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能给100万,谁不去呢?”
2023-07-20 09:06 VC PE

2“刚毕业能给100万,谁不去呢?”

来源:投中网(ID:China-Venture) 作者:刘燕秋

只谈钱不行了

“我爱你,你爱她,她爱他,他爱她”,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有时如迷宫般错综复杂,一厢情愿自然是不行的。这一点,VC圈的HR和猎头们一定深有体会。

这厢,VC/PE追着理工科背景的候选人跑,那厢,有理工学科和产业背景的人却未必把你列为优先选项。这不,最近我听说,某个化工实验室的博士想找一份投资的工作,告诉猎头,不考虑市场化VC的offer,现阶段只看产业机构。

这口吻我并不陌生,一位金融专业背景的投资人朋友前段时间换工作,也带着幽怨讲过类似的话。VC/PE不爱商科学生,学商科的大可转过身来看不上VC/PE。大环境如此,追求确定性的可不是只有GP和LP,构成行业生态的每一个“点”都在审时度势。毕竟市场经济,讲究的是双向选择。

但一级市场人才供求不匹配的怪现象由此形成。当然有理工科博士们转型投资。“刚毕业能给100万,谁不去呢?”这是猎头Alan给出的逻辑。这番实用主义的逻辑,虽简单但有效,甚至不需要过多解释。

不过变化也在暗暗发生,比如,猎头Helen看到的图景是,金融行业的薪酬优势仍在,但这两年金钱的加速器作用已然在弱化。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的火热,那些斩获资本的企业也能开出薪资不错的offer来吸引人才。某行业媒体的报道说,去年从清华化学系博士毕业的小李去了一家新能源公司,到手的offer年薪最高95万。薪酬的天平在倒向产业方,而如今主导投资市场的人民币基金,给出的薪资吸引力又远不如上个时代的美元基金。

比起刚毕业的博士,从行业里挖人更不容易。从业多年,和这个行当里的投资人一样,每隔一两年,Helen都要面对一次风口轮转带来的挑战。从实业里挖人,她至今还没有成功案例。“从实业里找到愿意做投资的,这需要聊大量的样本,今后我们可能真得找对商业有passion的人了。”一位人民币VC合伙人也告诉我,有十年产业经验的中层最难找。既懂行业,又对投资有兴趣,这样的人少之又少,他每次去长三角出差都会花大量精力在挖人上。

VC从产业里挖人不是第一回了。Mark在某一线基金负责过招聘,当年AI投资火热的时候,他考察过一遍市面上的人才,直观感受是,某个行业里最顶尖的人如果去干投资,投入产出比实在不高。“投自动驾驶的时候,我们找了一些研究自动驾驶的大拿,很多人都对做投资没有兴趣。即使是从钱的层面考虑,这些人只要在行业里好好钻研,比在VC还赚钱。”

另一方面,尽管跨行业挖人不易,但投资机构还是在今年“卷”了起来:

某一线机构专门举办宣讲会,面向在读或毕业三年以内的理工科博士。

某风头正盛的VC招投资经理,目标人才画像如下:重点院校硕士及以上学历,理工科背景优先,商科硕士学历加分。这个描述里包含的主次关系很明确了,第一要求的是理工科背景,商科学历顶多算锦上添花。

深创投则亮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招聘启事,研究方向包括信息科技、生物技术与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热门领域。

我听说,某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几乎全员想跳槽,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唯一顺利跳槽的,是一个材料专业博士。

市场需求变了,没有一个环节能独善其身。不光VC,现在FA招人都开始要求理工科背景。这是用人的需求端,但从供给端再看,合理吗?

消失的商科投资人

关键问题在这里:VC的用人规模在缩减,有限的名额给到理工科背景的求职者,留给非理工科求职者的机会已然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这又回到那个我写过多次的母题——时代变了,风险投资的游戏规则发生了质的变化。早年间,项目池子富裕,合伙人自己看不过来,要依赖于年轻的投资经理帮他social,大量地看项目,做行业研究,最终基于他的方法论做出决策,所以行业源源不断地需要年轻的商科生,充当合伙人延伸出去的手脚眼。

但伴随产业周期的转换,新的趋势早在几年前浮现。达晨财智总裁肖冰在2019年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招更多技术人员加入团队,是我们投资上要做的改变。目前,我们的投资团队中基本不招学金融的人,不招学财务的人,基本都是招有技术背景、有产业背景的人才,甚至是做研发的人员。这样投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投到那些真正前沿的技术项目。”

