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帝国商业史解析:亚洲最大网络零售商圈如何炼成的?
2014-05-07 11:20

阿里巴巴集团周二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首次公开招股)招股书。招股书显示,阿里巴巴集团计划通过此次交易筹集10亿美元资金,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或纳斯达克全球市场挂牌,股票交易代码尚未确定。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终于走到了上市。下面跟着i黑马一起来扫描一下阿里巴巴这个电商帝国,以下内容共分为六部分,我们将从阿里的进化历史、阿里的上市历史、并购历史、招股书与商业模式、股权结构角进行全面解析。



一 阿里巴巴进化历史


以下内容转载自雪球分析师江涛 文风

1. 阿里巴巴前传:海通翻译社、中国黄页

创立阿里巴巴前,马云于1988-1995 年在杭州电子工学院做英文教师,并在期间创办过海博翻译社(1994)。1995年马云从杭州电子工学院辞职,与合伙人筹集2万元创办海博网络公司,运营“中国黄页”,“中国黄页”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网站,主要定位为网页设计,彼时互联网热潮刚刚开始在中国出现。“中国黄页”随后被当地电信局收购,马云和创业团队因与新东家经营理念不合而离开,第一次创业就此告一段落。

1997年底,马云和他的团队受邀请协助国家外经贸部建立系列网站,其中包括网上广交会、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系列网站,网站的主要模式是将企业的信息和商品搬到网上展示,使用互联网新工具企业提供宣传推广服务,这些网站已初具B2B模式的雏形。

马云团队所创建的网站受到许多企业追捧,并实现“当年创建、当年盈利”,这样的经历让整个团队认识到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中潜藏的巨大商机。1999年初,阿里巴巴在杭州正式成立,成立时的18名员工被称为阿里“十八罗汉”。

2.阿里创业初期:B2B模式逐渐成型

阿里巴巴成立前,做外贸生意的中国中小企业可选途径一般只有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沿袭中国黄页和外经贸部经验,阿里巴巴创建后定位“中国中小企业贸易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站设计+推广”服务,即打造“网络义乌”模式。“网络义乌”商业模式要求有足够的供应商,供应商再吸引买家前来,交易信息由此逐渐丰富。1999年2月阿里巴巴网站上线,7月会员达3.8万名;9月会员人数增长至8万名,库存买卖信息20万条,日新增信息800条;截止1999年年底时,阿里巴巴的会员人数已超越10万。

经历创建后的两轮融资,资金充裕的阿里巴巴从2000年开始疯狂的海外扩张,先后在香港成立公司总部、英国设立办事处、美国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并建立分布在韩国、日本、台湾等地的合资公司,并高薪引进人才。最显著的例子是,当时阿里巴巴硅谷20多人的团队比杭州200多人的薪水开支还要高几倍。2000年9月,阿里巴巴举办中国互联网史上著名的“西湖论剑”,马云与新浪王志东、搜狐张朝阳、网易丁磊等网络领域领军人齐聚杭州,阿里巴巴知名度迅速提高到与三大门户一样的高度。

高速扩张为阿里巴巴直接带来的是高企的成本开支,公司经营成本骤然抬高,截止2000年底,阿里账上剩余资金只够整体公司维持半年运营,而此时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网络经济寒冬瞬间而至。2000年10月,为纠正初期高速海外扩张带来问题,阿里巴巴内部举行的“西湖会议”,提出3个B2C的战略转向——Back To China (回到中国),Back To Coast (回到沿海),Back To Center (回到中心)。简单解释,Back To China是要全面收缩战线,撤站裁员;Back To Coast是将业务重心放在沿海六省;Back To Center指回到杭州本部。

除了压缩成本,“西湖会议”后分别推出“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等开流项目,向供应商提供额外的线上和线下服务,并收取会员费用,探索盈利模式。2002年,阿里巴巴又推出“关键词”服务,同年首次实现盈利。此后阿里巴巴的“会员费+增值服务“模式的B2B道路开始清晰。

3. 从B2B到C2C:布局淘宝、支付宝

2003年初,在阿里巴巴B2B核心业务盈利稳定后,马云为寻找新增长点开始日本之行。据《马云十年》中所述,孙正义为前来“取经”的马云团队讲述雅虎日本的商业模式,以及雅虎日本为何会战胜eBay日本。孙正义表示既然雅虎日本能凭借本土化策略在日本C2C市场胜出,阿里巴巴同样能在中国成功。日本之行坚定马云推出C2C业务的决心,而且在他看来,C2C的推出同样是“通过进攻来防御”的需要。

