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之模块化手机趋势
2014-04-17 09:54

今天来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模块化手机”这件事。(声明:如果聊得不好,大家轻拍,大家视角不同,观点不一致,求同存异吧)

“模块化手机”的概念由来已久,大家可以直接在百度文库里面搜索“模块化和中国手机制造业的兴起”,就会发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谢伟于2004年发表了《模块化和中国手机制造业的兴起》这篇文章。而且,我记得也差不多是2004年左右的时间,当时国内一家一线的设备制造商(忘了是海尔还是海信了)就付诸了行动,只是失败了。模块化手机的概念提出以来,大家一直都在摸索,但是相关的技术只在生产厂商的流水线上实践,没有面向大众市场。这点也在谢伟的文章中有体现,那个时代模块化的目的就是在生产厂商里面推广,以便降低生产成本和上市速度。所以,后来联发科的MTK平台造就了中国山寨机的大行其道,某种意义上说MTK真的是将模块化的概念在厂商中发挥到了极致。

而模块化这事,最近最火的莫过于Moto的那个Project Ara(http://motorolaara.com/)的项目,据说2014年的4月份(就是下个月)就要发布开发者工具包了。而和这个项目关联的就是那个叫做PhoneBlocks的视频。其实国内的厂商中兴也在2013年底提出了自家的模块化手机的概念,并与2014年的CES展会上给我们带来了Eco-Mobius的概念机。另外,企业新贵小米也放出过与模块化手机相关的消息,就是“魔方”。还有像Mobikoma这样的项目也是模块化的家族成员。

由此可以发现,模块化手机正在从生产厂商的流水线转向大众消费市场。但是,变革总是会伴随着质疑声和阻力的。

30来岁的人,都经历过,由上个世纪开始的电子消费品浪潮给大家的生活带来的冲击。用德生的收音机听广播,松下的随声听学英语,还有Sony的CD和MD听高质量的音乐,后来还有爱国者的MP3,进而在MP3里面能够看视频了,再后来手机的能力增强,广播、音乐、视频、照相,以及游戏都可以在手机里面完成了,手机成为了一个高度集成化的电子消费品。基本上所有的厂商都经历过那个All-in-One的年代!这是电子设备本身所具备的高度集成、易于集成,且体积小巧等特点所带来的结果。当苹果推出了iPhone之后,All-in-One的概念被推至了我们现在已知的顶点–手机就是一块触摸屏和用户交互,所有的那些功能,都被集成到了手机里面,但是隐藏的比较好,只在你需要的时候才会出现。再后来,Google模仿苹果的iOS设计推出了Android,让其他的厂商也可以生产类似苹果iPhone那样的设备。OK,至少,从中可以窥见的是,“移动场景”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移动化”这个字眼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那么是否苹果和Google已经做足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由此产生了现在更火的“可穿戴”的概念。限于手机的高度集成和成型化的原因,我们已经很难将更多地能力赋予它了。我们需要测量血糖怎么办?我们需要检测PM2.5的指标怎么办?那就给手机增加辅助和增强设备吧,而这类设备也必须是便于携带的,这就是“可穿戴”设备提出的背景,很自然的想法。

似乎我们现在找到了一条很好的满足额外需求的出路。但是,我们都知道,需求是变化多端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涌现的。而且,人们永远会对“简便”这一需求不断地提出挑战!我们是可以生产各种各样的“可穿戴”设备,但是,当我们不能再“穿戴”更多的设备时候,我们又要怎么办?“可穿戴”只是权宜之计,而且“可穿戴”正在走以前的All-in-One的老路,只不过,形式变了下。我们需要思考并找到办法!最大的问题就出在手机本身上,是手机的高度集成而不可被用户定制的特点造成的!

解决人们已经提出的和尚未提出的需求的方案就是模块化。将所有的组件都做成模块,人们买到的是模块,不再是整机或者零件,就好比当年电脑的DIY市场一样,只是,现在的目的不仅仅为了降低成本,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我想要使用4G手机的时候,就不用再换一部整机,我想要玩增强现实的游戏的时候,直接买入一个专门的模块即可。而且,只有做到模块化,我们才可以最大化的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网络资源。比如,当我们想要使用NFC的时候,我们现在能够选择的范围很有限!我喜欢的苹果不支持,可是能够被我选择的厂商的产品又做的实在是太烂了!这种尴尬令人情何以堪啊!?

