是指日可待。其次,TI在服务器PSU上面推出第一颗MCU,配合美国公司的氮化镓芯片,做出第一款由台湾台达认证氮化镓的服务器MCU。我们在这个领域也会试着深耕一下,所以这是我觉得未来三个比较可见的市场。另外一块就是我的秘密了。笑。 

02做客户真正能用的东西,才是长久之道

分享投资:兴伟总您从投资角度怎么看待氮化镓材料未来的前景呢?

姜兴伟:首先第三代半导体的概念很热,已经热了有一段时间,国内很多公司有做碳化硅、氮化镓。从材料应用来说,它是硅材料的一个补充,它能够解决硅材料在很多领域上的痛点。所以氮化镓材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现在能够把氮化镓材料做好的国内半导体公司,我接触过很多,但是真正能把材料用好,做出功率器件的团队其实并不多。虽然有很多公司融了很多钱,但是产品至今都没有推向市场,这也是有一定的问题。

分享投资:刚刚兴伟总提了多个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我想问一下Andy,您创业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氮化镓方向呢?你们当时有什么样的观察呢?

Andy:第一,我们可以讲到台湾在传统硅的代工上发展有40多个年头,所以我们在整个半导体供应链里面,对这种传统的硅器是非常有经验的。为什么选择氮化镓?我们可以看到,在硅器上很多专利几乎都是在国外大厂手上,所以不管是代工还是其他,你都会使用他们的IP(知识产权)。我们讲包括台湾,每一年付给这些权益机构是上千亿,大概是300亿美金左右的专利授权费用。如果初创团队再去发展硅器,可能光付权益金额都付不出来。所以当时我们就选择第三代半导体。

除了大背景外,因为有大量经验的积累,我们在硅器上找氮化镓,这样的工艺对我们来说会比较成熟,我们的供应链跟工艺有能力去做成这件事情。所以我们当初没有发展碳化硅原因在这,我们不是不能做碳化硅,而是做碳化硅相对的指标要少,所以我们优先选了氮化镓,先来做初期的开发,到一些芯片的设计。我们也大概花了三年时间才做出这一颗,其实正常来说在传统硅上我们一年做一颗,但是第三代真的比较难,大概是这样的情况。

分享投资:三年磨一剑,其实也看到了效果。在一些产品参数和应用上,摩得半导体的产品超过了很多市面上友商的性能。这背后的原因您总结一下,主要是哪几方面呢?

Andy:比上不足,比下还有余。不能说我们是最好的,因为前面仍然有很多领先者。我认为,第一个方面是,我们从磊晶技术的工艺上面就有一些积累。比如说我们(创业)第一年的时间除了筹备就是做材料开发,材料开发是非常困难的,当时钱又不多,然后找供应链合作的时候,人家说“第三代是什么啊”,永远把我们(需求)摆在最后。

过程很痛苦,但是因为我们的坚持,前期开发也积累了不少参数。这里也是我们和传统设计公司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从材料初期就介入开发,所以我们有一些独特的设计和参数在里面,这是别人模仿不来的。因为我们自己从磊晶技术的外延片开始做,做到后端工艺,全部都是自己在掌握。当然,我们没有自己的工厂,但是我们所有工艺的设计创新都是自己搞的,我觉得这是跟其他的友商不太一样的地方。

分享投资:我很好奇,最近市场上的融资情况,一些半导体企业在很早期就叫价10亿。而您刚才说到,我们在前期并没有这么多资金,但是您通过一些方法填补了资金的差距,可以这么说吗?

Andy:对的,因为我们的创始团队在业界有几十年的积累,我们可以撬动原来的资源,用最少的钱去实现我们的芯片,不管是跑MPW还是其他,我们都是用最节省的成本来做。当然,开发周期相对会长一点,可是我们得到的效果不像其他人要烧一个亿才能烧出来,我们可能只花几千万就做出来。

分享投资:听下来这对企业自身以及投资人来说,都是非常友好的一个模式。那在这个过程当中,您遇到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Andy:第一,市场我觉得变化很快。我们IC开发速度都没有市场变化快,不管是旧团队的变化,还是新团队延伸出来的一个竞争。第三代(半导体)里面除了氮化镓还有碳化硅,我们可以从行业早期的大概十家公司到现在上百家公司,都是在做氮化镓、碳化硅。两年内行业里突然跑出这么多,多出了十倍以上的企业。理所当然,资源分配上也就有一些困难。

所以我们在开发的周期,我们做了一些跟其他人不一样的。我们更注重细分化产业,不像别人散弹枪式的打法,我们细分在哪个产业,专心做这个产品就够了。所以我们现在是依照生态链开发产品。因为我们是设计公司,所以我不只是可以做硅基氮化镓,我可以做控制器,只要是围绕这个产业,我们都会把客户现在的需求和未来潜在的需求,都归纳到产品开发计划里面。

分享投资:那您是怎么去预判这些需求呢?