2003年5月淘宝成功上线,7月份阿里巴巴宣布1亿元人民币投资淘宝,11月推出网上实时通信软件贸易通(现在的阿里旺旺)。当时淘宝在C2C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为eBay易趣,2003年eBay易趣在C2C市场份额高达90%左右,并于中国主流门户签订排他性的广告协议。但这并未阻止淘宝的发展,凭借“免费模式”的推出,以及对于用户体验的关注及提升,淘宝网迅速聚拢人气。2005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再向淘宝网投资10亿人民币,淘宝网继续免费3年。从市场份额来看(据易观国际数字):2005年底淘宝C2C市场份额57.74%,eBay易趣31.46%,拍拍网3.76%;2008年底淘宝C2C市场份额86%,拍拍网7.2%,eBay易趣6.6%。

随着淘宝网的快速发展,在线购物支付中的信用与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阿里巴巴开始寻求打造自己的支付模式。2003年10月,支付宝上线。支付宝采用担保交易的模式,买家先把钱打给支付宝,当收到购物用品并检查无误后,再通知支付宝付款给卖家。担保交易彻底打消网购用户的担忧,让购物变得简单高效,支付宝推出后广受欢迎。2004年12月,阿里巴巴成立支付宝公司,支付宝网站上线并独立运行。据艾瑞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支付宝注册用户数突破5.5亿,日交易笔数达到850万笔。

4.2005年阿里巴巴关键词:并购雅虎中国

2005年8月,雅虎以10亿美元加上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兑换阿里巴巴集团39%普通股(完全摊薄),并获得35%投票权。雅虎中国的资产包括:雅虎门户、搜索、IM产品,3721等。通过此次交易,阿里巴巴业务涵盖电子商务、搜索、门户和即时通讯,成为当时互联网公司中业务覆盖范围最广一家。马云解释雅巴战略合作原因时称“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电子商务和搜索引擎。未来的电子商务离不开搜索引擎,今天获得的整个权利使我们把雅虎作为一个强大的后方研发中心”。阿里巴巴的主要业务是B2B和C2C的电子商务,而雅虎中国的主要业务是门户和搜索,搜索和门户能够为阿里巴巴的主业电子商务提供流量,双方存在协同效应,这就是阿里巴巴“并购”初衷。

但“协同效应”的美好愿景很快遭遇失败现实。由于战略发展方向不明及文化冲突等原因,阿里巴巴接手之后,雅虎中国开始关闭大量业务,其中3721上网助手被改造成新的雅虎助手,雅虎中国专注搜索。此后阿里巴巴为“重振”雅虎中文搜索,进行了大规模的广告推广,但效果一般。2006年8月,马云首度承认“雅巴联姻”的失败。

2009年1月,中国雅虎(2007年雅虎中国更名为中国雅虎)正式放弃发展3721和雅虎助手的业务,并表示中国雅虎核心业务将转向生活服务的电子商务化,中国雅虎搜索业务被完全淡化。

5.2006年-2009年:围绕核心业务的多元化拓展

·口碑网。2006年10月阿里巴巴宣完成对口碑网的收购,借此进军分类信息领域。口碑网创立于2004年,主要提供生活黄页、分类信息和多个垂直搜索,为本地化“吃、住、玩”生活社区网站。

2008年6月,中国雅虎与口碑网整合成立雅虎口碑公司,阿里巴巴希望借助中国雅虎的平台对口碑网实现全国性的扩张,将雅虎口碑打造成生活资讯平台。2009年8月阿里巴巴宣布在大淘宝的战略下,口碑网注入淘宝网,口碑网的定位从生活资讯转向电子商务的信息服务平台。短短3年内,口碑网的战略方向一再变化。

·阿里妈妈。阿里妈妈2007年诞生,其商业模式可简单概括为“中小网站站长将广告位放到阿里妈妈上如同商品一样销售”,即广告=商品。阿里妈妈的使命被表述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广告”。2008年9月,淘宝兼并阿里妈妈,阿里巴巴集团希望借阿里妈妈覆盖的流量为淘宝卖家提供站外推广服务,而淘宝网巨大的成交量也能为阿里妈妈输送流量价值,构建更大的电商生态。兼并发生时阿里妈妈已聚集40万家网站30亿流量,日覆盖人群8000万以上。2010年年初,阿里妈妈更名为淘宝联盟。

·阿里软件与阿里云。2004年,阿里巴巴投资3亿元成立阿里(中国)软件研发中心,2007年1月阿里巴巴软件公司在上海注册成立,进军企业商务软件领域。阿里软件定位用全新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模式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软件服务,满足其在电子商务和企业管理方面的需求。马云对此表述为“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阿里软件的目标是要让天下没有难管的生意”。2009年8月,阿里巴巴集团将阿里软件旗下的管理软件业务作价2.08亿元注入阿里B2B业务公司。阿里软件余下的资产,包括与管理软件无关的核心技术,继续为阿里巴巴集团所拥有。

