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灿星制作陆伟口述:如何用真人秀重启音乐选秀节目?
2014-06-10 13:56

来源:i黑马 文/卡西

中国好声音和中国好歌曲这两档有全国影响力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均出自灿星制作,在短短两年间,他们不仅引领了业内真人秀制作的潮流,同时对音乐产业本身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节目制作方面,尽管灿星有多年的真人秀节目制作经验,但在这两档音乐类型的真人秀探索、制作的过程,同样有着艰难和纠结的幕后经历。为了分享这两大“强音”真人秀模式制作经验,记者专访了上海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裁陆伟。以下是口述实录:


2012年,当时有一个说法是选秀节目正经历“七年之痒”,外界认为选秀节目几乎走到了尽头,《中国好声音》的横空出世令大家都很震惊,大家都说我们是不是刚好赶上了好时候。

当时很多人说选秀节目即将终结,可每年在全国还是有多档歌唱类选秀节目出来,但收视率几乎都在1.0以下,差不多在0.4~0.6之间,很难到1.5的位置了,大多没什么影响力,慢慢就销声匿迹了。对这种节目的前景大家普遍也都是持悲观的态度,当我们接触到好声音这个模式的时候,我们认可它是有力量的。对于市场,我们当时进行了反向的思考,一种类型的节目四五年来都没有很大发展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了歌唱方面的人才,按照客观规律来讲,每一年还是会涌现出大批的人才,这么多年市场有了大量的人才积累,只是平台没有起到作用,他们在等待被发现,这是我们当时的判断。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一个全新的平台把他们找出来。

为什么在《中国好声音》之后,紧接着做了《中国好歌曲》这样一档原创类音乐节目?最早的时候其实是好声音结束之后,导师们在和总导演金磊交流的时候,刘欢老师就提出来说,在中国要选出一位优秀的歌手很容易,但如果能选一些有原创能力的唱作人出来,对整个音乐市场的意义会更不一样,这是最开始促使我们有这个想法的原因。

开始着手去做是在第二季好声音开始之前。我们在在第一季好声音之后签约了部分学员,当时在对它们的市场运作和发展上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希望给他们找到一些适合他们发展有代表性的作品,新歌或新的单曲,但我们很难找到特别好特别合适的唱作人来提供好的原创作品,其实中国也不缺这种原创类的人才。市面上之所以缺少好的歌,不如说缺少发现好歌的渠道。于是我们开始有做这档节目的想法。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寻找有没有这种类型节目的成功案例,结果是没有的,极少数以原创类歌曲为核心的节目在他们本国的效果也都不很理想,毕竟这是一档在音乐上专业要求很高,但缺乏群众基础的节目,它要承担更高的收视风险。

尽管《中国好歌曲》没有直接借鉴的国外模式,在做完了两季的“好声音”之后,虽然有了制作音乐类真人秀更丰富的经验,但做《中国好歌曲》并没有因此变得简单。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还是不一样的,模式和赛制的确认是其中最难的,当时全世界很多国家已有盲选的节目非常多,只是中国才刚刚引进,而好歌曲是一个全新的原创类的节目,这要求它必须跟其他所有有盲选赛制的节目区别开来,因而选择何种盲选的形式是我们第一步要确认的,为此我们研究了很久,最终呈现的是后来大家看到的样子,不再是此前用过的转椅形式,它是全新的“推杆”形式。

再比如,第二轮“主打之争”赛制的设置过程很负责,最早的时候,我们定的是唱一首全新的原创歌曲,即第一轮和第二轮都是唱的原创新歌,这种设置的好处在于,我们在第一季节目里会累积推出大量的原创歌曲,比后来真正推出的可能要多出三分之一左右好作品。但是,它的弊端在于观众接收的都是新歌,需要一段消化的时间,盲选是六期,如果第二阶段再推新歌,势必会把前面第一波新歌覆盖掉。我们觉得这是第一季,大批量的推新作对于刚刚通过这个平台红起来的这些好歌反而不是好事,它的市场寿命会比较短,因为新的很快会覆盖掉旧的。我们希望第一波推出的好歌能传唱度很广,时间更长一些。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对于新歌也需要一段消化的时间。

在寻找选手方面,筹备了历时九个月。一方面,国内有很多原创音乐类型的网站、论坛,在圈里他们自己有一帮组织,把作品上传到网络圈子里,我们会以网友的点击量和评论、转发数量作为一个标准来筛选符合我们需求的人。另一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年的真人秀节目,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媒体线人帮忙搜罗,他们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给我们提供了线索。再有,原创音乐圈其实比较小,你可以通过找到一个人发掘到一帮人。我们也主动搜集很多卡带、CD资料,跟一些词曲作者联系,看看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这个过程的筹备长达八九个月。