Andy:预判是通过不断的跟客户沟通,不断去研究未来的趋势,你会看到不同行业的痛点,这个必须要去跟他(客户)做很多深度的沟通。我们从应用端慢慢去拆解他的需求,看到他们的问题。过去我们在晶片行业里看到很多不同公司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当我们发现我们的对手,都是一个套路打到底(没有去做客户需求的拆解),我们就认为肯定行不通,你必须要把产业更精细化的拆解,更了解这个产业的痛点,然后再往另外一个市场去发展。我们叫SAM (Serviceable Available Market)、SOM(Serviceable Obtainable Market),两个常见分解。

分享投资:我看兴伟总在不断点头,要不要补充一下?

姜兴伟:我觉得Andy这一点讲得非常非常好。因为现在做氮化镓设计的公司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像Andy说的,去跟具体的应用端沟通,深入把场景击穿,做客户能真正用起来的东西。然后还有一类就是我能做氮化镓,马上就去走IDM模式,这种公司其实非常非常多。这个跟大环境有一定关系,但是这种模式的投入和产出,在目前的阶段根本不能匹配。反而像Andy他们直接细分客户,去挖掘不同层面的用户需求应用,针对这些需求去开发出来的氮化镓产品,我觉得才是长久的模式和路径。

分享投资:我很好奇Andy这些产业konw-how是如何形成的?

Andy:我觉得很多问题应该都是非线性思维,所以我们不能用太线性的答案来回答。这可能与我之前在工作中会接触很多不同国家的客户有关吧。我发现每个国家的人在做研究的时候都有不一样的思路,日本人有日本人的思路,德国人有德国人的思路。所以导致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会从客户端拆解答案,这也导致了我们在资源整合能力上会更好。 03尽调就花了6个月!

分享投资:兴伟总当初做投资决策的时候会有哪些担心呢?因为您刚刚也说了,您跟摩得跟了半年以上的时间。

姜兴伟:对,第一个担心是氮化镓赛道,当时接触摩得半导体的时候,氮化镓已经很多公司在做了。我们要怎么优中选优?这是第一个担忧。 第二,他们产品到底能不能做出来?当时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第三,他们市场销售的能力,做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卖得出去?

分享投资: 那这些担心最终是怎么解决掉的呢?

姜兴伟:第一,是如何优中选优的问题。我们在做投资判断的时候,首先是和很多项目做对比。其次,我们也请教了很多行业的专家。然后,发现了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现在的半导体还是芯片也好,美国和台湾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技术、团队、产业。我们中国如果真的从0到1把这些集合起来,代价确实挺大的。所以其实有一个弯道超车的方法,就是从海外引入团队,成熟且做过很多年经验的团队进来孵化他们,在大陆给他们打造一些配套的平台,让他们去做。这样的话成功概率大很多。Andy这个团队就有这种性质在里面。

第二,他们的技术到底能不能做出来?与他们接触了很长时间,了解到他们在产业里面已经有20多年的积累,从材料端到下游晶圆,到封装测试,在台湾、韩国这块的供应链已经完全打通了。摩得团队在供应链资源的整合能力上是非常强的。

其次,他们也给我详尽呈现出实验室里的参数,包括一些测试报告。我们做尽调时,在重庆看了他们上游的产线,以及实验室里测试的产品。然后我们通过访谈下游潜在客户,客户表示他们的产品从参数来讲,对比目前市面上的同类产品都是比较不错的。如果摩得能够(批量)做出来,他们就可以用,给我的回复是非常非常明确,非常非常直接。

第三,他们的销售能力。摩得团队里面有一个在中国电子圈经验、人脉、资源非常多的销售负责人,跟他沟通下来对摩得销售是有信心的。而且现在也面临缺芯的问题,很多下游的客户也拿不到国外的一些产品,然后国内某些厂商给的还是一些散装的产品,所以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讲,现在也是非常不错的时间点。

Andy:尽调花了6个月!

