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远:想成功的编剧应深刻理解互联网精神
2014-05-18 14:09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记得很小时老师就告诉我们,我们已经身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转眼来到了2014年,作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的一代,我们已经从爆炸初期的混乱无序中适应过来了,并逐渐学会了对信息的鉴别、选择、处理与解构。


有人说,我们的社会更加多元,在向以无数自我主张和自媒体为核心的“小时代”或者说“次时代”演变着。在这个次时代中,观众已经不再情愿单纯地做传统意义上的看客,一贯单向输出的影视创作模式也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

我大学主修的是市场营销,教授告诉我,市场的核心只有两个字——交换。影视市场当然也不例外。在创作时我总是自问,我要用什么样的作品,来交换观众和消费者的金钱和时间?

美国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说过,人们从事观影、阅读乃至游戏活动只有两个最核心的目的,那就是猎奇和找自己。观众们在每天播出的电视剧和影院热映的电影中,获取信息、获取谈资,并获得感动、获取尊重。

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猎奇和找自己的体验可以十分多样化。在我看来,如今的年轻观众可能更希望轻松一点、有趣一点的体验,所以我选择了喜剧创作。

我曾经跟一个看过《爱情公寓》的观众聊天,我以为他喜欢《爱情公寓》是因为被剧中曾小贤的下贱、吕子乔的花心、胡一菲的彪悍还有那些不正经的段子所吸引,但他却告诉我,他喜欢《爱情公寓》是因为自己相信这个公寓真的存在——他深信在这个严肃的世界中,的确有这样一个浪漫的地方。在那里,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想爱的人就住在对面。这位观众的话成为我继续创作《爱情公寓》系列的动力。

次时代,互联网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改变着人们对喜剧的审美。在网络时代,喜剧将走向何处?同样的硬件,同样的员工,同样的科技含量,苹果为何能够一跃成为民用科技的规则制定者,并成为流行风尚的代名词?在影视领域,同样的阵容,同样的宣传,同样的看点,为何有些作品无需吆喝就能在人群中病毒式地传播,而另一些则被人们所忽视?

我们必须认清,互联网不是工具,不是渠道,而是一种精神。在次时代,一切都如此公平的,唯有真正贯彻互联网精神的创作,才能如鱼得水,才能事半功倍。

开放、平等、协作、分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互联网精神。开放是物理空间上的,更是思维层面上的。互联网文化激活了无数的小圈子文化和亚文化,并以极大的包容性让所有文化得以共存。海纳百川的特性有助于网络时代的喜剧进一步提升创作的自由度,扩大喜剧创作的格局。我在写作《爱情公寓》时,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心态,不排斥任何有趣的故事和人物。

平等的理念,让表达、炫耀、倾诉、聆听、揭露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简单方便。平等带来了对个性的理解和尊重,并扩展了受众的喜剧审美。传统喜剧往往以俯视视角进行审美,主角通常比普通人弱小、比普通人残缺、比普通人不正常,通过取笑弱小、残缺来让观众获得满足。而互联网的平等精神正在让观众形成更健康、更平视的审美,比普通人更富有魅力和个性的喜剧角色日益得到认可。以往,“野蛮” 、“贱人” 、“二货”都是令人嗤之以鼻的贬义词,而今天它们则有了新的定义——《爱情公寓》里的胡一菲、 《失恋33天》中的王小贱、 《来自星星的你》里的千颂伊,大家都爱着他们。

协作意味着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参与到信息的传递和再创作中。网络时代的全民协作不断为中文注入新的活力,更活泼的语言、信息量更大的缩写、渐渐走入寻常人视野的专业名词等等,都成为我写作《爱情公寓》的灵感源泉,它们为这部作品赋予了更鲜活的语言和内涵。

分享造就了海量信息的不断轰击,使得受众对信息形成依赖,造就了网络用户对各种信息尤其是影视作品“不挑食”的特性。分享精神在无形中提升了受众的整体审美水平和品味,同时也进一步拉开了受众之间的审美差距。在此基础上,像《爱情公寓》这样针对特定细分受众群体制作的网络时代喜剧,有了充分的生存空间。

互联网文化对喜剧的影响让一些创作者感到困惑,甚至抵触,但我却认为互联网正在帮助喜剧进化,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互联网文化的海洋中汲取新时代的养分。因为多元世界观的形成,观众已经可以适应更夸张的表演、更快速简洁的叙事、更天马行空的想象、接受突破现实世界常识的特征、对夸张尺度具备更强的耐受力。因此,喜剧的界限也必将更加开阔。

喜剧是笑的艺术,无论是原始的冲动还是次时代赋予创作的新动力,都离不开我们本能中追求快乐的原动力。欢乐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自由传播的一种情绪。作为编剧,我们不一定能凭空生产快乐,但有能力成为乐趣的搬运工和传播者。

汪远 电视剧《爱情公寓》系列制片人、编剧。本文系汪远在第二届中国电影编剧高峰论坛上的主题发言,本报记者李博根据录音整理,略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