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用户使用习惯,地图厂商玩的还不够大
2014-04-08 14:15

打车软件通过烧钱的方式一边让用户获利,一边让的士司机获利的方式,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傻大个”的行为,就像看着史蒂芬·罗杰斯被巴基·巴恩斯打,史蒂芬·罗杰斯却不知道还手一样,本质上都是“大脑缺根筋”,业内分析师则认为这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变相推广其移动支付的手段。

打车软件在推广用户的使用习惯上,可谓是下了狠手,即使是当前的打车软件的退款数额在下降,但是已经培养起来的用户习惯却并没有随着退款数额的下降而出现骤降的情况,使用打车软件的依然大有人在。

兴起于2014年初的打车软件,以燎原之势迅速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杀出一条血路,这是用钱堆起来的。

地图工具和打车软件其实有一个地方比较类似,除去微信、手机QQ等移动社交工具,音乐类APP、视频APP以及手机内置的软件外,地图工具和打车软件在金字塔的最底层用户中,使用习惯并不熟悉,即使是手机有内置的地图工具,依然有不少用户不知道地图APP如何使用

仅从装机量上来看,地图APP的装机量并不低,几乎国内所有的安卓系列手机都会默置有地图APP,或是百度地图、或是高德地图,亦有其他类地图APP。问题不在于装机量,而在于地图APP的用户使用习惯上。

用户不知道该怎样应用地图工,没有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这里面有几个因素在里面,第一,对地图APP的未知性,听说过这一工具,但是使用起来没法上手;第二,流量问题,流量依然是不少最底层用户的“心头刺”,地图工具消耗的大量流量很难让用户主动去使用它;第三,增值服务的诱导性不够。

地图APP的用户使用习惯包括哪些呢?首先是路线指引,点对点的路线指引,分别为公路线、驾车路线、步行路线,这是地图最基础的使用习惯;其次是离线地图的使用,用户下载离线地图后可以降低流量的消耗,同时在运营商信号较弱的情况下,离线地图的功能也不可或缺,最后是地图APP的增值服务功能,包括看电影、在线订餐、酒店预订等,如果用户习惯仅仅停留在“指路工具”上,地图APP的多级火箭策略就失去了作用。

据悉,某地图厂商在清明节期间,通过线下发放地图使用攻略的方式和用户进行互动交流,这一做法值得大大赞扬。对于线下用户来说,如何使用地图确实是个大问题。静哥曾提到:地图厂商有责任和义务共同推进整个地图底层用户的使用习惯,让地图作为一个高级的生活APP而存在,而不只是一个“指路工具”。

在打车软件身上,地图APP也可以从培养用户习惯这一策略上进行拓展。百度系在支付方面处于弱势,但是百度旗下的百付宝,在2013年就已获取央行发布的第三方支付牌照,通过地图工具来吸引用户使用百度的百付宝,这样百度系在支付体系中也将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另外两家,阿里巴巴旗下则有高德地图可以使用,腾讯的财付通则有腾讯地图可以使用,在用户使用移动支付习惯中,地图所笼络的这部分用户完全可以成为其拥有强大支付习惯的用户。

现有的地图工具,用户用户需要脱离地图进行到别家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当中,虽然也不影响实际体验效果,但是对平台自身并不利,而对于地图厂商来说更不利。

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是不作为BAT们移动支付强力有的支援产品,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可以应用到地图的增值服务上,即包括在线订餐、看电影、订酒店等服务。

用户自身对于在线订餐、看电影、订酒店等生活需求是急切存在的。试想一下,你只身去外地以后在某陌生地区附近想要找到酒店以及餐饮的地方,除了地图工具能最快速的帮你找到附近的酒店、餐饮,还有什么工具能帮你快速实现这个需求呢?

用户有了相关需求,地图提供相关需求,除了作为资深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工具的形象出现,地图还可以提供自己的方式来呈现。

这里涉及到盈利模式的问题,国内的地图厂商在用户层面都是提供服务,而在商家层面,并未开展实质性的服务,当然在线订餐、酒店预订、在线选票等是可以作为提升功能的,但是地图厂商是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互联网比较常见的盈利模式——广告。

一个是竞价排名模式,比如3公里内,地图会优先展示某个商家的地理位置信息,并提供该商家较为详实的信息,扩展商家地图的用户体验。这里的缺点是,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商家来竞争,该盈利模式才容易实现。

一个是品牌展示模式,不是所有的商家都迫切需求地图能最快速的带来顾客,品牌展示效果亦可通过地图工具合理的展现出来。

地图底层用户习惯的培养,才能让地图实现盈利有更大的想象空间,用户通过地图消费,和商家合作,收取广告费,都是地图工具可以想象的空间。

仅仅只是节日线下向用户发放宣传单的方式,远远不够,地图厂商还需要让更多的用户习惯使用地图,习惯让用户使用地图来吃、喝、拉、撒、睡、乐,只有当在地图这个大盘子里转动的用户量、资金流量足够大,地图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按照当前移动APP获取用户的成本来计算,地图APP们在线下用户习惯培养的“消费”上,微乎其微,要想吃“羊肉”,尚需将“羊”先养大才行,来吧,学习“消费送钱”的模式,花钱购买用户使用习惯。

文/郭静,国内最大的自媒体联盟WeMedia联盟成员,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