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府学校:用卫星打开的移动教学路
2014-04-17 16:47

多知网4月10日消息,当人们逐渐习惯了“在线教育”“大数据”“移动教学”这样字眼的狂轰滥炸,并对其趋之若鹜时,一家位于北京昌平的国际学校,却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摸索各种在线/移动教学方式,甚至采用了一些外界惊呼“疯狂”的举动:比如用卫星来做直播课,着手搭建英特尔设想中的“未来教室”等。

  这所学校,名叫北京王府学校。和此前提交上市招股书的诺德安达不同,北京王府学校以招收中国学生为主,是国际学校中的“本土系”。它在移动教学项目上的探索经验,值得所有准备试水移动教学的学校/机构静下心来一读。

  杀鸡用牛刀?用卫星搭建起的直播教室
  第一次到王府学校,正好刚上雾霾天,云雾中朱红色的仿古大门气派万千,大门对面是一尊孔子石雕,若不是事先确定是国际学校,可能会误以为是孔子学院。不过时间不巧,正好学校翻修,被外墙围住的校园里看不清全貌,围杆上斑驳的锈迹透出了强烈的年代感。

  接待顺着大门的左侧指了指,“这是我们的卫星接收站,”学校要卫星干嘛?脑中瞬间闪过一个疑问,她紧接着说,“我们用一颗人造卫星来进行实时传播……”听到这里,原本路途上的疲惫一扫而光,大脑也被瞬间唤醒。

  2002年,CCTV1开通“村村通”直播卫星电视刚过去4年,2003年成立的北京王府学校就已经开始筹备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的相关事宜。但这一繁杂的工程,实际落成使用的时间在2010年以后。

  教学主楼有2间录播教室,用来实时传播卫星课程。王府学校信息中心主任刘超表示:“这里的课程可以实时传递给国内任何一个地区,只要那里能通上电。”这也是王府学校移动教学的第一个项目——远程教室。

  录播教室大约110平方米,配备多个摄像头和屏幕,同样也有上课常用的白板、投影仪和课桌椅。老师和学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发声都可以全方位各角度实时传递,声音和影像的接收者几乎身临其境,他们可以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问和练习。

  目前,录播教室主要用于和合作院校井冈山一中开展口语课。不会卡机,不受网络带宽影响,当地老师和异地学生的表情都可以多角度呈现。这种模式已试验了2年时间。

  不过,这种基于卫星传输的远程课程目前只能说有非常好的上课体验,音像和声像传播带来的真实感并不能覆盖教学的所有部分,比如说练习反馈。
300)this.width=300">
  把“YY“引入教室:远程交互课堂实现学习+反馈
  录播教室的教学体验再好,限制还是一目了然。比如,远程参与学生数量有限,只能声像反馈,更适合于活动课及讲座等等。这时,不得不提一下王府学校的另一个项目,交互课程。

  最早在交互课程项目上的尝试是2010年7月,王府学校派出第一批老师参加哈佛大学的Zero Project培训,刘超就是其中的一员。“当时我们体验了他们的系统和辅助软件,在线安排自学、组内讨论、助教辅导等等。”2010年国内,已经有教育机构开始试水在线教育,但是更多的是以网课的形式。虽然不少老师置疑远程交互课程的意义,但王府学校还是开始了这个项目的建设。

  2012年,王府学校和北卡罗纳州立数理高中建立了课程置换合作。刘超说:“这所学校有个有意思的特点—在校人数700人,在线学生数2700人——这是所专门做远程教育的特色重点高中。”这个项目基于网络传输,王府用自己的亚洲历史中国部分的课程和中文教学课程置换对方的美国历史,减少学校自行开设历史课的成本。

  在线课程实行分组形式,每位老师要带近百位学生,一组5-10人,有点类似于视频会议,但是更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老师的引导。这个部分,形态上和YY模式有点类似。除了老师讲课外,课堂还有分组讨论,老师可以看到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另一部分,在线课程还配备了辅助学习系统,登录后学生可以和老师讨论、小组之间讨论、提交作业、在线考试等等。这其实和后来一些培训机构推出的在线学习+辅导反馈的模式很像。

  但这个项目也有短板:难以监控效果,不能对学习状态做出跟踪。

  iPad移动教学:不止是简单的学习工具
  无论是培训机构,还是公立学校,很多都在尝试将iPad引入课堂,一些人甚至认为载体的变更是移动教学的全部。刘超表示:“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理解为是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但移动教学远不仅限于此。”

  “目前国内教育领域对平板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传统工具的延伸。比如纸张、笔、录音机的延伸。二是作为交互工具来使用。比如提交作业,和老师资源共享等。实际上,平板带来的是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的变更,而不是简单的工具进化。”

  小纸条,满载了70后、80后的学习回忆。将知识点、单词、公式写在小纸条上,集成满满的一打,揣在口袋里。在食堂排队买饭时,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在无聊的班会课时,拿出来背一背。小纸条,往往成为识别学霸的重要标签,也是碎片时间学习工具的鼻祖。

  今天,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只是小纸条的进化版吗?

