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论,更重实践:社区支持农业(CSA)会是下一个风口
2014-05-04 11:33

食品饮料行业 这是市集上相当高大上的一个团队:25名年轻人,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有一位博士后,一位在读博士,两名硕士,还有很多本科生,目前居住在距离北京三环约40公里的一个村子里,他们的主要生计来源就是卖菜。这就是市集年轻活泼的“分享收获CSA”农场团队~ 300)this.width=300">300)this.width=300">300)this.width=300">

  一、“分享收获CSA”简介


  “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项目(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简称:CSA),主营业务是:无农药化肥的蔬菜,及散养无添加的肉蛋禽类等农产品,每周配送到家。同时提供淘宝店零售服务。


  “分享收获CSA”是由清华大学博士后石嫣创建的一个致力于研究、推广社区食品安全的项目。同时也是清华大学社区食物安全研究推广中心的实践基地。“分享收获”在通州区马坊村与顺义区柳庄户村分别有两块种养殖基地。
300)this.width=300">300)this.width=300">

  二、“分享收获CSA”掌柜的


  石嫣,分享收获(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江湖人称“掌柜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研究可持续农业与公平贸易。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区食物安全研究推广中心负责人。
300)this.width=300">300)this.width=300">

  2008年作为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曾在美国CSA农场参与实践。回国后曾参与创办“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小毛驴市民农园”等生态有机农业项目,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推动者。
300)this.width=300">300)this.width=300">300)this.width=300">

  至今发表过20余篇有关农村发展的论文,并翻译了《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日本的永续农业》、《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指导手册》《慢是美好的:慢钱的魅力》三部相关著作,为国内可持续发展农业和CSA提供了系统理论和指导,另著有《我在美国当农民》一书,由三联出版社出版。
300)this.width=300">三、“分享收获CSA”的故事

  俺在村里住


  (文/石嫣 本文首先发表在7月份《数字商业时代》石嫣专栏中)


25名年轻人,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有一位博士后,一位在读博士,两名硕士,还有很多本科生,目前居住在距离北京三环约40公里的一个村子里,他们的主要生计来源就是卖菜,未来他们希望的是可以生活在村子里,工作在村子里,生计的主要来源也是来自乡村。
300)this.width=300">  他们就是“分享收获”里的年轻人。如果在村里找“分享收获”农场,要这样问:“您知道在村里种菜的大学生在哪儿吗?”每次这样问,村民都会很快地意识到如何指路。


  从去年5月份到现在,村民一直都认为这些年轻人很奇怪,为何在村里只剩下386199部队(指妇女、儿童、老人)的时候,却有这样一些年轻人毕业后从全国各地又来到村里?


  乡村在30年内的变迁,人与土地的距离远了,我们与食物的距离也远了,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所有这些,或许都是这些年轻人来到这个小村庄的目的。


  小院只是一个普通北京农户的房子,有5间正房和3间偏房,这就是我们自己笑称的“home office”(家庭办公室)。这里并不像想象中的舒适,但也很轻松自在,这种自在的感觉一路延伸到了我们的工作里面。有了自由的节奏就有时间去经营自己想走的路。


  分享收获估计是这些年轻人人生第一次蓄势登场。很多时候他们是冲在第一线的,面对暴雨和寒冬都是一如既往地执著、耐心,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健康的食物配送到我们的会员家中,他们又能够吃得甜美,农户能更多接受生态农业,那这些辛苦也不过是甜蜜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如果我们能到达高山的顶峰,那过程中的摔跤也就不算什么了。


  对于我的这些青年同事,我内心充满敬意,他们虽然亲切地称呼我“掌柜的”,我却一直都感觉他们更像是我的家人。这些年轻人来自全国各地,山东、山西、陕西、河北…… 天亮,每个人用自己的步伐开始新的一天,有人在厨房烧火做饭,有人已经开始准备出发进城办事,有人早就在地里跟农户们安排一天的工作。不用上下班挤地铁,不用参加无谓的应酬,生命在村子里似乎被拉长了。


  这周周末,农耕夏令营要启动了,孩子家长问:“村里安全吗?你们有野外生活经历吗?”这让我想起前几周,一个实习记者因为“一个女孩到郊区太不安全”而告诉不能来村里采访。
300)this.width=300">  我一直相信能够选择暂时离开繁华和充满诱惑的都市,选择身心的“远行”,这些青年人不是有着不羁的天性就是有着对自由终极的追求。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定义不再是别人看起来的好和坏,不是追逐短期的目标,而是能够专心地做一份事业。


  我总是能在团队年轻人认真的脸庞上看到坚定意志,看到他们创造一份事业的决心。他们需要一点时间,用创意、勤奋、坚持凝结成一个可以撬动成见的杠杆。分享收获团队已经创造了用少量资金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搭建团队,组织农户种植蔬菜、养殖畜禽,扩展北京顺义和昌平另外两个基地的卓越成绩。家长在意的事情他们不是不做,只是有先后不同的顺序。


