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峰会丨寻找穿越周期的高成长机会 “2022年度21世纪科技峰会”顺利闭幕
2022-09-27 15:56 21世纪科技峰会

当下的经济周期主线中,夹杂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里跑赢自己,成为每个企业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这场跨周期的征战中,科技企业有一道永远存在的命题,那就是技术的持续进化。

9月23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2年度21世纪科技峰会”正式召开。会上,两位院士以及20余位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技术进化论”主题展开了一场思想碰撞。

峰会上,与会嘉宾的共识是,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但它也离不开现实的应用场景。所以,持续投入研发、攻坚前沿科技,是眺望未来,与此同时,加强技术成果转化、提高数字技术利用,则是企业用“科技”的武器解决当下的难题。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21世纪报系总编辑邓红辉在致辞中表示,把过去几十年发展所依赖的人口红利转换为创新红利,以及把过去以生产要素和投资为主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是国家强调要走的科技创新之路,而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克核心技术之路,也是中国未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亦提出,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动能转换期,需要发挥全要素生产率里“数据”——这一新的生产要素的作用。

在邬贺铨院士看来,通过感知数据、挖掘数据以及盘活数据,可以消除信息的不对称。而信息的价值,就是确定性的增加。

面向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则提出,将虚拟现实与实际技术结合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通过数字样机替代实验样机进行产品功能验证、性能分析,能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亦是帮助企业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创新的主要手段。

寻找未来的答案

人类对未来的探索永无止境,但技术迭代的浪潮从未像今天这样急促有力。伟大企业都是创新的产物,虽然创新同时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风险代价,但总有一批企业站在科技前沿,引领行业勇于前行。

那么,未来的技术方向都有哪些?科学家们给出了答案。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表示,元宇宙是跨界技术深度融合、集成创新的产物,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经济、社会、民生所产生的新型社会形态。而网、算、智、链是支撑元宇宙发展的基石。

腾讯杰出科学家、腾讯多媒体实验室负责人、腾讯云副总裁,IEEE Fellow 刘杉也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观看传统二维视频,而是渴望更真实、更具沉浸感的体验。

刘杉提出,通过沉浸式媒体技术来实现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共生,被认为是改变未来生活和工作方式的颠覆性趋势之一。

清华大学惠妍讲席教授、衔远科技创始人、IEEE/CAAI Fellow周伯文则表示,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构建跨场景、多任务、多模态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已成为可能,它也成为了当前人工智能行业的热点与前沿。

同时,在多模态融合之外,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下游任务中引入自监督学习,提高多模态模型的表征能力,缓解缺少大规模监督数据的挑战。

思尔实验室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李世鹏指出,现在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期望已经来到基于深度学习解决所有问题的阶段,但问题在于,深度学习本身没有推理能力,所以过度依赖数据以及大数据的前置收集准备已成为限制人工智能发展普及的瓶颈。

李世鹏表示,科学界在探索各种方法,以优化算法为核心,减轻对数据依赖瓶颈,比如说对数据深度学习算法优化、效率提升、计算量降低等,在模型压缩方面,也有连续学习、小样本学习以及迁移学习等。

蚂蚁集团副总裁、大安全事业群总裁赵闻飙则表示,在数字化时代,安全科技将不仅是数字化发展的“压舱石”,更是“助燃剂”,正在从奢侈品变为平台型企业的必需品,发挥更大的生产力动能,从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进入深水区

如今,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正在加速融合,无论是通过技术升级实现降本增效,还是解决过去难以逾越的业务痛点,数实融合正日益为传统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红利,它也将是市场主体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强大内驱力。

当天,21世纪科技峰会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的新路径”为主题举办了一场圆桌对话。对话嘉宾围绕“数实融合”,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能链碳中和业务负责人、中检能链总经理翟宇博表示,现在数字化的进程已经进入到深水区,各个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范围更广,参与方式更灵活,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本身的场景和业务做改造,让传统行业有了一个新的面貌。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云计算部主任马飞列出一个数据。根据中国信通院的统计,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45.5万亿元,在整个GDP比重占比约40%。

马飞称,数字经济分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其中与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相关的产业数字化,比重占数字经济整体规模的80%。

不过,用友集团副总裁、中上协信息与数字化专委会主任郭金铜提出,目前有四大能力制约着企业数智化转型,分别是持续创新能力、变革能力、生态能力和技术能力。

Avaya大中华区总裁富莉莉也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是架构上,企业的管理层愿不愿意从思维上做出改变?另一方面是资金的投入,数字化转型需要时间,可能没办法立马见效。

