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疯狂拼抢文化产业大餐:一种相思与纠结
2014-04-18 18:30

  眼下,资本正疯狂拼抢文化产业大餐,诸如王健林、马云等房地产、互联网产业大亨借力文化产业上市之机,纷纷跨界切入。一向不温不火的文化产业在资本牵手带动下,正风生水起。资本狂飙突进,抢滩文化产业,是盛宴,也是泡沫;是觉醒,也是躁动;是天使,也是魔鬼。

  来自艺恩咨询的最新数据显示,国内电影总票房累计近68亿元,同比增长近30%,与此同时,全国银幕数量也在以平均每日新增18块的速度,呈出爆发式增长。一季度内地共计新增影院325座,新增银幕1609块,累计银幕数量已超过2万块。
  被视为继电脑、手机、平板之后第四屏之争的客厅电视屏大战正如火如荼。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布的数字显示,去年四季度我国智能电视出货量为573万台,同比上升17%.智能电视在电视市场的占比已逾50%,IDC预计2014年将达70%.在游戏方面,手机游戏发展势头仍然迅猛。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今年手游在去年100亿元的基础上有望继续翻倍,市场规模将达200亿元。
  毫无疑问,资本市场是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题的最佳平台,资本与文化产业联姻,是一种商业觉醒。资本“金粉之身”需要文化产业来包装,增加点文化韵味。地产大亨王健林上月在“推进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系列讲座的首场演讲的主旨,就是做文化产业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要用文化产业来建立万达新的“护城河”.他说,万达做文化产业有三个理由,一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二是要用文化产业建立万达新的竞争优势;三是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巨大。
  阿里巴巴继以62.44亿港币认购文化中国后,接着推出“娱乐宝”投资电影,如今又以65亿元入股华数传媒,在互联网文化版图的布局越来越大。分析人士认为,华数传媒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内容与牌照。阿里选择华数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帮助其获得进入互联网电视行业的牌照。另外一点,则是看好视频家庭娱乐平台的美好前景。此次将华数传媒揽入怀中,意味着阿里在文化产业上具备了从投资、制作、发行到渠道、终端、用户的端到端整合能力。这个生态圈内覆盖的人群达亿级,其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非常可观。不过,也有媒体指出,阿里此举是为上市做准备,讲述一个动听的资本故事。
  由此可见,资本角逐文化产业,也是一种趋利躁动。资本趋利的本性、经济回暖的驱动,正催使境内、境外各路资金潮涌文化产业。在炒房、炒股、炒黄金之余,炒电影、炒艺术品、炒新媒体、炒文化产业园区,成为不少财大气粗的土豪又一个选择。 投资的泛滥,过多的资本聚积,商业地产商与传统房地产开发在内容上两个路径的分化竞技,更凸显了资本的赌性。因此,这场发源于文化娱乐界的资本竞技背后,搅动着资本江湖的泡沫。
  资本自从来到人间,就充当着半是天使、半是魔鬼的双重角色,在文化产业,资本这种特质尤为明显。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投资浪潮,人们不免产生担忧,非文化产业高调进入电影圈,有可能将电影引入一条歧路。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市场的繁荣当然首先来自于艺术创作的成功、传播技术的进步,但同样也基于一个成熟的、涵盖了内容制作、后期发行、院线、票房等方方面面环环相扣的投融资体制,基于一个成功的资本运作模式。在这方面,美国好莱坞3D大片《阿凡达》堪称资本运作的成功范例。由于成功执导世界票房第一的《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影片成功的保证。据该片出品公司20世纪福克斯透露,《阿凡达》从几大投资方筹措到的制作投入达2.37亿美元,此外,发行商又花费1.5亿美元巨资推销,而该片在全球上映后,立即刮起一股强劲的旋风,吸引许多久别影院的人重新回归。影片总共已赚取27.8亿美元票房,创造了多项电影史上的纪录,再次成为最卖座大片。
  但是,资本也不是万能的,不是简单地堆积资本就能打造文化产业航母。倘若资本过度浸淫某个文化产品,也会变成洪水猛兽,把好事办砸。资本只能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适应文化产业发展本身的规律。资本一哄而上涌入文化产业的做法,可能会造成预想不到的后果。
  比如,对于全国电影银幕数量的快速增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现阶段影院的市场保有量已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平均上座率仅为15%,这将致使隐藏在影院建设背后的风险日益凸显。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目前仍处于寒冬的光伏产业。几年前,大量资本涌入光伏产业,各地竞相开发光伏产业园。然而,不到10年,我国光伏产业就从盛夏转为寒冬。在欧美反倾销大棒的打击下,我国光伏产业几乎全军覆没。
  文化产业一旦被资本绑架,资本的急功近利就会阉割文化产业的人文精神。君不见,电视剧创作粗制滥造,经典名着被改编得面目全非。资本投资重拍中国四大古典名着,为迎合当今的某些市侩价值取向,设计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情节,原作的文化价值、美学追求却已被消解了大半。
  (作者:蔡恩泽 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财经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