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苗事件,我们看看如何提高自己的——“信商”?
2016-03-23 09:41 创业 疫苗 朋友圈

希望我们都能在纷纷扰扰的信息面前保持冷静,如果非要站队,也请做好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信息收集吧。



今天,我们来谈谈在情商与智商之外的,第三种竞争力——“信商”。在解释这个名词之前,我们先说说做这篇文章的初衷。作为一个VC公号,我们今天确实又追热点了,这个热点是关于疫苗的。

 

我想,今天你的朋友圈大概和我们的一样,经历了“普通网民摇摆的一天”。里面大致的变化如下图:

 


本图引自媒体人三表

 

首先是新闻媒体的一则报道《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本文的核心事实是对2015年山东一则案件的跟踪报道,其基本进展如下:涉事疫苗2015年4月28日被警方查获,当时山东警方向各地药监部门发出协查通报,各地根据涉案的疫苗批号组织回收或查封。今年2月2号山东全面通报本案。随后新闻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于是有了前述《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一文。此文在公众中广泛传播。

 

随后,有多个新媒体“应景”地将财新2013年的调查报道《疫苗之殇》发出来。朋友圈理所当然地迎来了第二波恐慌的蔓延。这里面有一些公号运营人没有有效过滤信息,简单地把山东信息和2013年的调查巧妙地融为一体了。

 

随后略带辟谣性质的文章《所有的文盲都喜欢用“殇”字》、《如果你信了疫苗之殇,才真是疫苗之“伤”》出来了,这几篇文章试图去理清几种疫苗和几篇热传于社交网络的报道之间的关系,但很快引起对疫苗极度关心的人的反感。于是便有了《捍卫民众的恐慌权》这样的文章。

 

有“信商”的人,碰巧又有时间,他们大概会做如下的信息甄别,首先,这几篇文章,除了把《疫苗之殇》和《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一文所报道的归为一件事外,其他基本上各自说的事情都没错。

 

可是这些看起来互相没错的事情,却不能用来彼此反驳。比如《如果你信了疫苗之殇,才真是疫苗之“伤”》不能用来反驳《疫苗之殇》,因为《疫苗之殇》里面并没有否认疫苗是伟大的发明,只是呼吁要对减毒和灭活疫苗,以及疫苗的流通储存过程更为警惕,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对家庭和个人来说就是百分百的伤害。毕竟,对历史而言,个人命运可能隐藏在很小的一个小数点里,但对个人而言,却是百分之一百的人生。

 

此外,很多人也批评昨天的新闻报道说无效疫苗威胁生命是媒体的夸大,这也不全对:因为无效疫苗确实会对生命具有威胁,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疫苗本来预防的就是高传染的疾病,如果无效了,对患病者本身会造成伤害,也有可能会让群体失去免疫性,而具有了大面积传染造成伤害的可能。

 

抛开疫苗,我们会发现足够的信息获取和判断是现在“hard生存模式”下的必备技能。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个能力只会越来越重要。

 

——我是如何提高“信商”技能分割线——

 

“信息商数”,简称“信商“,这是我们的好朋友——令人尊敬的阳淼老师提出的理论,意指”获取、筛选、加工、传播信息的能力“,可以有效的用来衡量个体的信息素养。实际上,互联网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消除信息不对称的过程。但冗余的信息越来越多,人们刚经过了信息缺乏的阶段,又迅速面临“信息过载”的过程。这个时候,如何掌握正确的信息渠道,并对爆炸式的信息进行排查筛选的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朋友圈的“养生党”、“鸡汤党”既有巨大的传播,又被许多人所鄙视。这中间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信商”不一样。

 

以下,我们先列举几种常见的“信商挑战”给大家,难度从低到高:

 

“这日子没法过了”系列——食物相克


“气死单身狗”系列——爱尔兰不允许离婚



“这个世界很危险”系列——巴黎袭击案后,纽约再遇袭击



“美帝亡我之心不死”系列——中国赴美十年签证等于作废



不敢拍着脑袋说所有耸人听闻的都是谣言(请注意“所有“二字,送主页君一脸“理客中”),大概假的成分只占99%吧。其余1%给这类逆天营销点个赞。人们碎片化阅读趋势逐渐加强,许多营销党们靠着标题唬人,获得了不少的点击和访问量。当然,被“骗”的群众们只能再次带着被扇肿的脸给你一张张冷漠的微笑。

 

回想2015年,成龙被悼念了多少次?多少个莫名其妙的皮包公司被推上神台?日本又出现了多少变异生物?美国NASA又发现了几只可怕的外星人?究竟为什么这种谣言看起来如此啼笑皆非,却依旧有人前赴后继地相信呢?