2009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成立“阿里云”,阿里云由原阿里软件、阿里巴巴集团研发院以及B2B与淘宝的底层技术团队组成,目标是打造以数据为中心的先进云计算服务平台。根据阿里巴巴官网资料显示,阿里云将致力于提供完整的互联网计算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数据采集、海量电子商务数据快速处理,和定制化的电子商务数据服务,以助阿里巴巴集团及整个电子商务生态链成长,并在近期推出了阿里云OS系统,以及整合阿里巴巴旗下电子商务服务的阿里云手机。

·阿里金融。2007年6月,阿里巴巴与建行工行联合推出中小企业贷款(主要面对网商)。在贷款项目执行过程中,阿里巴巴和银行共同建立了信用评价体系与信用数据库,一方面减少暴露风险,另一方面帮助企业降低贷款门槛,继续着阿里巴巴做电子商务的基础服务角色。

2010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与复星集团、银泰集团、万向集团等联合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并获得国内首张电子商务领域的小额贷款公司营业执照。2001年6月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2亿人民币,阿里巴巴占股70%,这是第二家阿里巴巴合作成立的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主要在阿里巴巴B2B业务、淘宝网等平台上运营,贷款金额上限为50万元,面对风险控制问题,阿里巴巴称“阿里内部在客户准入、客户资信调查、风险追踪等方面,采取全程互联网监控,而外部由当地地方政府监管”。阿里巴巴小额信贷公司截止重庆公司成立共为4万家微小企业发放贷款,金额累计达2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4%(全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平均为2.61%)。

6.核心业务裂变:淘宝商城与一淘网

随着中国网络购物人群数量的快速发展,电商B2C模式逐渐兴起,京东商城、新蛋、红孩子等一批B2C电商快速崛起。据艾瑞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中B2C占比为6.8%,预期2013年占比至少上涨至30%。2008年4月,淘宝网推出淘宝商城宣告淘宝网正式进入B2C领域。2010年初淘宝商城发展加速,相继推出淘宝电器城、淘宝名鞋馆等垂直商城;2010年11月,淘宝商城启用独立域名tmal.com,并开始大范围投放广告。

除了B2C业务外,阿里巴巴垂直商品搜索业务也在2010年逐渐成型。2010年10月,阿里巴巴推出一淘网。一淘网立足于淘宝网的商品基础,打造面向中国电子商务全网的独立购物搜索引擎。

2011年6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淘宝分拆成三个独立公司:C2C淘宝网、B2C淘宝商城、搜索引擎一淘网。截止拆分前,淘宝商城拥有4亿多买家,40000多家商户,70000多个品牌;一淘网收录商品总量6亿以上,B2C商家数量上千家(包括淘宝网、淘宝商城、京东商城、当当网、卓越亚马逊及凡客诚品等),相关购物信息2亿条以上。

2011年9月19日,淘宝商城宣布开放B2C平台战略,同时与包括一号店、乐淘、新蛋、银泰网等38家国内知名垂直B2C企业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至此淘宝商城的平台战略更加清晰化。

7.战略新走向:从大淘宝到大阿里

2008年9月,阿里巴巴启动“大淘宝”战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投入50亿人民币支持“大淘宝”计划。马云解读大淘宝战略为“大淘宝就是要做电子商务的基础服务商,让用户在大淘宝平台上的支付、营销、物流以及其他技术问题都能够做到顺畅无阻”。“大淘宝”战略公布后不久,阿里妈妈并入淘宝,阿里上线无名良品(打通B2B与淘宝平台),形成B2B2C电子商务生态链条。

2010年6月,淘宝正式推出“淘宝大物流计划”。2011年1月,阿里巴巴发布升级版物流战略,与合作伙伴投资千亿建设覆盖全国物流体系,以推动社会化物流平台的建设,解决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

2011年6月,“大淘宝”战略升级至“大阿里”战略。阿里巴巴集团表示“大阿里将和所有电子商务的参与者充分分享阿里集团的所有资源——包括所服务的消费者群体、商户、制造产业链,整合信息流、物流、支付、无线以及提供数据分享为中心的云计算服务等,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基础服务。”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马云在2011年年初表示,淘宝今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必须SNS化。5月淘宝CEO陆兆禧进一步强调淘宝的SNS化是为了更加贴近用户,并为用户搭起一张网,强化用户之间的关系。准确的说,淘宝SNS化并不是单独新建一个SNS社区产品,而是通过关系来强化在站内对于购物经验的分享。

二 阿里巴巴并购编年史

做为一家进击的帝国,阿里为了其上市大业的路径,近两年来围绕着阿里的高估值,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与并购,下面跟着i黑马来看看阿里的并购历史与策略:

