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罗辑思维”学“互联网思维”
2014-05-30 02:36

[i=s] 本帖最后由 文枭 于 2014-5-31 22:52 编辑 [/i]
文/文枭
前几天在穿戴时代社区看到一篇采访罗胖的帖子,其中罗胖大谈互联网思维。枭哥看后对着屏幕拍了二十分钟巴掌。虽然早就知道罗胖子的存在,却从没看过他的节目。因为本人实在没耐心看一个之前毫无名气的死胖子在那儿瞎扯淡 。而看了这篇文之后,深觉其确不是一般的死胖子。决定一探究竟。

Google了一把罗辑思维, 弹出的第一个就是“女神是怎样炼成的?”排在后面可见范围内的都是历史什么的。洒家毫不犹豫地点之。一看就是40多分钟,内容很精彩,内容旁征博引,各种心理书、畅销书,以及随时不忘的媚俗。大意就是女神不能主动,而是要找到自己长处,要放大自己长处去引诱去勾引。。。不过这不是我要说的。。。我要说的是本集最后,罗胖借女神的打造,讲了下他对互联网思维的看法。他总结了八个字“禀赋、死磕、自恋、有趣”,洒家觉得总结真好啊!又对着屏幕拍了二十一分钟巴掌。忍不住特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是禀赋,(我查了下新华字典,意思大约是天赋,好高的逼格。。)。罗胖认为这个时代,应该尽量发现并放大自己的优点,而不要去求全,不要强求自己。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会利用互联网来连接你的追随者。女神有环肥燕瘦,各有各的市场、就算是一个土肥圆吧,你就去放大自己性格好的优点。要相信,这个世界有的是口味迥异的人。

枭哥认为这个结论讲得很好啊!不过为了使这个逻辑完整一点,我还要补充一点,那就是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坚持自己的禀赋。禀赋这玩意儿是天给的,这个东西是最独一无二的,而互联网认这些独一无二的东西。不过互联网出现之前,有些禀赋可能不值钱,可能很难得到认可。在这里,洒家试着举个例子。那就是2005年,中国出了一个神人,李!宇!春!。

一个女儿身啊!打扮成那样啊!还那么高调啊!还那么坚持啊!还火爆了中国啊!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如果不是在互联网时代,李宇春的命运是什么?很可能还没高调地走出她家的小区,已经被冷眼和议论淹没了。因为她的粉丝太分散了,之前低效的交际方式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把他的追随者们聚在一起,成为一股可以把这个世界打砸抢烧一番的力量。你们告诉我,谁读书的时候,你们班的那个假小子会是你们学校所有人的宠儿?宠儿一定是那些根正苗红的鸟人,对不对? 假设李宇春的潜在粉丝都是lesbian(这只是为了解释本文论点的一种胡扯假设,请玉米恕罪!),OK,同性恋的比例约1%(维基百科的某种数据),那么女同比例就算0.5%。如果春哥就读的中学有3000人,那么她的潜在粉丝就是15个,这15个人就算喜欢春哥到不行也不敢在学校里出声,是不是?受不了舆论的鄙视。。但是互联网时代完全不同了。春哥曝光的人群范围从3000人变成了13亿。好,13亿的0.5%是多少?650万!!这数字什么概念?1949年的共军人数是550万。。这是什么样的战斗力!这下看懂了吧?看懂为什么我们问遍身边的每一个人很难找到一个喜欢春哥的人,但是她老人家依然那么火了吧?所以互联网时代给敢于禀赋的人无限的机会,因为连接的代价变低了,连接的效率太高了!

第二,死磕。看完上面一点,您千万不要以为随意找到一个奇葩的东西往那儿一放,您就发财了。非也,互联网思维最看重什么。用户体验。就是要把东西做到极致。罗胖就提到女神各种霜各种膜各种粉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涂。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追求细节完美的工匠精神啊!只有这种极其龟毛的追求,才可以放大禀赋,让禀赋完美的展现。死磕就是当去吃火锅的时候,他给你擦皮鞋。你能不发微博吗?能不被转好几十次吗?再想想,春哥要不是把她的那爷们个性发展到极致,可以引爆中国吗?洒家的脑海里顿时回想起春哥在唱《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的霸气身影。。极致。。超预期。。
第三,自恋。这也太重要了,有木有?这类似于女神的冷艳。就是矮穷丑不要。我们是有门槛的。懂的来!这就是互联网的玩法。为什么?回到禀赋来看,互联网为寻找你禀赋的铁杆粉丝带来了机会。这个时候,你必须把那些假粉丝赶走,设门槛,造势!这样你的粉丝才有无限的荣耀。插句话,古代青楼里的女神都是有互联网思维的哟,有好多才子因为诗词对不上来,连女神的面都见不着啊。这是什么样的互联网思维啊。你想,这是不是创造了一种朦胧感。这势一造出来,全天下的屌丝是不是都要YY呢?自恋是不是很重要啊。

最后一个是有趣。罗胖说其实就是不靠谱。不靠谱是什么?洒家的理解就是要处处有噱头感,就是你琢磨不透它下一步要干什么。大众的这种猜测其实是巨大的价值。比如现在iWatch,这款苹果可穿戴设备,光在穿戴时代社区就有好多个版本的被发过。其实大家都是在扯淡,肯定跟之前每次一样,没一个猜对的。谁又能解释红米手机的团购价格要比原价贵几百块钱?但是大家每一次都这么乐此不疲。这就是互联网。而制造这种不靠谱,就是互联网思维。
罗胖果然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胖子。

《跟“罗辑思维”学“互联网思维”》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