在大量的人选面前,我们有一套标准的删选机制。 第一,你的原创歌曲是否好听,光是这一点需要三层把关,去到各地海搜的三个导演组小分队是第一关,通过的作品汇总到上海总部,通过导演组小组讨论后再删选是第二关,第三关的把控大权是掌握在总导演和音乐总监所带领的专业团队手中;第二,除了有好的作品,还要有一定水准的演唱功力,要能很好得传递出作品需要表达的情感和韵味,是严格意义上的唱作人。

这两档节目的成功基础略有不同,《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在于它的模式非常的成熟,他是一个已经享誉世界的好模式,可以拿来借鉴。另外,这么多年真人秀的衰败,民间其实累积了大量有实力的人才,我们只需要通过一个全新的模式去引爆他们。《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一出来重新树立了音乐类真人秀的做法,在“好声音”这一点上,节目不遗余力地花了比以往音乐节目多出好几倍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我们请了最顶尖的现场乐队、灯光舞美团队、音响设备等,包括我们率先推出了“导师”的概念,四位大师也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业内资深音乐人。

以往的音乐真人秀还是偏重塑造偶像歌手,关注点还是在人,作品和实力相对是次要的,因而在视觉感官上下的功夫很多。而《中国好声音》是对传统做法的颠覆,你不一定要有好的外形条件,长相再平凡普通,只要声音可以征服大家就可以,这是最大亮点。具体而言,最全新最优秀的模式,最好的音乐、舞美配置,音乐市场多年沉淀下来的人才,四位优秀导师的强力助阵,这四点是《中国好声音》区别于以往节目并奠定自己标杆位置的重要因素。

《中国好歌曲》是把音乐节目的品质再往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原创”的概念,这类节目的受众群体比一般节目的观众要高端一些,节目中所呈现的原创音乐在专业性上要求会更高,尤其是新人唱新歌。其次,唱片市场这几年的不景气使得一大批有才华的音乐人和好的作品都没能活跃于市,电视行业虽然每年都会推出音乐类的节目,但实际跟国内的音乐产业是脱节的,放眼全国,都没有一档推新歌的节目。大家会认为音乐产业的不发达,节目会没有收视率,《好歌曲》的出现是站在了很高的起点之上的,多年行业的“金矿”是被我们首次挖掘的。原创歌曲和人才的大量市场贮备是《好歌曲》成功的重要基石。另外一个成功的点是和央视这样一样全国性的门户平台的合作,比起一些省级卫视平台,央视媒体的覆盖面会更广,又是国家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在节目推广上的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好歌曲》在选择平台的时候最终选择了央视平台,我们为什么不优先考虑一些本身以“娱乐”为主打特色的地方省级卫视平台?在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我们意识到《中国好歌曲》可能是一个有“历史性”意义的歌唱类真人秀的节目,可能它会对音乐产业产生一些划时代的意义,所以帮它匹配一个国家级的媒体平台是很相称的。过去大家对央视平台的理解多倾向于,平台辐射的范围很大,除了一些年度性的晚会,其他节目在网络和大众传播中的影响比较弱,大家普遍认为观众的人员构成比较老化。我们采取了反向思维的方式去看待这个问题,其实观众群体的构成是可以通过改造的,主要在一个覆盖面很广的平台做一档相对年轻化,能够引起年轻人关注和讨论的节目,一旦引爆,是可以在网络和人群中引发话题热议的。观众的人员构成也可以从中得到转化,并且会有新的群体融入。事实上节目播出之后,网络上的强烈反响也证明了我们对央视这个平台的判断是正确的。

过往的偶像类选秀,目的是要发掘那些有明星潜质,等待还没被发现的选手。而这两档节目不在乎你之前是不是明星,有没有名气。即便你已经小有名气,到这个舞台,不管是“好声音”还是“好歌曲”都需要用实力来说话,而不是你的明星效应。大家也会发现,节目延续到最后,一些有名气但实力一般的歌手会输给有实力但还没有名气的歌手。从观众的角度,提出的这些质疑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本身有一定名气的学员来说其实风险会更大,因为不管之前的履历多辉煌,在舞台上都是从零开始的,要接受导师和观众重新打分和选择。而《中国好歌曲》本身是有门槛的,我们找来的学员当中,极少有投机取巧,近期刚创作出了一两首好歌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原创行业有多年潜伏,对音乐研究有时间阅历的。