 

为了帮你们黏好尽碎的膝盖,我们先来看看为神马大家会出现“信商欠费”的情况:

 

人是懒惰的

 

首先,我们要直面惨淡的人生其中一个真相就是:我们是懒惰的。这个“懒”体现在朋友圈中就变为了“不加求证”地进行转发。每个人都在想:“多我一个不会多,万一是真的我就能救人。”殊不知这一想法却有着可怕的“蝴蝶效应”。我们懒得将一个“无伤大雅”的命题去证伪,反倒显得自己斤斤计较。更何况自古有训:“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所以,如果有人说睡觉的时候手机有辐射,我不放在头旁边就算了,反正并不麻烦。

 

同时出于人类本能,我们更倾向于接受较为负面的信息,这在进化中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对生活有着潜藏的“花式焦虑”,凡事都属于“关心则乱”。而我们关注的生活、犯罪、婚恋等等命题又很难找出唯一真理,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防止出错”,自然很难保证完全冷静。

 

谣言“对症下药”

 

细细梳理各种谣言,大部分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医疗、生活、犯罪、婚恋等等。谣言内容往往内容消极、传递焦虑,或者感叹一下“他国美好”而我们却只能“细数现实悲哀”。曾有一位研究都市传说(Urban Legend,即风行在社会中的“无根妄谈”)的学者布鲁范德认为,传言大多故事悬疑,可信度模糊,带有潜藏的道德训诫。人们津津乐道不仅因为故事曲折离奇,更因为这同我们生活中的关注点息息相关。

 

说实在的,就好像女孩子侃八卦是天性一样。内容越劲爆,我们越容易同他人分享。有的时候只是为了对方说:“真的假的啊?!”我们神秘地回一句:“谁知道呢?这种事,总归是小心的好。”

 

体贴的我们,再次诚意奉上“提高信商”三式:

 

第一式:不要盲信虚无的“权威”

 

很多谣言一开始的名头都能把人吓得虎躯一震,比如“美国环境科学研究所”,“世界水污染调查研究中心”、“NASA未公开的绝密物质”等等,这些研究结果最后往往都是我们喝的水、吃的饭都是毒。

 

可是众位看官,如果这些高精尖的科技研究人员都开始研究我们路边吃的煎饼果子了,人类的未来大概也就到此为止了。更何况,以上这些机构,根本不存在。那么,怎么避免中招呢?

 

利用搜索引擎,将内容中这些唬人的名头先查查,这些机构真的存在吗?相信我们,如果NASA真的在你吃的早饭里发现了“毒死中国人”的有毒物质,媒体们一定会争相追踪热点的。

 

前段时间一个“巴黎恐怖袭击后,纽约地铁爆炸”的小视频在朋友圈里也引起一阵风传,弄得人心惶惶,但最后也被证明系属误传。我们核实消息的时候,最为优先的肯定是事件发生地的本地新闻网站,其次是来自各大顶尖新闻媒体以及国内的新闻门户网站。现在科技如此发达,任何大事件想要严防死堵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这件事情发酵到两三天都无人问津,所有媒体没有只言片语的话,只能是谣言了。

 

第二式:“煽情”消息,转发前“控制控制再控制!”

 

大多朋友圈谣言都跟以下几类关键词密切相关,眼熟他们:意外破财、轻松赚钱、爱国热情、孩子走失、健康养生、事故灾难、疫情伤亡等等……

 

尤其是一些激发民族情绪的文章会让人们纷纷献出自己宝贵的转发,仿佛真的就“不转不是中国人”了。但是往往这种无序的民众情绪将会是许多危险事件的温床,而某些借机消费人们善心的无聊人士,编一些孩子走失、医院缺血的谎言,利用人们的善良为自己谋利。面对这种人,就默默祈祷他们爆炸好了。

 

因此,任何时候,你看文章看的心中波涛汹涌,一股热血就要喷薄而出之前,及时冷静,不转发绝对不代表你不“爱国”、没“善心”、无“常识”,转发却有可能让更多人受骗。

 

所以答应我,控制好自己“转发求证”的欲望,给自己的“信商”攒点RP。

 

第三式:看全文

 

此建议来自阳淼老师。

 

以前文提到的“美帝再次欺负中国人”——《中国赴美十年签证等于作废》来说:

 

首先你可以用信源排除法,因为最早公布此消息的是俩营销号,这样的涉及到两国外交的严肃事情上,不是小孩子说翻脸就翻脸的事情你怎么又不信央视了呢。其次,如果你有耐心阅读全文,会看到所有稿子的内容都会提及的EVUS系统,其他与美国有面前协议的国家也有,只是名字不一样罢了。

 

这个系统的作用是“更新信息”,而不是“审核信息”,也就是说只要你每两年在这个系统上更新美国政府需要的新信息即可。

 

说到底,标题党也有心虚的时候,尤其是涉及到特定主体的时候(比如政府、名人、公司等),伪造生编内容,分分钟起诉你诽谤或者让你上央视道个歉。

 

再借用我们好朋友的一张图——你就秒懂了。图左是真实信息,图右是标题党。↓↓↓↓↓




以上,共勉。希望我们都能在纷纷扰扰的信息面前保持冷静,如果非要站队,也请做好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信息收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