  王府学校的平板辅助教学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还在摸索当中。英语老师张文婷会在课前或者课后将讲义共享在平板上的Dropbox软件里,学生也要将自己的作业提交在这里。只要有网络,张文婷在平板或者在PC端都可以看到学生们的作业。谈话间,她打开平板,向多知网展示学生们自己录制的单词视频,“我给学生布置单词作业,很生僻的单词,他们根据这个单词的意思自导自演,做一个英文视频并配上英文的旁白。我们都在探索,大家都在研究怎样更好的利用平板更好的进行教学,它的很多作用都还没有被发挥出来。”

  “如果把平板也简单当作是工具,那没有摆脱小纸条的性质。可能就是存储量超级大,可以汇集千万张小纸条而已。移动学习工具的最大功能是可以随时接入互联网,利用大数据来学习,教会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刘超这样说。

  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并不是移动学习理念的全部,它应该是系统化的、流程化的,平板、手机和PC之间无缝对接,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方法被培养出来,刘超举了一个例子:

  “有个小姑娘为了研究为什么她爸爸经常在饭点迟到,她和妈妈拿着手机和平板到马路上蹲守。拍下3点、4点、5点的车流图上传后计算车流量,再找到网上他爸爸开车的路线图进行比对分析。”

  无论是时下很新潮的教育APP,还是教育平板的研发,如果还仅停留在做一个好玩的工具上,很快就会过时,因为工具本身太单薄,不能产生长久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习惯和理念。
300)this.width=300">
  未来教室:把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带进学校
  未来教室是王府学校2009年的设想,但是直至今天才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

  英特尔公司数年前提出的未来教室设想,是桥项目(Intel-Project-Bridge)的一部分。在英特尔描绘的场景中,教室的墙体是可触摸屏,涵盖各种使用工具。老师一边讲,一边在调出相应影像,最重要的是这个触摸屏可以实现模拟运算的功能,学生在台下使用平板也进行模拟运算操作。学生根据老师讲授的原理,运用计算公式和画图工具在平板上设计出一座桥,用3D打印机制作出微缩版后进行实际的承重测试。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就像进入了真实版的《生活大爆炸》。

  刘超表示:“未来教室会更像一个研究中心,学习方式向研究型转变。现在国外的K12教育已经开始研究方式的渗透,但国内却基本还没有起步。”

  经过深思熟虑,王府学校开始了未来教室的规划。预计今年建设2个实验室:一个以英特尔提供的技术为主,另一个以苹果提供的技术为主。刘超表示:“实验教室建成之后,初期的功能可能比较简单,后期会一步一步完善。对比两个实验教室,哪一个更适合学校的教学风格,再进行推广。”未来教室单从名字来看,已经让人浮想连篇,“未来教室会配备像3D打印机、数字显微镜等高端仪器。学生模拟操作后,可以用实际试验进行检测,完成从模拟到实践的学习过程”。

  目前,虽然国内有学校或教育机构表示已经有“未来教室”,但更多的是基于平板的移动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未来教室。未来教室一旦建成,大数据在教育教学上的作用会更加凸显。“英特尔未来的1-2内可以搭建好大数据平台,现在已经可以实现用160个指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析。”

  160个分析指标,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监控和进度跟进,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学生的软性指标进行参考。学生使用移动工具的时间都花在了哪些大类上,和其他学生的差别在哪些地方,经常被哪些题目难倒,然后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未来教室一旦建成,在教育领域书写Netflix的大数据神话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从远程教室到交互课堂,再到移动课堂和未来教室,单从技术和产品维度来看,国内已多有实践,部分公司在某项技术的运用方面远超王府学校。但正如只有将破碎的寻宝图拼接起来,才能找到埋藏宝藏的路径一样,王府学校在多个项目上打出的“组合拳”,可能更接近移动教学的本源。(多知网邱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