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e代驾样本:低端代驾能否逆袭成O2O朝阳?
2014-04-26 18:23

作者: 崔西


  虽然“车联网”还很远,但是围绕打车租车开车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如火如荼,尤其是垂直细分代驾领域,看起来似乎市场太小,但也挤进了不少玩家,用移动互联网及LBS技术改造代驾,是否能将这个看上去低端的行业改造成O2O朝阳?
  
  e代驾是比较早一批切入代驾市场的移动互联网公司,APP于2011年10月上线,到现在运营了2年半左右。代驾看上去似乎很小众,但是了解了e代驾运作流程,会发现比起大规模烧钱至今找不到盈利模式的打车软件来说,简直要强太多,由于和合作师傅采取分成模式,现金流表现非常好。
  
  用移动互联网思路切入代驾一个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高效率整合时间碎片:用户基于LBS选择最近的代驾师傅,这些师傅往往是兼职在晚上做代驾,与e代驾是合作伙伴关系,而代驾APP将用户需求和师傅碎片时间对接,对于分成明码标价,不仅提升效率,还让这个行业更加透明。
  
  所以本来只是一个尝试项目的e代驾,在做好预算止损后开始北京试运营,结果2个月内每天都有100多个订单,迅速超过做了十几年的传统代驾公司。到现在e代驾已经开通了50个城市,与e代驾签署合作合同的师傅超过2万人,日均订单超过2万单,有300多名员工。
  
  “碎片时间”在这里面是个有趣的话题,其实除了代驾行业,宝洁家政行业也在尝试对碎片时间进行整合,但是难度要远远高于代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技能过于复杂——家政包含月嫂、钟点工、煮饭、清洁、照顾老人、带孩子等等,在信息对接上面会有难度,而代驾要求的技能很简单—开车。
  
  另一方面由于家政行业用户住所固定,所以存在服务匹配后私下联系的状况,而用户吃饭地点、代驾需求都是随机,能够保证平台的活跃度。
  
  目前e代驾收入方式很简单,和师傅分成:经过考核、培训后上岗的师傅会安装e代驾师傅版,能够帮助师傅接单以及计算代驾公里数,借助用户和师傅的LBS位置匹配,e代驾能够避免师傅少报公里数的情况,虽然有可能用户回头会与熟悉的师傅形成私单,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彻底放弃e代驾。
  
  签过合约的师傅每月会集中一次去e代驾支付分成(10%左右),驱使他们主动支付的动力,一方面是还要继续通过e代驾赚钱,另一方面是e代驾在模式设计上,就采用了预存费用制,每个师傅在开始接单前在e代驾账户预存数百元钱,e代驾自动从中扣取分成,一方面减少师傅逃交分成,另一方面则减少了师傅交分成的往返成本。
  
  至于这个市场规模有多大,e代驾也是摸着石头过河。e代驾CEO杨家军表示,在移动互联网公司介入前,传统代驾在行业里比较低端,一个煤老板拉两三个师傅就可以成立个代驾公司,靠酒店关系接活,安全信誉都很难然让用户安心,就更别说会有分析机构研究这一市场规模了。
  
  不过由于订单量的迅猛增长,让杨家军觉得这个市场可有作为,e代驾成立不久就获得经纬的投资,最近也完成新一轮融资。虽然后来出现了爱代驾、V代驾、91代驾等类似公司,但是由于巨头暂时还看不上这一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远不如打车软件。
  
  虽然这是个不错的切入点,但是代驾领域依然面临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安全问题,比如师傅的管理问题,尤其是动了传统代驾公司黑利益后,有些e代驾的师傅甚至被殴打。
  
  虽然师傅与e代驾签署的是合作协议,但是在e代驾用户看来,其必须为师傅的行为背书,尤其在安全诚信的方面。e代驾采用的方法是:要求师傅必须有5年以上驾龄,然后手动挡、自动挡、倒车入库面试,全部合格以后才签署合约,任何安全事故都会由e代驾先进行赔偿。
  
  至于难点,杨家军给出了几个:
  
  第一是培养消费习惯。代驾在国内口碑并不是很好,但是在日本、韩国都已经是具有标准的服务行业,e代驾非常希望能够同样探索出这样一套标准,并且普及酒后叫代驾这种消费习惯,这部分虽然增长很快但依然需要正面推广。
  
  第二是技术。作为移动互联网公司,技术是必须的投入,尤其是e代驾还有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地图导航有可能会不准确等,如果让文化层次普遍不高的师傅能够更简单的操作,这些都将是建立竞争壁垒的核心因素。
  
  第三是如何统一体验。毕竟师傅与e代驾是合作关系,每个人待人处事的个性都不一样,对e代驾来说有非常大的管理难度,比如师傅不穿统一的工服、向用户多收费或者态度恶劣、逃单这些都该如何监控和处理等等。
  
  做e代驾这样一件事情,也让杨家军感觉到了骄傲:第一是让代驾这个行业更职业化和透明,第二是给一部分人提供了额外收入的方式。比如以北京为例,e代驾师傅在北京如果每个月工作20天,每天工作5-6个小时,平均每月的收入大概在5000-6000元,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还是一笔非常不错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