  他们对工作的专注、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对于弱势的关注、对于平等的追求,不就是我们想追求一生的境界吗?不就是我们内心想要向善的力量吗?振翅之声的力量,希望您能听见。
(完)300)this.width=300">  “石嫣,用心种点好东西”(100个人的中国梦——传递基层正能量)


  《人民日报》记者 魏薇 摄影报道
300)this.width=300">300)this.width=300">  每种蔬菜都有唯一的管理编码
300)this.width=300">  石嫣夫妇查看大葱长势


  石嫣很喜欢在微博上问大家问题。有时卖萌,“你知道玉米‘儿童’时期的模样吗?”有时认真,“看看这两种豆芽有何分别?”也有时犀利,“农民就该又种健康菜、又拿低收入?”也有时迫切地自问自答,“想种菜吗?家里有旧篮子就可以,一个破口袋也可以,废旧轮胎也可以。”


  你也许已经嗅到她身上的知识分子气息。的确,石嫣是清华大学博士后,现在是“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项目的负责人,有3个农场、40头猪、2000只鸡、30只鹅、4条狗、3只鸭子。戴着草帽看菜识虫,石嫣已颇有“老农”的架势,但她喜欢人们叫她“新农夫”。


  “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项目在北京市通州区马坊村一个300余平方米的小院儿里,这是石嫣继“小毛驴”之后创办的第二个社区支持农业。最初创办农场源于石嫣想为消费者提供健康食物的想法。


  什么是社区支持农业?石嫣解释说,“社区支持农业”指社区每个人对农民生产做出承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承担农产品生产的风险并分享收获,而农民则负责任地对待土地并进行生态耕作。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预支菜金,农民悉心耕作,双方共担风险,然后在收获时由项目组织者负责将当季蔬菜按时送到消费者家中。与“小毛驴”农场中雇佣农民的方式不同,石嫣二次创业的“分享收获”项目采用的是和当地农户直接合作的方式,与农户协商制订生产计划和生产规范,在农户自己的土地上种植,在保证生态种植方式和基本运营成本的前提下,把更多利益留给农民和消费者。


  “菜把式”郎叔是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马坊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也是“分享收获”的第一位合作农户。他们有20多年的蔬菜种植经验,种着60余亩土地,曾因收入不高而改种大田作物。如今,他们已经参与生态农业种植一年了,在与消费者共担风险的前提下不但收入有保证和提高,而且能够踏实快乐地在土地上耕作。


  “人无‘良心’,便种不出‘良食’;没有安全感的土地,生长不了能给人安全感的果实。”石嫣体会到,“保证生态种植”也就意味着农户爱惜自己的土地、不让化肥农药损害它,并且想尽办法种出“良食”。


  这一年,合作的农户慢慢增加,已经达到了400余户,“分享收获”的团队付出了很多。队员们大部分都是80后,很多为当“新农夫”而辞去了工作,每月工资两千余元,包吃包住。他们每天晚上7点半停止给消费者配菜,第二天一大早5点出车配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院儿的夜晚虽然没有电视,没有觥筹交错,但是有歌声、有讨论、有笑声。


  石嫣说:“他们都如此热爱农业。‘分享收获’希望能给想做农业的年轻人一个强大的社区,支持大家不随波逐流也不妄自菲薄。” 在这个“大家庭”里,石嫣被大家称为“掌柜的”,她和丈夫程存旺也是在农场相识,在农场结婚,甚至当天的婚宴食材都是自家地里的菜。对于石嫣来说,幸福就是“吃到天下最新鲜的食物”。有参观者曾说,“在这里不仅仅是分享收获,更是分享幸福。”


  这里有幸福,也有忧虑:农村里会种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基本都是50后。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让更多农户愿意从事生态农业种植,她曾在“分享收获”的宣传册中写道,“每5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让一亩土地脱毒;每10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让一个农民健康耕作;每100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让5个年轻人留在乡村工作;每1000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有一个更可持续的乡村。”


  现在,石嫣的梦想更大了,她和团队里的年轻人们除了希望带动当地农户参与生态农业种植、增加收入外,还希望随着参与农户的增多,能够带动当地的农民成立自己的种植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民在生产端的话语权。他们更希望“分享收获”能给村庄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一些文化、学习、交流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村庄的环境条件,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原载2013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300)this.width=300">  人的力量 ——People power


  原载2013年7月14日《china daily》原文:孙烨 译:应璐蔚


  社区支持农户也许是中国解决食品安全,土地利用,城乡人口分布失衡等问题的方法。为此,记者孙烨专程走访北京乡村,试图找到这种模式在当地推行的可能性。


  这一趋势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每周送到家门口的满满一箱的应季食材,虽然偶尔会有虫眼,但它们还是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对于订菜的居民而言,他们也因此有机会认识那些为他们提供好食材的农户;还能把孩子带到田间地头,感受播种和收获的乐趣。