我能理解这些机构的思路。硬科技当道,老板们大都不具备相关专业或行业背景,那就招一批这样的人来补足这一劣势。一来,现在投资人苦于“找不到,听不懂,投不进”,专业人士来了至少能解决项目sourcing的难题,二来,他们还能给募资背书,让LP安心。

如此一来,结果便是,商科背景的投资人将首先从基层消失。

老板们不再需要商科背景的年轻人帮忙跑腿了。团队里已经储备了大量这样的人,他们更需要的是那些有着所投行业经验的人,来反向给他们建立行业认知和knowhow。同样是工具人,只不过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

当然,这个市场不是铁板一块,猎头Eric关注到人才需求的两极分化。“现在有理工科学历和产业背景的人肯定吃香,但主要是VC对这块的需求比较明确,PE和CVC会松一些。PE还是更看重财务能力,产投自己不缺项目和资金,反而不太需要专业背景的人来背书。”

理工科不是万能药

然而,理工科博士也好,产业人才也好,终归都不是万能药。

“产业背景就一定能够保持对产业领先性的理解吗?”嘉御资本的卫哲在之前和投中的交流中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脱离产业久了,纯做投资,对产业的理解也没有那么深了,另外,产业背景可能会在某个细分领域钻研很深,但投资科技覆盖整个信息技术产业,也很难找到所谓的专家能够对各个行业都能深入了解。

我的FA朋友Spencer也跟我讨论过这个问题,多少VC现在非博士不招,这在他看来像是一个笑话。“招一个博士来,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跟创始人顺畅交流,进入到对方的语境,理解对方所讲的东西?”

这番质疑其来有自。卖项目的时候,Spencer会特别关注投资人的提问,从提问质量大致判断对方的背景。他关注到,投资机构建博士后工作站的现象在上个周期里就出现了,当时招进去的那批人现在基本上都是VP甚至是合伙人。但在他看来,这批人的竞争力并非都如预想得那么强,部分人无论是在对产业的理解上,还是在后端的募资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因此,碰到想做投资的博士朋友,他一般会建议他们先到企业里面工作两三年。

难道争抢理工科博士的VC们没考虑过这些层面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即使是科技创业,也从来不是只考虑技术的单一维度。一家主投硬科技的VC创始合伙人在投中的交流活动中透露,即使是半导体、芯片这类行业,团队的技术也不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还是产品定义能力。他在项目尽调时还会关注创始人有没有聚人的能力。“技术特别强的人如果不懂得聚人,那没有用。”

投资无疑更考察人的综合能力。一家大型人民币基金的创始合伙人告诉我,投资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懂一点产业,懂一点金融,懂一点法律,懂一点财务,更要懂得人性的交流。多年前,他们招人时会区分产业和金融背景,现在考察得更为综合,甚至包括情商测试。“投资行业,人就是最重要的资产,就算是学金融的,在产业这一端有个三五年打磨,其实也能很快上手。”

有没有产业背景和能不能做好投资从来无法轻易画等号。我问Mark,在他的招聘生涯中,那些没有相关背景但投得不错的人都有哪些特点?他的回答是:首先,他们入行的时候, VC还是一个比较有前途的行业,需要大量年轻人。其次,划分赛道的时候,他们恰好去看了一些当时冷门但后来爆发的赛道。最后,即使没有专业和行业背景,如果待在一家好基金,老板给的时间够久,他们也能建立起network和足够的行业认知。他给我举了一个投资人的例子,此人学历背景并不完美,但看某个赛道比较久,积累了很多案例,现在有了自己出来做基金的机会。

遗憾的是,人人都懂得这番道理,但环境变了。在投资主题匮乏的时代,所有机构都在竞逐有限的优质项目,那些急于转型的机构要的就是招来能用的人,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无法支持合伙人再花三五年时间从头培养一个看新材料的投资人。

用那句俗套的话说,“一个人的命运,既要考虑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进程”。金融行业的光芒如今终归是暗淡了些,如同现在进券商工作要求带资进组,在没有行业背景的情况下,商科生现在非要去VC做投资,总得有点别的技能或价值傍身。比如,你很幸运地生在了富裕的家庭,有亲戚能出资做机构的LP。

但被拒之门外未尝不是另一种幸运。猎头Helen有时会碰到那些曾经拿着光鲜高薪的投资人,他们愿意降薪一半谋一个职位,但Helen帮不到他们。

她只能给出建议:要不,你去创个业?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