2009年之前,阿里可追溯的投资案例并不多。除了雅虎中国的投资,仅有2005年12月的一拍网,2006年的口碑网,2007年的百世物流,2008年的PHPWind等几桩案例。除了与阿里自身业务关联度较高的百世物流,一拍网、口碑网、雅虎中国等注重运营与整合的公司,命运大致相同。一拍网将用户导入淘宝后彻底关闭,口碑在几次辗转后无疾而终,雅虎中国的现状更是不必再提。阿里用这一桩桩失败的案例书写了自己早期的投资并购故事。

公司总是要成长的。2008年年中阿里资本成立,这是带有典型财务投资色彩的公司化VC。通常,财务投资者更看重投资回报率而非产业链地位。阿里分散在B2B、淘宝等各个子公司的战略投资部,则承担起产业链布局的重任。

这之后至2011年年末,阿里的投资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市场上公开的项目接近30个,美团网、搜狗、丁丁优惠券、华数淘宝、名鞋库、万网、星辰急便、易图通等大手笔尽皆出自这个阶段,而投资总额也超过6亿美元。

2012年下半年起至今,除了高德软件和新浪微博,阿里先后投资丁丁网布局O2O,收购虾米音乐成为集团第25个事业部,成立众安在线介入互联网金融,加上尚未公布的友盟、陌陌、UC优势科技等一系列移动互联网投资,阿里巴巴迎来第二波投资并购高峰期。

进入2014年,阿里再次掀起第二波并购:

文化传媒领域

先是大手笔的于2014年3月11以每股0.5元入股文化中国传并认购124.88亿新股,共涉资62.44亿元,占经扩大后之已发行股本60%。文化中国旗下拥有影视剧制作、电视运营及服务、报纸刊物经营、移动传媒及游戏等业务。从而让阿里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文化传媒领域内容。

接着华数传媒宣布终止之前1月底披露的面向不特定对象募集10亿人民币资金的非公开发行预案,并公告新的非公开发行预案。华数传媒向特定对象杭州云溪投资合伙企业发行286,671,000股股份,全部由云溪投资以现金方式认购;而这个云溪投资实际是由马云、史玉柱、谢世煌等发起设立。

接着不到20天,阿里就宣布和云锋基金以12.2亿美元收购优酷土豆A股普通股,其中阿里巴巴持股比例为16.5%,云锋基金持股比例为2%。

O2O领域

2月10日晚间,阿里巴巴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阿里集团拟以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1美元的价格,对高德公司股票进行现金收购。交易完成后,高德将成为阿里巴巴全资子公司,并融合进阿里生态体系基础上发展。

同时2014年3月3日 阿里巴巴集团宣布53.7亿元港币投资银泰商业集团。


三 阿里巴巴集团的上市之路

阿里最终还是选择在美国上市,下面i黑马来梳理一下阿里近一年来上市路线图:

最初阿里巴巴试探性的爆出合伙人制度:

自2005年雅虎斥资10亿美元购入阿里巴巴集团40%的股份以来,以马云为首的阿里巴巴创业团队一直在为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而斗争。目前,阿里巴巴董事会共有四名席位,分别是杰奎琳-雷瑟斯(美国雅虎)、马云(阿里巴巴)、孙正义(日本软银)、蔡崇信(阿里巴巴)。

从目前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来看,形势对马云及管理层仍然不利,算上马云本人持有的阿里巴巴集团7.4%的股权,整个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也只有10.4%。而根据日本软银和美国雅虎披露的数据,这两家公司各持有阿里巴巴集团36.7%和24%的股权,两家外资对应的投票权和董事席位显然足以控制整个公司。
为避免上市后控制权旁落的尴尬局面,阿里巴巴一直谋求解决方案。不久前,阿里巴巴希望效仿一种叫“双轨制”的股权结构,即可以发行不同投票权的两种股票,实质是允许企业管理层通过具有更高投票权的股票控制公司。

不过,香港目前的上市规定不允许所谓的“双轨制”投票结构。而阿里巴巴现在抛出来的合伙人制度,可以完全保证上市后马云等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权。

马云始终认为港交所将会接受合伙人制度

马云在杭州与香港传媒交流团会面,表示阿里巴巴不会到不欢迎阿里巴巴上市的地方上市。不过他也坦言,自己对阿里巴巴以往和香港沟通不足感到很大歉意,过去太自以为是,以为上市的事情“不太复杂,不需要亲自谈判”,更自以为很了解香港。他表示,将会吸取教训,由现在开始建立良好沟通基础。他指出,将争取日后做到三小时内就回答香港媒体问题,避免消息的误传。

对于和香港方面的沟通,马云承认曾经坚持要让合伙人担任行政总裁,如果总裁不是合伙人,宁愿不上市。不过对于要用何种方式,是否控制董事会候选行政总裁等则可以再讨论。他表示,这样能够避免一换总裁就失去公司的宗旨,如雅虎及苹果一般。马云指出,阿里巴巴选择董事会成员及行政总裁都是根据非常严谨的标准,比选特首还要严谨,因为阿里巴巴的举动会影响逾千万员工。再者阿里已占据全国零售额的5%,举足轻重,业务复杂程度不是外人能够想象,因此必须坚持合伙人制度。

