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疯抢”IPO
2023-11-24 14:52 香港 IPO

2香港,“疯抢”IPO

来源: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作者:吕敬之 编辑:吾人

香港,正在慢慢失去全球金融中心的位置。

一边是外资撤退:美元基金剔除香港投资、加拿大养老基金关闭香港办公室;美元主导的VC机构也在慢慢撤退,以高盛(亚洲)和摩根大通为例,近两年两家大机构纷纷减持港股。另一边是IPO退坡:2022年全年,港股IPO事件、募资规模等仍在同比下跌。且多家大厂办公室也从香港迁移到新加坡。

今年,大家都在讨论新加坡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金融中心,不过香港并不会这么快认输。

就在近日,港交所全资附属公司香港联合交易所宣布实施IPO“双重参与”改革,增加了基础投资人对IPO进程中企业股份增购的灵活度。同时,港交所还上线了全新的结算系统,提高IPO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打新股资金冻结的问题。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港交所近年来第一次尝试改革,此前,港交所也就企业回购、GEM科创板转板灵活度等问题的调整进行市场意见的征询。

港交所在积极改革,香港引导基金也在积极布局,增加香港本地招商、投资的活力,并且持续探索大湾区的投资机会。

香港资本的重热,还远吗?

01

IPO政策改革

近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交所”)全资附属公司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宣布实施首次公开招股(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双重参与”改革,就IPO“双重参与”限制增设新的豁免安排,并实时生效。

港交所修订了HKEX-GL85-16指引信(以下简称“指引”)容许新申请人的现有股东,包括IPO前投资者以及基础投资者在一系列“规模豁免”的条件下,在IPO进程中进一步认购或者购买股份。这就是所谓的“双重参与”。

“现有股东”基本指的是企业在整个融资历程中从天使轮、A轮到后期的B、C、D轮等参与进来的VC/PE机构或者个人投资者;“基础投资者”指的是IPO的配售部分中确保获分配股份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一般都会受到一些禁售的限制,比如基石投资者。

“双重参与”的本质是放宽了这些投资人在企业IPO进程中进一步认购的限制。

投资人林宇(化名)对我们表示,以往基石投资人的配额是受限的,这条政策之后可以简单理解成港交所将IPO期间基础投资人的认购条件放宽,从而间接提高了港交所的活跃度。港交所也表示,引入新豁免安排的目的是为独立投资者提供更多灵活性。上市发行人在IPO时获得更多独立投资者参与,将有助促进整个IPO的定价流程,令发行价更贴近市场价格。

在“规模豁免条件”中,指引进一步介绍道,IPO如符合下列新的“规模豁免条件”便可进行“双重参与”——

第一,发售总额至少为10亿元。

第二,按此项豁免所允许的所有现有股东及其紧密联系人(无论是作为基础投资者及/或承配人)的配股不超过所发行证券总数的 30%。每项超过 30% 上限的配股均须遵守《上市规则》以及香港联交所不时修订的指引的适用规定(包括任何适用条件和替代豁免)。

第三,上市申请人的每名董事、行政总裁、控股股东及监事(仅适用于中国发行人)必须确认,他们或其紧密联系人未有根据本项豁免获分配上市申请人的发售证券。

除了IPO政策的改革,港交所还会从11月22日起启用新的新股结算平台FINI,后者是港交所推出的新股结算平台,给投资银行、证券行、股份登记处、中介机构以及监管机构等不同香港IPO市场的各个参与者共同处理新股认购与结算的系统。相较于新股以往从定价到正式上市之间花费5个工作日,FINI只需要2个工作日,大大提升了新股上市的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新股超上市之前价格变动的风险。

此外,新制度下,发行人分派股份后才向中介收取认购资金,这意味着理论上新股IPO期间将不会再有大额资金遭冻结。根据德勤数据,2021年、2022年港股前十大冻资额新股合共冻结分别约51540亿港元、245.2亿港元;今年前三季度,港股前十大冻资额新股合共冻结约88亿港元。大量资金的冻结会影响同时段内其他股票的发行,也会削减整个股市的流动性。因此,随着新的公开招股预付模式的进行,所谓“百万人打新股、万亿元冻结”的时代也将正式终结。

02

外资撤退与IPO的降温

这两年,香港资本市场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一边,是部分外资的流失。就在前不久的11月15日,掌管7710亿美元的美国联邦退休储蓄投资委员会表示,将要更改其国际基金追踪的基准指数。委员会旗下总值680亿美元的国际基金“I Fund”从明年开始将会调整基准指数,将当前的MSCI欧洲、澳洲及远东指数,改为MSCI环球指数,而后者并不包括中国内地及香港。这一举措就表示,美国联邦政府养老基金将会剔除中国大陆和香港上市的股票,也就是说这个680亿的美元基金将不再投资香港。无独有偶,加拿大最大的养老基金之一,安大略教师养老金计划也关闭了在香港的一个团队。

外币基金之外,外资主导的VC/PE也在减持港股。

比如,今年摩根大通就频频减持港股。1月减持405.77万股药明康德H股,涉及金额约4.22亿港元;2月减持招商银行H股月2602万股,总金额约为11.69亿港元;3月再次确认减持万科企业3873万股;5月确认减持154万股Bilibili港股,涉及金额2.23亿港元。