美团科技促进中心总经理赫建营则认为,数字化的应用人才往往容易被忽略,所以应加大对数字化应用人才的培养和认定以及培训,包括第三方机构的建设等。

让数据成为资产

科技创新从来不可能从天而降,它必须踩在坚实的大地上。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科技创新的坚实大地。而数字化、智能化,既是当前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也是实体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

神州数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郭为指出,“传统信息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的重点之一则是持续积累数据资产。”

这也就意味着,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背后,数据资产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数据资产也将成为企业未来的重要资产。在郭为看来,如何将业务的数据转化为数据的业务化,这是每个现代企业都必须思考的命题。

中兴通讯副总裁陈志萍以中兴通讯的实践为例称,如果业务部门不能本着提质增效的原则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变革,数字化转型也不能成功,这是基本逻辑。因此中兴通讯是CEO、CTO、COO共同驱动,使“数字化”成为全员参与、能端到端拉通组织的事情。

此外,中兴通讯以公司三大主业务流程“HPPD(高效产品开发)、LTC(线索到回款)、ITR(客户问题提出到解决)”为核心,提炼出了通用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即“极致场景、局部工具、全域数据、最大化交易”。

TCL科技集团首席运营官王成从制造业的角度表示,“从2010年开始,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不仅体现了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日益稳固,也证明中国制造业实现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到建立规模化、集群化的现代工业体系的伟大跨越。”

接下来,业界的共识是,制造业历经规模化发展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的主题。王成表示,如何在现有制造业的基础上再进化,如何从组装、到核心精密、乃至到芯片,一步步承接核心高端制造,成为新的目标。

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拥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也都是从中小企业成长起来的。因此,扶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并从中遴选出一批小巨人企业,是当下具有中国特色、也是务实的科技跨越发展之路。

在主题为“穿越周期:探解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模型”的圆桌对话环节中,联想中国区基础设施业务商业客户总经理张妮娜表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天生具有创新基因,在系统领域内建立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在产业链升级的趋势之下,发展“专精特新”可以提升国内薄弱产业,占据全球产业链的有利位置,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价值。

北京上奇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孙会峰则分析称,今年的“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五个特点:一是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在专业领域内实力较强;二是专业化程度高,主营业务收入在整体业务占比中要超过70%;三是研发体系较为完善,自建或者联建研发机构的比重超过70%;四是对高质量发展的建链、补链、延链效果较强,在完善企业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五是管理水平较高。

但张妮娜指出,目前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市场需求变化快、成本上升等等困难,与此同时,企业IT基础架构较弱,IT转型资金匮乏,业务模式过于传统,数字化能力不足。

“专精特新”企业明珞装备的副总裁雷鸣认为,在国家支持“专精特新”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应当抓住政策红利,提升自有产品竞争力的同时,跟上数字化转型步伐,这两点是关键。

金蝶中国助理总裁、中型企业事业部总经理林法成认为,在外部环境变化下,仍能实现高速增长的中小企业,是能实现“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公司类型,这也是能够支撑其应对经济周期影响的核心因素。

2022年专精特新30强出炉

峰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数字经济课题组重磅发布《2022 年大国创新之专精特新 30 强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30强报告”)以及《2022 年科技龙头专精特新能力指数报告》。

“30强报告”以数千家专精特新企业为样本,并对包括发展实力、专业管理能力、成长能力、创新能力、绿色发展能力等5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以及12个四级指标进行严谨数据分析后,评选出了最终的30强名单。

根据结果,在专精特新 30 强中排名前 10 的企业分别是:南钢股份、诺唯赞、嘉元科技、美迪西、厦钨新能、华熙生物、科沃斯、固德威、鼎盛新材、科森科技。

而在《2022 年科技龙头专精特新能力指数报告》中, 21 世纪经济报道数字经济课题组通过对专精特新企业投资力、专精特新“小巨人”投资力、被投企业发展力等多个二级指标及若干三、四级指标研究得出,中兴、腾讯、联想为科技龙头专精特新能力值的前三甲。

从行业上看,硬科技企业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占据绝对优势。在科技巨头中,包括中兴、联想、小米等 5 家硬科技行业企业所投资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在总数量中占比达到48.35%。

报告认为,这也与当前的政策导向、行业风向相一致。当前在我国关键技术领域急需突破的背景下,政策面持续提及专精特新也表明在后续制造类企业以及硬科技企业将面临较大的政策性机遇,迎来较好的拓展价值空间。

其中,长期关注中高端制造业核心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通过叠加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关注,有望加速迎来关键核心技术与核心环节的突破。(作者:白杨 编辑:林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