马云认为香港迟早一日会接受合伙人制度,只是时间的问题。

对于美国上市,他直言集团内部大多数人都较为支持,因为香港投资者对淘宝等阿里巴巴业务认识不多,而美国的表现更为积极,“或许到美国上市是正确的”,阿里巴巴上市应该选择更喜欢和欢迎阿里巴巴的地方。他不否认曾与美国接触上市事宜,但本人并没有去过,只是在技术和法律研究方面已和美国方面探讨并取得进展。

他表示如果成功在美国上市,就不会再到香港上市,如果要再上市,会选择在中国内地。

随后香港交易所婉拒阿里巴巴:李小加认为公众利益永远第一

来源:搜狐财经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阿里巴巴集团与香港交易所围绕上市计划的谈判破裂,该公司目前打算赴纽约上市。

作为在香港上市的一项前提,阿里巴巴集团希望能允许公司创始人及高管保留对董事会人事组成的部分控制权。相反,香港交易所则希望维持其一贯原则,即所有股东应得到平等对待。阿里巴巴建议采取一项提名机制,包括创始人马云(Jack Ma)和其他高管在内的公司合伙人将有权提名大部分董事的人选,而后再将提名交给股东表决。

香港交易所网站刊登了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一篇两千字长的博客,提到了最近某天晚上他做的一个关于是否改变香港市场体制现状讨论的梦。

就在李小加发布上述网志的同一天,《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阿里巴巴已经终止了和香港交易所的谈判,转为计划在纽约上市。

随后阿里巴巴CEO陆兆禧决定不选择在香港上市

2013年10月10日下午消息,在今日的一次媒体交流中,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对外界“赴港上市”传闻做出评论,称“决定不选择在香港上市”,同时表示“今天的香港市场,对新兴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还需要时间研究和消化”。这是阿里巴巴高层首次就在香港谋求上市的问题做出的公开明确表态。
同时,阿里巴巴集团新闻发言人表示:阿里一直欢迎讨论“合伙人制度”这一机制创新。阿里巴巴没有递交过正式申请,没有要求过AB双重股权结构,没有挑战香港市场所奉行的“同股同权”标准。但在没有认真的倾听阿里巴巴的真实需求前提下,就对不存在的事实和传言进行讨论,并由此得出“结论”,我们对此表示遗憾。因此集团作出上述决定。

9月份,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给员工发出邮件表示,“我们关心控制这家公司的人,必须是坚守和传承阿里巴巴使命文化的合伙人。”同时也首次谈及上市问题表态“我们在乎我们上市的地方,必须支持这种开放,创新,承担责任和推崇长期发展的文化”。

随后,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和副董事长身份的蔡崇信,以公开信的形式透露,“作为一家主要业务都在中国的公司,香港自然是我们上市的优先选择。”其并称阿里巴巴从未提议过采用双重股权结构(Dual Class)的方案,且合伙人方案“确保了每个股东的权益,包括不受任何限制选举独立董事的权利、重大交易和关联方交易的投票权等”,并未威胁到香港监管机构倡导的“一股一票”原则。而昨日,云峰基金创办人之一虞锋更表达了个人意见,称据其理解,阿里巴巴或马云,都没有要求让小股东(即马云)控制公司,不是要违反同股同权原则,也尊重一人一票的原则,“批判了半天的东西,不是人家要求的东西,是挺奇怪的事。”

在过去一段时间,阿里巴巴集团发言人一直强调,阿里巴巴集团目前尚未就上市事宜选定承销商,亦未选定上市地点,也没有确定的时间表。而陆兆禧今日的表态,也意味着,阿里巴巴的IPO之旅对香港市场关闭了大门。

与此同时纳斯达克CEO向阿里示好:

2013年10月24日,道琼斯新闻社说,纳斯达克首席执行官鲍勃·格雷菲尔德(Bob Greifeld)就阿里巴巴IPO一事表态,称:“我们尊敬阿里巴巴,如果他们能够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很显然是我们的荣幸。”

作为全球最瞩目的IPO事件之一,自阿里巴巴集团谋求上市的消息非正式出现以来,全球资本市场均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事件演绎的版本之中,港交所、纽交所、纳斯达克,甚至英国伦敦都被曾被作为其可能选择的上市地点。业内人士称,阿里巴巴集团的IPO,将是继去年“脸谱”网站上市后全球最大规模的科技公司IPO。

