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网贷公司进军大陆,能否乘上O2O金融的东风?
2014-04-23 10:30

  我最近在挖掘香港传统行业人士借O2O 大潮转战互联网的一些故事。按照我的一贯思路,如果 O2O 将成为冲击传统服务业的下一波浪潮,那么在专攻金融服务业的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应该能看到很多商业模式的变革雏形,或是新的 O2O 业务试水。

  然而,在香港,我看不到这场正在酝酿的互联网跨界颠覆的影子。与国内同业义无反顾的澎湃热情相比,香港金融行业仿佛有些太淡定,假装墙内的天翻地覆只会永远停留在墙内一样。当然,专业文化浓厚的香港、新加坡金融业内人做事一向谨小慎微,估计有不少隔岸观火的人是觉得凡事不能光看表面荣景就贸然躁动,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债务风险正式浮出水面,这边很多行家甚至怀疑国内的 P2P 网贷业可能最终会遭连根拔起的命运。
  当然,也有思想非常前瞻的例外,比如 P2P 网贷平台 WeLend.hk(Welab 公司)的创办人龙沛智(Simon)。Simon 现在是个金领,两年前辞掉渣打银行东北亚主管一职,开始创业做 Welab。最近,他和我说正考虑积极进军内地市场,而且在拓展某些重点城市时还得到内地合作伙伴的空降支持。
  Welab 成立两年,在香港竞争激烈的个人借贷市场做到近 3 亿港币申请贷款,会员数目超过 5000——这些数字在香港算是惊人。Welab 团队规模一直维持在 20 人。
  我主观认为,内地网贷已经野蛮增长 2、3 年,Welab 现在进入恐怕为时已晚,况且今年的系统性风险不是更大吗?没想到 Simon 回答我一句“风险大,但市场机遇更大”。他认为,未来几年反而是网贷健康发展的重要机遇。“对作为外资的 Welab 来说,最大的风险是政策底线,而两会后政府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基本持支持态度,”Simon 说。
  我问他对监管建立后的形势为何乐观,他说借鉴美国Lending Club和Prosper的经验,网贷公司的发展方向会是这样的:最初点对点的P2P贷款方式,会逐渐混合其他模式,最终发展成一个全新的风险资产类别。在美国,很多 P2P 贷款被基金和私人投资者视为一门分散风险的新兴投资工具。眼下中国的网贷也正在向这种混业形态发展。海外经验已经证明,P2P 作为一个商业模式,其可持续经营成本确实比银行私人贷款部门低,Simon 因此估计,未来就算会有相当数量的平台出事倒闭,但这并不是坏事,优胜劣汰反而会为成熟的 P2P 平台腾出更健康的发展空间。
  大家都知道,网贷公司长线的竞争重点,在于风控设计的合理性,这是传统金融业的核心所在。但现在很多国内网贷公司负责线下风控的团队都越做越“重”,动辄成千上百人。其实,在不影响贷款质量的前提下,风控系统的设计还是应该尽量拉到线上,做数据化处理,这样才算利用好互联网之优势。
  Simon 同内地同业有过交流,他似乎认为,内地在线下人员成本以及承担业务量方面,还有不少压缩空间。他指出,目前,国内同业缺乏应付经济下行风险的实战经验,而在个人贷款业,不管你前期吸了多少客,抢了多大地盘,一旦你的成本利率因坏帐而上升,客户便会开始大量流失,如果中途翻船覆舟,前期市占率再大,也只会树倒猢狲散。
  Simon 指出,很多人会忽视,其实在经济下行时期,一样可以扩大市占率,只不过需要把策略调整为“稳中求胜”,抢他人丢失的再融资市场罢了。他引述自己 2005 年在台湾花旗银行亲自督军“台湾卡债风暴”的一役,沉着应战的结果是花旗先本土对手一步走出危机,更反过来利用危机反超对手的市占率。他解释,其中的秘密在于,当时,花旗稳住了占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 30% 的再融资,该加贷的加贷,因为这批再融资的获取成本最低,花旗因此可以在成本方面把别人比下去,保持有竞争力的利率水平。
  当年带领台湾花旗银行走出困境,Simon 靠的是自己十数年风控专业累积的、跨越信贷周期起落的宏观经验。今天,他仍然坚信依靠专业团队攻坚大陆市场,是可行的。Welab 团队核心团队成员曾供职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有丰富的个人贷款业务风控经验。据 Simon 透露,跟他接触谈合作的人里面,不乏国内传统行业集团的老板,他们想认真把传统贷款搬上互联网来做大,正在四处寻找专业的合作伙伴。
  在我看来,在互联网金融这种超级讲求“接地气”的领域,外资公司可能很难和当地嗅觉敏锐的地头虫较量,这也成为其失败的一大原因。Simon 虽然不否认,但他认为,像金融贷款这种专业性强的行业,商业模式本地化的问题可由合作伙伴分摊,且只要建立内地团队来应对本地化问题即可。他更关注的,是市场会否迅速成熟,并向国外业态和趋势靠拢,而这中间的变动又会不会对掌握国外情况的外资企业有利,等等。
  Simon预测,网贷平台的资金供应方结构,会由原来的大量依靠屌丝,逐渐向“国外的机构投资者和富有人群各占30%”的格局过渡;市场结构一旦改变,原来那套靠网上流量营销制胜的方法,并不一定对得上新入场资金的口味,而团队专业性和数据审批的精确度等元素会更受资方青睐。
  这段话让我想起,日前香港瑞信举办了一个投资论坛,平安陆金所和人人贷台上发言时都在暗中较劲,人人贷一路缓缓上升的坏帐保证金百分比,隐隐透视了业内龙头的瓶颈。所以,如果 Welab 今年切入国内市场能有所成的话,那么我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理论,那就是:在这波以服务业为主角的国内 O2O 大潮里,香港专业人士不接国内市场地气的创业劣势,起码有望藉由本身的专业优势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