高盛则是屡次退任港交所IPO项目整体协调人,今年的4月、5月、6月,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先后退出了第四范式、科笛集团、药师帮的整体协调人合作。在港股IPO环节中整体协调人这个角色非常重要,他向准备IPO的企业剔除分配建议还能享有超额配股的权利,高盛(亚洲)的频频“退位”也是变向在证明其对香港资本市场热情的减退。

另一边,港交所的新增上市以及流通性也在缩减。据其发布的2022年证券市场,包括主板和GEM科创板的数据统计,2022年新上市公司数目为90家,同比下降8.2%;首次公开招股的集资金额同比大减68.4%而总成交额以及平均每日成交额都同比下降了25%左右。

这个全球金融中心正在退热。

当然,港交所在此前就已经陆续尝试了几次改革的手段来刺激港股的流通性。9月26日,港交所的全资附属公司联交所就刊发咨询文件,征求GEM上市改革的市场意见。建议包括实施新的“简化转板机制”让合资格的在GEM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能够顺利转往主板。实际上,港交所早在2018年就开始探索GEM转板的改革,但是当年在咨询市场意见后废除了简化转板申请程序,主要原因是个别公司利用GEM上市门槛更低的规定先进入香港资本市场,这会引发借壳上市的活动增多。

之后的几年港交所也采取措施来制止了炒壳的行为,这次新的简化转板机制中审核标准中申请转板的企业新增要符合主板上市所有资格等条件。

10月27日,联交所就建议修订《上市规则》以推出库存股份机制征询市场意见。主要的修订建议包括:删除有关注销回购股份的规定,让发行人可根据其注册成立地点的法律及其组织章程文件,以库存方式持有购回股份;采用与《上市规则》现时适用于发行新股相同的方式规管发行人库存股份再出售事宜。总而言之就是让上市公司回购更加灵活,以此来吸引发行人和投资人。

香港为了让资本市场重热,做了不少事。

03

加码大湾区

为了刺激香港资本市场,政府也没闲着。

去年10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了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报告提及,在政府投资的“治理体系”方面,已指示财政司司长成立全新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把近年在未来基金下设立的香港增长组合、大湾区投资基金、策略性创科基金、共同投资基金全部“收编”,由政府主导投资策略产业,吸引和助力更多企业在港发展。并计划从未来基金拨出300亿港元设立共同投资基金,以引进和投资落户香港的企业。

而这个未来基金早在2016年元旦就由香港政府成立了,以以当时土地基金结余的2,197亿港元作为首笔资金,并以名义储蓄帐目持有。同年7月,政府又将2015至2016年度财政盈余的三分之一的48亿元再次注入未来基金。截至2021年,其平均综合投资回报率约为9.8%。根据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官网,香港财政司司长于2020至2021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在未来基金拨出10%的款项,即约220亿港元,成立香港增长组合,来做策略性投资与香港有关联的项目;在2022至2023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对香港增长组合的分配增加100亿港元,其中50亿港元的策略性创科基金,用于支持香港本地初创企业融资,另外50亿港元用作成立大湾区投资基金,刚过去的10月,李家超表示大湾区投资基金正在与广东省政府和其他机构合作,共同设立基金,投资于大湾区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项目。

一边政府引导基金在积极推动香港本地的招商,另一边香港本地的VC机构也在探索内地的投资机会。

周大福旗下CVC周大福VMS Legend Investment就频频对内地出手,去年参与了上海企业圣方医药和嬴彻科技的融资。同家族的企业新世界集团旗下CVC更是积极探索大湾区项目,2021年,新世界参与零售数据引擎解决方案供应商爱莫科技A+轮融资,今年6月则参与到手术机器人研发商康诺思腾总融资8亿元的C轮融资中,两家均是深圳的企业。此外,新世界也在积极布局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等地的先进制造、元宇宙等热门赛道,据IT桔子统计,新世界对先进制造业投资总金额达到2.31亿元。

由太平保险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合资成立的大湾区共同家园投资也曾经参与过比亚迪半导体、金山云、转转、有赞、商汤科技等内地明星项目的投资中。红杉资本沈南鹏联合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以及香港大学陈冠华教授共同发起的香港X科技基金管理规模6.5亿元,也频繁探索大湾区先进制造赛道的项目,据IT桔子统计,今年X科技基金5次出手,3家企业都在深圳,且均是“AI+”的概念项目,比如“AI+农业”、“AI+医疗”。

同时,内地基金也在积极探索“粤港澳”地区的投资合作,202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和大湾区骨干央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联合科技龙头企业、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共同发起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今年9月27日,大湾区基金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进行交流合作,并表示“双方在投资方向、比较优势、产业龙头生态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协同性,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加大科创投资力度、推动龙头企业再香港的布局,来共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立。”

一手增加IPO的灵活度与流动性,一手提高香港本地招商和投资的价值,再加上持续对内地投资的探索。

香港资本的重热,势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