  这是一个社区的建立。在这个社区中,居民通过预付费的形式保证走上他们餐桌的蔬菜用安全方式种植,是可持续的、应季的,并尽可能远离农药。有共同热情和信念的居民还因此有了相互认识和交流的机会。


  这就是社区支持农业目前在中国呈现的状态。但要提前展望那些尚未播种就已经购买的夏季西红柿和冬季大白菜,CSA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一个新的概念。它区别于传统农业,或是对旧制度的回归,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更重要的是,这股潮流是由这个发展中国家在解决13.5亿人口的粮食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爆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激起的。另一个问题是庞大的城市移民潮:年轻一代放弃了在家辛苦徒劳的农业耕作,走出乡村,奔向城市寻找光明的前途。


  社区支持农业支持“农二代”回归土地,提供一种可以给予他们保障的商业模式,不至于因极端天气、不可预测的收获和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导致的价格波动而遭受损失。


  社区支持农业让农场周围的社区都参与进来。这一模式在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有了不同形式的成功实践。而在中国,社区支持农业还是一个新生儿,其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分享收获农场位于北京郊区,这个名字来自于一本社区支持农业的指导手册。自2012年年中农场成立至今,分享收获已经成为了这种农业模式得以发展的最鲜活的例子。它目前以合作社的形式运作,每周给超过400户会员送去一箱新鲜蔬菜,所有会员都预付了菜金。


  这一有开创性的项目还培训和指导农户如何用可持续的耕作方式种植。例如,如果没有加入这个项目,农户自己可能不会放弃使用农药。同分享收获合作种植蔬菜的柳庄户村合作社社长柳显苍对记者说:“这真的非常可怕。直到今年年初石嫣博士来村里做了一次讲座,我们才意识到化学品的危害有多大。我们依赖着这片土地,她是我们的母亲。可我们的行为却对她造成了那么大的伤害。”


  石嫣博士,分享收获的主要创始人,在绿色和可持续农业领域早已为人所熟知。


  柳书记接着说到:“我们真正地感觉到我们是在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与金钱无关。”


  在这个村庄,农业早已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村民已经进入城市,在那里寻找工作机会。


  “这种种植方式相对缓慢,收成也相对少一些,投入却更多。”但柳书记表示整个村庄已经看到了希望。6月份,已付费的会员消费掉的金额达到5万元左右,这些收入来自于5.33万平方米地里产出的每斤定价15元的蔬菜。


  “这意味着我们的农户可以得到比在城市工作更高的收入。”柳书记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10个村民回乡务农。


  更多村民的回归,为当地社区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希望。


  预付的资金可以帮助农户规避不稳定性和风险。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分享收获的农场遭受了蚜虫的侵袭。洒皂液、喷辣椒水的效果都不明显。这些蚜虫的生命力之顽强以至于只有农药才能消灭它们。最后,所有叶类菜,别无选择,只能通通拉秧。


  “我们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弥补会员的损失,向他们解释面临的困境,更加努力耕作,等待生产的恢复。”石嫣对记者说,“如果没有来自分享收获会员的支持,这些农户很难度过这次难关。”


  多样性也起到了作用。农户划分地块种植不同品种。这样,在某一品种出现产量不足的时候,另外的品种就可以补上缺口。


  劳拉,这位四个孩子的妈妈,每周都会期待收获一箱惊喜。因为她的家人都很喜欢分享收获的食物。“这会激励你变得更有创造力,”她说,“仅仅是闻一闻蕃茄,你就能知道它们的不同之处。”准妈妈尤兰达也分享了她的感受:“你完全不用担心激素,转基因或是除草剂。你甚至都不用削皮,就像我们小时候那样。”


  “至少有机食物的味道更好。消费者最终还是会选择那些更好吃的食物。所以,不要仅仅依靠外观做判断,而更应该专注食物的味道和安全性。”这段话来自于日本守护大地协会创始人藤田和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日本,正是他开创性地提出了社区支持农业这一概念。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吴文良教授对这一模式也有深入的解读:“社区支持农业能为都市人带来他们最需要的东西:信任。任何时候你都可以追踪到食物的生产者和种植农户,说出你的顾虑。就农户而言,预付的资金可以帮助他提高种植的质量:就消费者而言,当他提前支付金额,签订协议成为一名会员的时候,信任就产生了。”吴教授期待这一模式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必须承认的是现阶段只能满足有能力支付相对高的菜价的这部分人群的需求。


  石嫣也看到了社区支持农业会带来的希望:“我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到的数据显示每5户消费者加入,改变1亩土地;每1000户消费者加入,乡村社区基本形成。我相信社区支持农业能够建立起城市和乡村间的一座桥梁:消费者因此在共享丰收果实的同时与农户共担风险;农户也更有积极性在进行耕作的同时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i黑马农业是i黑马旗下运营的系列行业帐号之一,搜索微信公众帐号iheimanongye可找到我。如果你也喜欢本地消费服务如种植业、养殖业、农林牧渔、农产品商务、以及一切与人类农业行业相关的产业请关注我,我们一起聊聊农业那些事。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