另外,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当用户的需求被激活的时候,模块的需求会非常的旺盛,上游厂商不但可以直接把生产好的模块卖给整机生产的厂商,还能够直接在电子卖场的渠道铺货,直接销售给用户。这样,像中关村海龙、深圳华强北这类市场又会迎来了阔别已久的火热场面。

因此,只有做到了模块化,人们的需求才能真正的被满足,由自己来决定,而不是让别人强加给我们。

如我们前面所说,变革少不了质疑和阻力,如果质疑已经被否定,那么模块化的阻力到底在哪里呢?姑且允许我从技术实现、产业格局、消费者意识和政府政策来分析一下。

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模块化难度还是不小的,电子电路相关的比如发热、静电防护,机械和材料上的组件固定、防尘等等问题都变得比集成生产时候要复杂起来。不过,好在现在的“可穿戴”技术正在逐渐把这些问题攻克,可以说“可穿戴”是向着模块化的一个过渡,是各个上游厂商和下游厂商的一次深入整合。技术上讲,模块本身不应该限制最后电子设备本身的形态,现在模块化的产品,都是将自己搞成和现在的触摸手机一样,这就是没有跳出手机的框框造成的。真正的模块不应该是有这类受限制的物理形态的,“模块化”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种规范。不排除现在提出模块化的厂商,例如Moto,是为了更好的讲解“模块化”这一理念而把模块化的产品做得像个手机,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被此限制住!另外一点,从技术和硬件发展的趋势来看,软硬结合也是必然的,而现在硬件当中不包含应用本身的做法,无疑是一个需要改进的事情,这当然受限于操作系统的条条框框,但是,设想一下,当人们每一次接入一个模块的时候,应用就已经存在于那里,因为硬件会将它提供给你,这无疑将更具前景!题外话说下,苹果的应用商店是不是就见鬼去了?不一定,因为这是个开放的世界,硬件原生的应用不一定就是好用的,大家体会下Adonit Jot电容笔和Penultimate(墨笔)软件的契合度就知道了。但是,如果有个专门的应用商店的硬件模块呢?

从产业格局来看,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以及新的市场渠道建设的延后,这里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但是,当人们不再因为新需求,而去更换一部手机,然后再做私人数据同步,这种变化所带来的便捷和费用的节省,以及电子设备的上游厂商,也因为得到的更大的市场所获得的收益,都会促使产业发生变化。不变革,毋宁死。成天叫嚣着用互联网思维来做电子设备的厂商们,需要深刻地反思这点。而为了产业中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不再形成像现在产业相互割裂的局面,成立一个联盟一起来推动这件事情已经很有必要!

从消费者意识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电子消费品的意识形态也会面临挑战。一般人们还处在“买整机”的思想认识阶段,组装一部电子设备在大家的眼力还是“高大上”的。另外,人们还没有体会到模块化所带来的生产生活的改善。但是,当人们发现别人的手机直接用来在POS机上刷卡消费的时候,当手机直接帮助工人发现了身边的有毒气体的时候,这种冲击将是巨大的。

从政府政策的方面来看,各国都存在各种法律和法规,来规范市场。尤其是通信市场,涉及到了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也是各国都在严格管制的,因此不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不论是模块、手机,还是模块组装出来的手机,都不能上市销售,违法、违规的行为会受到政府无情的打压!我并不反对通信管制,毕竟在隐私、便捷和安全的权衡上,隐私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而我认为只针对通信模块进行管制,而不是对所有的模块的管制,应该是一个突破的思路。另外一点,为了最大化地利用社会资源,政府需要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毕竟模块化之后,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网络资源都被大家得到了很好的利用,而如果不进行一些引导和管制,无疑就像现在的打车软件之争一样,没有社会责任,混乱不堪,充满铜臭,闹剧收场。

综上所述,我认为,首先需要建立起一个行业和产业的联盟,制定标准,并公开它,推广它。对涉及到国家管制的模块要独立出来,同相关部门沟通处理,必要时从立法层面规范它。

最后,在硬件发生了变革的时候,操作系统也需要同样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变革。打破既有的系统壁垒,引爆下一个增长点,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下一篇文章,我打算就操作系统的变革,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作者:贾永明
网名:活猴
微信:china_huohou
新浪微博:j_y_ming@sina.com
QQ:84238232
MSN:china_huoho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