Andy:我补充一下,半导体这个供应链是非常庞大的,并不是说我要做就能成的,一个地方很难把所有的设备工艺流程包揽,半导体的供应链是非常全球化的,需要非常多的专家一起合作,共取所长,才能更好。我认为在技术与合作上的交流,是没有边界的,最重要的是让合作对象信任你,把你当作核心伙伴。你有技术、你有钱、你有市场,跟他合作,他一定是很愿意的。恰好,我们团队就积累了很多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  04一个服务器IDC,一兆瓦,八百八十个家庭

分享投资:兴伟总现在摩得的产品表现有没有超乎你的预期,以及说您觉得它在全国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姜兴伟:研发的进展我觉得是符合我们预期的,当时我们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也是预期在2021年下半年摩得的产品能做出来,完成客户的验证。然后从产品本身的技术来讲,这个还得看客户反馈。因为像之前摩得的客户,他们对于快充的热管理是很在意的。这个热管理涉及到芯片、底层的原材料,然后工艺很关键。要达到客户想要性能的工艺,有一定难度,下游客户一直没找到满意的,但上个月拿摩得的产品去测试了,结果挺满意的。

 Andy:很恐怖(超过预期)。

姜兴伟:所以,从侧面证明,摩得的团队至少也是第一梯队的。这还不算他们能够做多架构芯片的情况,多架构芯片全球能做的团队一只手数得过来。

Andy:要说明一下,我的核心团队大部分都是联电背景,因为在一九七几年到一九八几年这个时段,是台湾半导体最黄金的时段,所以这群人基本功很扎实。他们有很深的同袍情节,联电是学长学弟制,从学校,沿用到公司,是非常正规的。所以当时我们的CTO出来创业的时候,开始拉着他的朋友,再就是他的学弟们,基本上都是一脉相承。那个时代是台湾跟三星、英特尔竞争最激烈的年代,工程师的功底都很扎实。

分享投资:都是打过硬仗的。

Andy:都是打过硬仗的。我们跟三星,跟英特尔打了二三十年,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这40年,坎坷太多了。现在大家这么关注半导体,资金、设备都往这个行业里挤,但最重要、最稀缺的还是人才。

分享投资:谈到性能,我特别的好奇,之前提到了在数据中心的运用,像摩得的芯片如果应用在数据中心上,会给数据中心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

Andy:节能是第一个,如果我们一天省一度电,一个服务器中心一个月可以省一兆瓦,大概等于880个家庭的用电总和。国内有这么多大型的数据中心,这几年的倍数成长,这个领域对碳中和的贡献绝对是非常巨大的。服务中心能耗占最大的应该就是热管理,大概30%,我将原有数据中心的器件慢慢用碳化硅、氮化镓器件去进行替代,我算过一个公式大概可以把节能提升到89%(相比原有的热管理效率提升接近20%)。能源消耗是非常大的问题,我们不管是使用绿电,减少对石化的依赖,必须先从节能开始,提高效率,降低对能源的消耗,而不是找新能源进来,然后消耗还是这么大。

分享投资:我最后问Andy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半导体在中国蓬勃发展,摩得又是其中非常具有潜力的公司,也是产业资源非常丰富的团队。现在你们还开放机会吗?最近可能再招聘一些什么样的人才?

Andy:当然就是设计人才,不管是应用还是设计这一块,都非常需要。但是现在百家争鸣真的成本很高,我们希望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才加入,我们公司的招聘邮箱是——(andy@modesemi.com.cn)

分享投资:大家如果对摩得有兴趣的话,欢迎积极投递简历。

分享投资:我也问兴伟总最后一个问题,您对摩得未来是有一个什么样的期待?

姜兴伟:从我们做投资的角度来讲,肯定是希望他能够成长为行业的独角兽。从行业应用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在现在碳中和、节能这样一个大的趋势下,我希望我们投的项目能够为国家的这些重大的科技事业做一些贡献,希望他们的产品能够进入到国家比较重大的应用场景里,能够切实解决行业面临的一些问题,能够真正为社会带来科技赋能的效应,我是这样的一个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