投行界人士表示,纳斯达克CEO的公开表态,意味着美国两大交易所对阿里巴巴上市的争夺已经进入关键阶段。

鲍勃·格雷菲尔德对媒体表示:“如果他们选择美国上市,我们的任务就是让他们知道选择纳斯达克的优点。”但他拒绝透露是否已经与阿里巴巴高级管理层进行过会晤。

最终3月16日下午消息,阿里巴巴今日宣布启动在美上市事宜,如果未来条件允许将积极回归国内资本市场。

5月7号,阿里巴巴正式递交招股书。

四: 阿里招股书摘要解析

以下摘自腾讯科技

股权结构


软银持有阿里巴巴集团797,742,980股,占比达34.4%;雅虎持有523,565,416股,占比达22.6%;马云(微博)持有206,100,673股,占比8.9%;蔡崇信持有83,499,896股,占比3.6%。

此外,CEO陆兆禧、COO张勇等高管持股比例均未超过1%。

业务

根据产业消息,按照2013年总体商品交易量计算,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在线和移动商务公司。我们把自己的生态圈像平台一样经营,并提供给第三方;我们并不参与直销,与商家展开竞争或是拥有库存。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iResearch对2013年的数据统计,按照总商品量计算,我们运营着中国最大的在线购物目的地淘宝网,以及中国最大的第三方品牌和零售商平台天猫商城;按照月活跃用户计算,我们还运营着中国最流行的团购市场聚划算。上述三大市场组成了我们的中国零售市场。在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12个月中,上述市场从2.31亿活跃买家和800万活跃买家产生了人民币1.542万亿元(约合2480亿美元)的交易总额。我们客户中的很大一部分已开始通过我们的移动平台进行交易,我们正在捕捉这一机遇。在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三个月中,移动交易总额占据了我们总交易额的19.7%,高于上年同期的7.4%。

我们的生态圈拥有强大的自我强化网络效应,它有益于为我们生态圈的成长和成功进行投资的我们的市场参与者。通过这一生态圈,我们改造了在中国进行贸易的方式,并建立了声誉,为我们生态圈的参与者打造出一个可信的伙伴。

我们已为专利技术和基础设施投入了巨额资金,以支持不断成长的生态圈。我们的技术和基础设施,让我们能够驾驭通过我们的市场获得的海量数据,从而进一步开发和优化提供到平台上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我们的关联公司支付宝,我们向卖家和买家提供了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服务,向我们的用户提供了安全、便捷和信任。通过由我们持有48%股权的附属公司浙江菜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的中央物流信息系统,我们辅佐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完成发货工作。通过我们投资的UC浏览器,我们能够借助它作为移动网络浏览器开发者和运营者的经验,加强我们在电子商务之外的移动产品,如综合移动搜索等。

我们的营收主要来自于商家进行网络营销(通过我们专有的在线营销平台阿里妈妈),以及交易佣金和在线服务的费用。我们还通过会员费、增值服务和云计算服务获取营收。在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9个月时间里,我们的营收为人民币405亿元(约合65亿美元);净利润为人民币177亿元(约合29亿美元)。我们的财年以3月31日为终止日。

财务信息

阿里巴巴集团2012财年(截至到2012年3月31日,以下2012年均指2012财年)总营收为人民币200.25亿元,2013财年(截至到2013年3月31日,以下2013年均指2013财年)总营收为人民币345.17亿元(约合55.53亿美元)。2013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的营收为404.73亿元。

其中,阿里巴巴集团2012年来自于中国商务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156.37亿元,2013年为人民币291.67亿元(约合46.92亿美元);

2012年来自于国际商务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37.65亿元,2013年为人民币41.60亿元(约合6.69亿美元);

2012年来自于云计算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营收为人民币5.15亿元,2013年为人民币6.50亿元(约合1.05亿美元);

2012年来自于其他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1.08亿元,2013年为人民币5.40亿元(约合8700万美元)。

阿里巴巴集团2012年营收成本为人民币65.54亿元,2013年为人民币97.19亿元(约合15.63亿美元)。

阿里巴巴集团2012年产品开发支出为人民币28.97亿元,2013年为人民币37.53亿元(约合6.04亿美元);

2012年销售和营销支出为人民币30.58亿元,2013年为人民币36.13亿元(约合5.81亿美元);

2012年总务和行政支出为人民币22.11亿元,2013年为人民币28.89亿元(约合4.65亿美元);

2012年无形资产摊销支出为人民币1.55亿元,2013年为人民币1.75亿元(约合2800万美元);

2012年按照雅虎和阿里巴巴集团签订的技术及知识产权许可协议(TIPLA)修正案的支出为零,2013年为人民币34.87亿元(约合5.61亿美元)。

阿里巴巴集团2012年运营利润为人民币50.15亿元,2013年为人民币107.51亿元(约合17.30亿美元)。

阿里巴巴集团2012年净利润为人民币46.65亿元,2013年为人民币86.49亿元(约合13.92亿美元)。

2012年归属于非控股权益的净利润为人民币-4.37亿元,2013年为人民币-1.17亿元(约合-1900万美元);