《中国好声音》是对“声音”的挑剔,但唱的几乎都是经典好歌,观众的接受度相对容易,而《中国好歌曲》针对是“新人新歌”,观众既要接受一个新人,又要接收一首新歌,这个过程对于节目制作方来说,考验会更大。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原创类”歌曲的节目影响力和关注度都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不具备一档高收视率的音乐节目的收视基础,传统的无非是几种模式:名人唱新歌,观众可以看人;新人唱老歌,观众可以听歌;名人唱老歌,观众既可以看人又可以听歌。新人唱新歌这一点也是我们最初在研究这个模式最没有把握的地方,它还是存在一定的收视风险的。这对于我们在前期筹备时,给团队在音乐的审美和对品质的选择上提出了高要求。另外,我们这次请来了刘欢、周华健、蔡健雅、杨坤这四位专业的资深导师,对观众更好的理解、并长期的关注这档节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认可的,并且愿意收录到专辑中的歌曲是经过了会业评判的,对观众来说,是引发关注度和公信力的一点。

原创类节目的核心是赛制 真人秀注重仪式感、命运感

真人秀就是真实地呈现一个人舞台上的表现历程,其中包括他的个性特征、专业功底、临场能力等。真人秀节目好坏的评判标准就是,归根到底会回到人的身上,是否展示了一个人的个性魅力特征,或者说是否很好的激发了一个人的魅力人格体的展现,并成为观众接受并喜爱、追随的对象。好的作品加上独特的人格魅力当然容易受到追捧。

真人秀节目的“诉求”很重要,全世界的模式都倾向于“文化”这个大类别,而不是娱乐。但具体会根据地域有不一样,我们团队对于“真人秀”的理解会比较深入和全面,《中国好声音》提出的诉求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经典歌曲,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好声音”来演绎歌曲。它不会通过一些娱乐的形式让你只是感到娱悦或搞笑,而是希望通过舞台上真实的情感展现,让观众有所感触。导演金磊就说过,过去的节目都是在追星,塑造一个新偶像让大家来跟随,而我们做的是让观众通过节目发现自己,喜欢一个选手,是因为他的身上有自己认可和欣赏的特质,有共鸣。比如,很多人喜欢吴莫愁“90”后式的搞怪、鬼马气质,也有人喜欢姚贝娜的大嗓和专业气势。

一档真人秀节目对娱乐性甚至是有些避讳的,现场不太会有传统综艺感的元素,你会发现主持人串场、互动在真人秀节目中是十分弱化的,它会容易跳到传统综艺节目的套路里,反而失去了真人秀的魅力。所谓我们认为娱乐性不是最重要的。对于真人秀节目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是舞台的仪式感,给学员、导师、观众营造一个好的舞台氛围,它是一个重要的竞技场地,学员要在这里为他们的音乐梦想做一次拼搏、奋斗,是圆梦的起点;第二,是命运感,不管你是新歌手还是老歌手,有没有名气,作品积累多不多,在这个舞台都可能因为一场比赛实现命运的反转。

如果你问我决定一档原创类节目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还是赛制的设置问题。比如《中国好声音》的赛制就是非常简单的,它选的是好声音,那就是先盲选,具不具备好声音是确认能不能晋级的唯一标准。第二个阶段的时候,是两个选手在几乎完全一样的条件下,演绎同一首歌,是两个人的直接对垒比唱功。所以它所有的核心都是围绕这个模式的核心“好声音”来展开的。而《中国好歌曲》不能采取这种方式,它比的不是唱功,而是歌曲的比拼。所以在这档节目的第一阶段盲选过后,我们是提出了“主打之声”。事实上,直到我们节目已经开播了,关于盲选和第二轮赛制的设置问题,在细节上我们还一直在斟酌,这个过程是比较艰辛的。

i黑马点评:虽然,仅凭一两档音乐真人秀节目想要改变中国流行音乐停滞不前的现状有些不太实际,但《我是歌手》与《中国好歌曲》《中国好歌曲》等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出现还是足以唤起一部分歌手与音乐人们长久沉睡的音乐情结。从音乐产业的角度上来说,国内一直不缺能唱的实力歌手,但整个产业发展的仍要靠原创作品来推动,《中国好歌曲》的出现虽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创作型歌手的需求,但它直接刺激了市场的创作氛围,以原创类节目来说,它的成功已经具有开拓性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