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黑马】熊猫打折:把打折信息的生意做到4亿估值!
2013-05-22 18:45 O2O 熊猫打折

相信i黑马读者在看到看到项目简介栏中的“资本状况”介绍时,一定会奇怪——一款打折App如何能达到3~4亿人民币的估值?其实,熊猫打折的核心业务并不只是一款App这么简单,在熊猫打折App背后,实质是有一个大型的打折信息聚合平台在做支持——而这其实才是熊猫打折的企业核心。

来源:i黑马 作者:韦龑

项目简介


名称:熊猫打折

类型:O2O打折信息聚合,手机打折App

业务描述:熊猫打折是目前唯一一家与银行进行POS机合作的打折应用,用户只要在手机上向商家出示熊猫打折App提供的打折信息,在刷卡时POS就自动认定打折,从而可以让用户享受折扣。

资本状况:曾获得百万级美元天使投资,目前估值3~4亿人民币。


模式详解

不只是打折App,而是打折信息聚合平台

相信i黑马读者在看到看到项目简介栏中的“资本状况”介绍时,一定会奇怪——一款打折App如何能达到3~4亿人民币的估值?其实,熊猫打折的核心业务并不只是一款App这么简单,在熊猫打折App背后,实质是有一个大型的打折信息聚合平台在做支持——而这其实才是熊猫打折的企业核心。

创始人张国华在打折信息聚合领域已经有8年的创业经验,积累了丰富的商家合作资源,据称,已经有8万家商家与熊猫打折签约。熊猫打折聚合的打折信息占全国长期打折商家信息的65%以上。甚至很多著名信息类应用,如高德地图,QQ美食等,都在引用熊猫打折的打折信息。

打折信息平台做API,“寄生”在POS机上的O2O闭环

虽然最初的熊猫打折就拥有这丰富的打折信息,并且App结合了LBS,让使用熊猫打折的用户可以方便的找到附近的打折商铺——但是,这并不是始创始人张国华所满意的商业模式,有着多年创业经验的张国华认为这种“过于轻型”的模式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商业价值,于是他采用了两种方式,让熊猫打折升级为一个拥有真正“O2O闭环”产生巨大商业价值的模式。

1.打折信息平台开放API:做2B生意

在传统概念中,打折信息应该是个2C的生意,熊猫打折却把这个概念颠覆了。熊猫承诺给予商家带来足够的客源,然后先把商家们的打折信息聚合起来,把大量的打折信息整合在自己的平台上,同时这个平台开放API,让其它有打折信息需求的企业(如高德地图,大众点评等)接入熊猫打折信息平台,用他们的力量去推广自己的打折信息。这样一来,熊猫打折就成为一个“打折信息中间商“,他们聚合商家打折信息,同时把打折信息输送给其他需要的企业,让他们去为自己完成给商家带来客源的任务。

2.和银联合作:用升级POS机,直接刷卡利润分成

在创始人张国华的心中,只有掌控了POS机,一个打折信息平台才能真正形成“O2O闭环”,因为没有POS机的交易,现金交易将让熊猫打折无法获得任何分成。熊猫打折团队为此也迷茫过很长时间,他们也曾经捣鼓过自己制造的POS机,但是这种自己制作推广POS机的模式成本高昂,商家也不愿意信任——这一切让“O2O闭环”看起来像一个天方夜谭。

但是,一个机缘巧合下,张国华发现他们完全不用自己制作POS机,而可以用和银联合作的方式打造这个“O2O闭环”。经过努力,熊猫打折最终与银联达成合作,熊猫打折利用与银联联网的POS机,把这些POS机“升级”,之后这些POS机就可以在熊猫打折用户刷卡消费时读取此次打折的优惠,自动把消费利润进行分成:一般来说,熊猫打折带来的用户,熊猫可以提取6%的消费金额作为利润,而这6%中的25%分给银联。

目前熊猫打折已经升级了1000家左右的支持打折消费商家的POS机,而每台POS月佣金收入为500—800元/月,也就是说这个闭环每月正给熊猫打折带来几十万的盈利收入,并且这个闭环只是在发展初期。

又“老”又“失败”的创业团队

“老”:经验丰富

坦诚的讲,熊猫打折是i黑马接触过平均年龄最大的TMT领域创业团队,他们核心成员平均年龄都已经有35岁,创始人张国华也已经是一个35岁的创业老兵。但是,正因为“老”,我也从他们身上体会到了TMT创业团队难以感受到的务实,以及对商业模式盈利精准的把握——而这些正是一个创业团队成功的基本因素。

这个团队中,基本都是来自上市公司的高管,CEO张国华是北大光华EMBA,董事长郝建学是三星科健移动通信董事长。

“失败”过:见过风浪,经得起考验

张国华笑言,熊猫打折之所以能获得最初的投资,是因为自己的失败经历带来的,自己8年前就在Wap网页上做过打折信息创业,但是最终“走得太快,扯着蛋”以失败告终,之后做了NGN虚拟运营商亏损了800万,后来年过30做营销软件才为自己挣了一些资金。三星科健移动通信董事长郝建学当初投资熊猫打折,正是看中了这个团队有过太多挫折和失败,郝建学认为“只有失败过的创业者才拥有成功的气质”,最后郝建学不但给予熊猫打折大量投资,还加入了熊猫打折担任董事长,他十分信任这个“失败”的团队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