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制造企业是如何做制造的
2014-04-18 15:46

日前笔者拜访了深圳某家大型制造企业,参观了其各种制造工厂,从喷涂到塑模一应俱全。在一整天的参观结束后,笔者觉得无论在制造技术、模式和规模上都和普通的中小型制造厂不同。下面笔者也将通过这三点进行分析。

喷涂厂

从制造技术上来看,大型制造厂在防尘和温湿度控制上非常重视,进入厂线前都需要穿上防尘服,并通过风机吧身上的灰尘吹走:当然这些可能都是基本的措施。挂件的喷涂遮盖都是用塑料遮蔽物,上游厂送来的元件会先经过设计做出遮盖物,遮盖物像盒子把元件关在里面,只露出需要喷涂的区域。粉尘对于喷涂的效果影响非常大,做光面UV烤漆,有一颗灰尘都可能是不良品。所以厂线分成两层第一层是笔者参观时通道,第二层是喷涂室,两层的粉尘要求是不同的。在挂件进入喷涂室前会有几个工人用刷子刷掉挂件上的灰尘,在流水线上它们会贴满了纸胶带,扫下来的灰尘会直接被黏住不会二次粘附。喷涂过后基本上进入了流平过程,让漆面平整,之后的UV、PU烤炉是根据不同要求开启的,UV炉基本上瞬间就能干燥烤漆。和山寨厂相比大型制造厂比较注重清洁,甚至连喷涂剩余的漆都会利用水雾吸收。主要技术的精华当然还是后面的流平、烘干过程,但笔者无缘进入那个区域。从效果上来看,大型制造厂的喷涂元件平整、手感好、无积液现象,这点在山寨厂倒是也能做到,但山寨厂的元件大多会看到积液现象。

从规模上来看,从喷涂厂来看它的基础设施和山寨厂的差不多,流水线主要都是人工上挂,根据产品的不同一挂可以加上3~5个产品。喷涂车间一共有3个喷涂室,一个喷涂室都有一个员工审核喷涂质量,喷涂都是自动化的。山寨厂并没有这么多喷涂室,喷涂过程甚至都有可能是人工完成的。从速度上来看,大型制造厂一分钟能够完成约24挂产品,如果按一挂3个产品计算,一分钟能够完成大约75个产品部件的喷涂。

从模式上看,几个喷涂室都是自动控制额,所以可以喷涂不同的产品。一条线上可以安排不同的配件同时喷涂,甚至可以在一种元件喷涂接近末尾的时候先矫正一个喷涂室作为下一个元件做准备:基本上各种原件喷涂可以无缝对接,时间上更有效率。每条流水线根据不同的生产要求人数相差很大,满载的时候一条线可能需要60人左右,但负责的工作基本是上下挂、查验、除尘等工作。

300)this.width=300">

注塑厂

从制造技术上来看,该制造企业很注重在机具上的革新。注塑设备和其他制造企业的差不多,但是该企业的机具技术革新可以完成更多样板。例如在一个注塑过程当中一次性注塑两种塑料,这可以一次性完成双色的元件。双料注塑也可以很容易的完成手机侧边按键的制作,将弹性较大的支架塑料和较硬的按钮塑料一次成型。值得一提的是另一种技术改造,就是将合金贴片放入注塑模中,出来的产品塑料外壳和金属底板可以完美贴合。这些看起来都是提高效率的做法,事实上这种多材料联合注塑坚固程度比注塑后组合强很多:这基本上是在中小型制造厂很难看见的。

规模上和普通制造厂相差太多,笔者没办法算清楚该企业具体注塑机的数量。虽然如此,真的在工作的注塑机大概也就百来台。注塑一个件大概需要30秒到一分钟,成型的件上大概包含2~4个元件。

从模式上来看,每个机具会配合一个员工,做质检的工作,有些地方也会执行去掉料边的工作。所有的料边都会重新粉碎回收,有些成品会被送到旁边的CNC室挖孔。在CNC线上也看到了从喷涂厂出来的元件,这个是出于技术考量,如果先喷涂后挖孔,圆孔(如摄像孔)边缘就不会有张力积液。所以在料件的流程上比较多样化,可以根据不同要求走不同的线路。

300)this.width=300">

塑模厂

从机具上来讲,大多都是同样的设备:CNC、数字铣床、线切割等,但设备非常大型,也比价先进。另外,该企业里面还有一种电化学蚀刻机,通过放电来做出模具的样子,随着基液的不同,能过做出不同效果的模具。数字铣床都有一个技术人员在旁边实时监控情况,可以马上做出修改或者停止。这些精加工设备的外侧就是粗加工机器。模具的组成有外部的基座和内部的模具,粗加工一般是调整钢块的形状的表面、打洞等工作。模具最后会在另一个区域组装,待报废的模具也会在这里。

从规模上来看,该企业同时能够制作数十种模具,可能更多,笔者见到的就有数十种。但塑模厂的规模已经在减小了,有一些停摆的机具,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厂子能够承载很多模具,但是并没有到达满载,利用率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模式上和一般小厂无异,因为这一段基本上是技术导向的,只能说在技术上该企业的员工比较好。

300)this.width=300">

总结

其实笔者还看了其他厂区,但在这里说的意义不大。看了大型制造企业的工厂才知道制造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能够在那么短时间做出那么大量的产品。但也很好的反映了为什么大型工厂的反射弧比山寨厂长,一下子要调动那么多的厂子一起工作室不容易的事情,每个厂子的准备时间都会造成产品滞后,但该企业在对接上还是做得非常好的,可以看出每个部门对于制造都非常熟悉了,不会有吃不下的情况。

作者:张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