2012年归属于阿里巴巴集团的净利润为人民币42.28亿元,2013年为人民币85.32亿元(约合13.73亿美元);

2012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42.28亿元,2013年为人民币84.04亿元(约合13.52亿美元)。

阿里巴巴集团2012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基本和摊薄收益分别为人民币1.71元和人民币1.67元,2013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基本和摊薄收益分别为人民币3.66元(约合0.59美元)和人民币3.57元(约合0.57美元)。

阿里巴巴集团2012年调整后EBITDA(即未计入利息、税费、折旧和摊销前的净利润)为人民币72.74亿元,2013年为人民币166.07亿元(约合26.72亿美元)。

市场机遇

我们的市场机遇主要受以下因素推动:

·我们的业务得益于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快速提升。根据欧睿国际的统计数据,中国2013年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36.5%,远低于美国等其它国家,后者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6.8%。我们认为,消费水平的进一步增长,将会推动在线和移动电商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中国在线购物群体仍相对较少。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网民,达到6.18亿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还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消费者为3.02亿人。我们认为,受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以及在线消费者所占网民总数比例的提升,在线消费者的数量将继续增长。

·我们认为,消费者扩大在线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将会进一步加强在线和移动电商活动。

·我们认为,移动设备使用的增加,将让互联网更加便捷,推动更高的在线购物者参与和更多的新应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国家,拥有5亿用户。受移动设备采用的不断增长,移动使用预计会继续增长。

·由于缺少全国性的实体店零售商、欠发达的实体店零售基础设施、有限的产品选择和不一致的产品质量,中国的线下零售市场面临着重大挑战。我们认为,中国零售基础设施的上述挑战,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外尤为明显,这也让消费者跃过线下零售市场,青睐在线和移动电商。

·中国由全国性和地区性组成的快递服务正在广泛、快速的改进物流基础设施。我们认为,中国分散式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全国性快递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部分的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增长,将继续支持消费者和商家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特殊需求。

iResearch的报告指出,整体而言,随着更多的消费者进行在线购物,以及每消费者在线购物平均支出的增加,2013年占据了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的在线购物,从2013年至2016年将保持27.2%的年复合增长率。

五:深度解析阿里资本架构

凌晨5点,阿里正式向SEC提交IPO招股书,计划融资10亿美元,股票定价及代码、交易所、公司估值等都尚未确定。招股书公布了阿里的业务构架、营收及利润、现金流、资产负债表等关键信息,股权结构为软银34.4%、雅虎22.6%、马云8.9%、蔡崇信3.6%。

不少读者提出了几个问题,一个是阿里巴巴能够被马云团队牢牢掌控吗?另一个是阿里巴巴为什么只募集10亿美元。

阿里巴巴如何牢牢控制公司

此前,我们就曾分析过,光是持股有优势没有用,而是要控制公司的实际部门董事会。董事会依靠股东们依照持股比例提名选举而成。因此,谁能争取更多的董事会董事席位,谁就控制了公司。

根据这次招股书显示,阿里巴巴将坚持“合伙人制度”。此前,这个合伙人制度导致了阿里巴巴和香港港交所分道扬镳。因此,外界猜测阿里巴巴会采用AB股结构去美国上市。

和一般意义上的AB股结构有所不同,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并非将高投票权的股份集中在几个创始人手中,而是由一个每年不断吸收新的合伙人成员的团队来管理。这种治理结构,一方面可以保证团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确保了管理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不会由于个别创始人的退休或者身份变动而影响到公司的运营。而其中高明的设计不仅仅确保了马云团队公司的控制,更是一种新的创新。可以说阿里巴巴通过合伙人制度完成了对美国AB股结构的改良版,升级版,体现了某种中庸的东方智慧。

招股书显示:

以机构持股来看,日本软银集团持股797,742,980股,持股比例为34.4%;雅虎持股523,565,416股,持股比例为22.6%。

以个人持股来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持有206,100,673股,持股比例为8.9%;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持有83,499,896股,持股比例为3.6%;此外,阿里巴巴CEO陆兆禧、COO张勇等高管持股比例均未超过1%。目前,阿里巴巴董事会共有4名成员,分别为马云、蔡崇信、孙正义和Jacqueline D.RESES。IPO之后,董事会成员将增加至9名。

但是,字面上的持股的劣势,却不会改变马云及其团队牢牢控制公司的结果。因为,阿里巴巴做了以下设计:

第一部分 完善和强大合伙人制度。

目前,阿里巴巴合伙人组织一共有28个成员,包括22名阿里巴巴集团的管理层和6名关联公司及分支机构的管理层。除了马云和蔡崇信为永久合伙人外,其余合伙人在离开阿里巴巴集团公司或关联公司时,即从阿里巴巴合伙人退休。每年合伙人可以提名选举新合伙人候选人,新合伙人需要满足在阿里巴巴工作或关联公司工作五年以上;对公司发展有积极的贡献;高度认同公司文化,愿意为公司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竭尽全力等条件。此外,为了确保合伙人与阿里巴巴股东利益一致,合伙人制度还要求,在作为合伙人期间,每个合伙人都必须持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

