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令集科技潘爱民:打造一个活的商业智能操作系统
2019-06-26 11:40 指令集科技 潘爱民 物联网 操作系统

2指令集科技潘爱民:打造一个活的商业智能操作系统

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系统,它一直是在动态的迭代发展。

文 | 李夜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用来形容指令集科技CEO潘爱民和操作系统的“缘分”倒也恰当。

6月19日,由国内操作系统工业界领军人物之一的潘爱民创建的指令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正式发布指令集商业智能操作系统(iSysCoreTM Business Intelligent Operating System,简称iSysCoreTM BI-OS)。潘爱民和操作系统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10年甚至更早。2010年,他离开微软公司,加盟盛大,带领一个团队开始做移动操作系统。2012年,移动操作系统VisionOS诞生。不过,iOS和Android已经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生态,VisionOS的机会越来越小。

物联网时代到来之后,潘爱民不甘心再次错过打造中国操作系统的机会。2018年8月,潘爱民创建公司,搭建研发体系,历时10个月,发布了指令集商业智能操作系统v1.0,并完成了第一个样板项目—益展商务大厦。指令集科技在发布会现场宣布iSysCoreTMBI-OS将会面向行业开放源码,向行业合作伙伴免费开放。

据了解,指令集的商业智能操作系统,通过设备互联,数据分析,AI算法,让物联网设备更好地服务于商业场景。它的设计理念可以被归纳为四句话:设备实现互联,数据产生价值,业务持续发展,系统安全可靠。

在发布会上,指令集科技CTO宋杨举了两个场景下的痛点,场景一,某园区上了人脸闸机,园区内的某企业上了人脸门禁和人脸识别会议室预约系统,三者由不同的厂家提供,导致该企业的每个员工都需要分别对三套系统做人脸数据录入,员工们感到很不方便;场景二,某企业在会议室先后安装了智能灯控,智能窗帘,智能幕布,然而在开始投影前,需分别找到对应遥控/APP控灯、幕布和窗帘,开会人员就会手忙脚乱;

iSysCoreTM BI-OS引入了一套统一的机制实现设备的快速接入和管控,据统计,使用指令集提供的云端的设备驱动库,整体运行效率相对于当前的云平台提升了45%以上。基于iSysCoreTM BI-OS提供的服务和工具,场景一中,用户只要录入一次人脸信息就能实现多个业务系统的录入,场景二中,用户可以实现一键投影,自动调暗灯光、落下窗帘幕布乃至开始录音投屏。以上两个场景,来自益展商务大厦。

潘爱民在采访中,告诉i黑马&黑智,今年4月初,益展大厦这个案例已经做了出来。他提到经常关注益展大厦这个项目的人,能够看到它的变化。

“两个月之前,它长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差不多每两个礼拜,它都会有一次迭代。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系统,它一直是在动态的迭代发展。对于客户来说,这个系统是活的。”潘爱民认为,这是iSysCoreTM BI-OS与众不同的点:它是一个发展的系统。这也是最吸引其它客户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发布会的论坛环节上,有一个论坛嘉宾总结出iSysCoreTM BI-OS的一个特点:智能商业操作系统看似庞大,但是指令集科技找到了一两个落地场景,并在场景里打磨产品和理念。

益展商务大厦便是智慧园区这个场景下的标杆案例,除了智慧园区这个场景,社区、学校、酒店、餐厅也是iSysCoreTM BI-OS准备或已经落地的商业场景。之所以选择这些商业场景,指令集科技的考量有二:一,该场景是不是有价值,有足够多的企业数量,有足够的商业价值回报;二,该场景下,是否有标杆客户愿意与指令集科技共建标杆案例。潘爱民坦诚,指令集科技是缺少行业认知的,他需要行业伙伴帮助指令集科技补足行业认知的短板。

从有限场景的操作系统走向泛行业的操作系统,是未来指令集科技不可避免地一个门槛,它也必须得跨过去。潘爱民也在采访中,提到了“复制”的可能性。“这种复制的可能性,主要靠技术基础。就技术本身而言,我们一直在讲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意味着是能够复制的,是可以定制的,包括我们在底层设备层、上层的服务层的开放能力。”

他也提及不同行业之间,有其共性的部分,也有各自的特殊性。而特殊性,“技术架构层面上,通过上层的应用和服务的定制和再开发的形式来解决。”潘爱民强调,这本身也是操作系统的优势。“因为操作系统是足够的通用。它提供了开放的框架、服务以及开放的机制。在复制过程当中,很大程度上,靠二次开发,靠合作伙伴一起来完成。”

上文提到,指令集科技面向行业开放源码,向行业合作伙伴免费开放iSysCoreTM BI-OS。

开源操作系统是一个策略,从指令集科技的角度来看,是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开发者或者公司来使用该系统开发出更多的基于不同商业场景的应用。“塞班系统不够开放,后来被开放的安卓打败。这对我们的启发是,必须通过开源,让更多的场景接入进来,联合更多的合作伙伴。”

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指令集科技的商业模式是在系统上面做价值叠加。“打比方来讲,就像安卓系统是开源的,但是谷歌通过安卓提供GMS(谷歌移动服务,google mobile service)。对于我们来讲,可能跟安卓不完全相同,但我们也可以去搭建一个生态,在生态里提供增值服务或者一些高级的功能。开源,只是一个让大家接受的过程。其实,你最终给客户创造价值,客户会以不同的方式会来反馈给你。”

搭建生态,对于指令集科技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潘爱民将这一挑战总结为“小公司想做大事情”。

但是他看到的机会,来自物联网的趋势,来自客户的需求,“我所知道的很多设备厂商,他们需要一个软件系统,比如说做窗帘或者其它做传统产品的,他们也想做智能化升级,它们需要有一个软件,但组建一个软件团队,成本又太高了。我们开源能让它们受益。我们的系统天然地支持、兼容它们的硬件设备。”

他看到的机会还来自指令集科技的团队,“我们的技术团队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一直走在这个行业的最前沿。一开始我们能够提出这样的概念不是一个学院式的,更不是高高在上的,我们还是比较接地气的,能够商业落地。我们还是有思路,有想法,有经验的。我们能够少走弯路,走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