换言之,阿里巴巴将通过与公司利益高度一致的合伙人制度牢牢控制董事会大多数董事会成员的提名权。从而主导公司未来的方向。

第二阶段和外部股东签订牢固攻守协议

软银同意在每年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投票赞同阿里巴巴合伙人董事提名;在没有和马云及蔡崇信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不投票反对任何阿里巴巴合伙人提名的董事;将超过公司发行普通股30%比例股票代表的投票权进行委托,支持马云与蔡崇信的投票。

在每年的年度股东大会上,马云和蔡崇信将用所持股票以及其他所持带有投票权的股票支持软银的董事候选人当选。

在每年的年度股东大会上,雅虎同意投票支持所有阿里巴巴合伙人提名董事以及软银提名董事当选。

换言之,即便不计算AB股马云手里至少掌控30%+8.9%+3.6%=42.5%的投票权,再加上可能回购的12%雅虎手中拥有的阿里巴巴股票,这意味着在未来上市稀释部分股权后,阿里巴巴仍然牢牢掌控在马云的手中。因为可以提名足够的董事会董事。

10亿美元只是诱饵

这是一种发行策略。

首先,考虑到阿里巴巴每股的价格,10亿美金意味着发行的股票数量非常有限。可以理解为是另一种饥渴营销。这可能带来股价的飞涨,这是一种炒高股价的手法。

其次,这意味着市场会发生激烈的争夺,并且阿里巴巴显然有意提高购买自己股票人的门槛,让股东人数减少。

附:马云邮件全文

新的机会 新的挑战 新的征程

各位阿里人,

几分钟后我们将会正式向美国证劵监管委员会首次递交上市注册登记书。这将意味着阿里巴巴即将进入新的挑战时代。

15年前,阿里巴巴18个创始人立志创建一家中国人创立的属于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希望能成为全球十大网络公司之一,成为一家能生存102年的企业。15年过去了,我们幸运的生存了下来。我们活的比我们当年想像的好得多。

我们明白这不是因为我们多么的努力,或者是多么的聪明能干让我们走到了今天,而是因为我们幸运的生活在这个时代。感谢互联网,感谢生气勃勃的年轻人,感谢在一路相伴的创业者和追梦人,感谢这个国家改革和开放的进程。。。

我们深知,我们生存下来不是因为战略多么的宏远,执行力多么的完美,而是我们十五年来坚持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使命,坚持了我们“客户第一”的价值观,坚持了相信未来,相信相信,坚持了平凡人一起做非凡事。

相信公司的注册登记书(内含招股书)第一版公布之后,我们将会面临各类评论。15年来,在大量的支持,赞语和掌声背后,我们从来不缺指责,批评,漫骂和质疑。回应这一切最好的办法是用我们感恩和敬畏的心态,一如既往的追随“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专注工作,让小企业成功,让时间让结果去说明一切。

上市从来就不是我们的目标,它是我们实现自己使命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是前行的加油站。但阿里人要清醒的认识到资本市场巨大利益诱惑背后有着无比巨大的无情和压力。只有很少数的杰出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持久驰骋。阿里巴巴这次在国际资本市场必将会因为规模,期待值,国界意识,文化冲突,区域政经。。。。遭遇空前绝后的挑战和压力。只有坚持我们的坚持,相信我们的相信,我们才有可能在压力和诱惑中度过未来艰辛的87年。能够面临这样全球性挑战的企业并不多,我们荣幸成为其中一个。

上市后我们仍将坚持“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原则。我们相信做任何艰难的决定,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将来,坚持原则才是对各方利益最大的尊重和保护。上市某种意义上是让我们更有力量去帮助客户、支持员工、守护股东利益。

最后,提醒大家注意严格遵守证券监管法规及集团的保密规定,不要对招股书做任何公开评论,所有采访须知会集团公关部,通过集团公关部进行协调。
至于每个员工的股票事宜,集团HR将会发出处理方案。这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我们也必须坚持“认真生活 快乐工作”的原则,请大家处理好自己的财富,在照顾好自己,家人的同时,力所能及的做些回报社会的工作和捐助。谢谢大家了。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阿里人,过去15年我们过的很艰难,但很精彩。未来的每一天注定不会平凡,不会简单。今天不努力,我们可能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没有一家企业会持久顺利,我们在坚持我们坚持的同时,必须为客户而变,为世界而变,为未来而变。

(以上内容由i黑马王静静、孔明明、陆海天整理。文中部分内容整理自雪球、腾讯科技、搜狐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