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咫尺还是相距甚远?—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2014-06-14 07:45

经济发达地区还需不需要农业,i黑马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近来,日本东京都、大阪府以及农林水产省就这个问题向民众进行了大型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都市农业不可或缺。对于上海来说,上海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可以说,有都市农业的城市才是一个有生命灵气的城市。本文试就未来上海都市农业发展思路做一些探讨。
  




  一则日本都市农业去留的问卷调查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农业保护法案重点保护和支持都市农业,努力使都市农业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逐步形成了“城市工业反哺农业、国家财政反哺农民”的农业保护政策。
  
  近来,日本东京都、大阪府以及农林水产省就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否需要农业向民众进行了大型的问卷调查。
  
  东京都的调查结果显示:除生产功能外,85.4%的市民认为都市农业还具有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65.5%的市民认为都市农业具有绿化城市空间的功能;65.1%的市民认为都市农业具有形成城市景观的功能;50.8%的市民认为都市农业具有防灾抗灾的功能;45.5%的市民认为都市农业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
  
  同样的调查问卷,76.3%的大阪府市民认为都市农业既美好了环境,又净化了空气;53.0%的市民认为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了安全、新鲜、优质的鲜活农产品;29.7%的市民认为只有有了都市农业,才能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生存与发展;15.8%的市民则赞同都市农业具有防灾抗灾的功能。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调查更加有趣:75.2%市民认为只有有了都市农业,才能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四季的变换;68.5%的市民认为都市农业创造了绿色,农业已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58.0%的市民认为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了安全、新鲜、优质的鲜活农产品;46.8%的市民认为在都市农业中的作物生长、食品生产对孩子有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43.8%的市民则赞同都市农业具有防灾抗灾(如地震等)的功能。
  
  三项调查表明,都市农业功不可没,缺一不可。
  
  从地理经济来看,大城市的农业是依托城市经济发展的农业,是存在于城市内或紧邻城市的农业。在充分肯定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对都市农业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农业遭受着相关负面影响,如耕地被征用,农业自身发展缺乏后劲。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农业始终是弱势的产业,都市农业更是在各类矛盾中生存尤为脆弱的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较之其他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其经济上的竞争力通常显得不足,这就使得都市农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种不稳定的趋势,常常被其他经济活动所抵占。从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和经济政策来看,如对农业弃之不管,农业则随时有可能从城市中消失。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农业保护法案重点保护和支持都市农业,努力使都市农业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逐步形成了“城市工业反哺农业、国家财政反哺农民”的农业保护政策。比如,欧盟向各成员国每年提供农业补贴占到全部财政总预算支出的40%左右。日本财政补贴农民的比例大约是农业产值本身的2倍,瑞士则高达4倍。
  
  上海需要怎样的现代农业

  上海农业的功能应继续注重多元开发,强调凸显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以及服务功能。
  
  上海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多次强调不能因为大市场大流通而忽视地产农产品供给,不能因为农业的比重小而轻视农业,不能因为种植粮食比较效益低而放松粮食生产。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尽管上海农业的比重不到1%,但农业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却是100%。与传统农区的农业相比,上海农业现代化始终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伴而生,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借鉴国际有益经验,上海有基础有条件继续在保护和支持都市农业发展方面保持领先,将农业发展纳入整个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法律法规、资金投入、人才保障等方面,加大对有限耕地、都市农业的保护和支持。
  
  有都市农业的城市才是一个有生命灵气的城市,上海农业在定位上要更加注重功能的多元开发。农业的产品不仅包括商品,而且还包括一些公共物品。农业功能一般分为商品性功能和非商品性功能。其中,农产品生产属于商品性功能,而土地资源保护、水资源养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景观保护、自然景观形成、传统文化继承等属于非商品性功能。而农业这种外部性,不能仅仅从市场交换中获得相应的补偿。农业作为一个社会公益部门的属性,明显不同于传统产品生产意义上的生产性农业,多功能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的经营者,这就意味着农业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微观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的非商品性功能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农业本身具有准公共产品特征,大城市的农业明显具有多功能性。农业既有经济功能,还有众多的公益功能。因此,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上海农业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上海农业的功能应继续注重多元开发,强调凸显三大作用。即:强调经济功能,就是突出城市安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和地产鲜活农产品一定的保有量,发挥农业的战略物资和保障供给作用;强调生态功能,就是突出城市屏障,营造都市“绿肺”,发展循环农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强调服务功能,就是突出城市开放,拓展服务农业领域,建设服务全国的平台。
  
  上海农业发展既要体现城市性,又要体现农业性。一方面,大城市的农业最基本的特点是城市性,都市农业意味着城乡是融合关系,城市需要农业,农业依托城市,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大城市的农业还要体现农业特色,不能失去“农”味。​


  上海农业组织形式的三条路径
  
  衡量上海农业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高水平的农业组织体系。
  
  衡量上海农业的现代化,其主要标志除了高水平的农业科技、高水平的农业设施,更重要的是高水平的农业组织体系。欧美的合作农场、日韩的农协和中国台湾的农会都是一些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这些组织把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形成了具有自主选择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市场主体。
  
  上海农业要在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放活土地经营权,即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家庭经营率先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率先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提高组织化程度。
  
  未来,上海都市农业经营可以有这样一些发展路径:一是大宗作物的生产,适合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模式;二是鲜活农产品、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的生产,主要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三是工厂化生产的、投资较大的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设施农业,主要以农业龙头企业经营为主。当然,还有其他经营形式,但这三类无疑是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主体模式。
  
  路径之一:家庭农场。从2007年开始,松江区开展了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松江全区已组建1267个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占粮食面积的90%左右,粮食生产经营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在其他区县普及推广。2013年底,全市共培育了1893户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种植面积占全市水稻经营面积的15%。
  
  上海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四个主要特征,可以成为发展家庭农场可推广、可复制的范本:家庭经营。即经营者自耕,除季节性、临时性聘用短期用工外,一般不常年雇用外来劳动力从事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活动。规模适度。现阶段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以100-150亩为宜,今后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可逐步扩大土地规模。一业为主。家庭人员的主要职业是农业,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收入。集约生产。与小规模农户相比,家庭农场规模适度,通过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可以充分发挥适度规模效应和家庭经营优势,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上海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方面的经验,在于建立了四个机制:坚持土地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有序流转。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如开展土地确权登记、推行农业组织化专项奖补、实行老年农民养老补贴等,积极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经营者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形成有效的竞争,避免退回家庭分散经营的局面,有效激发了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内生动力。强化社会化服务机制。通过建立了涵盖良种供繁、农资配送、农机作业、粮食烘干、农业信息、农业金融等内容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提供了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
  
  未来上海家庭农场之路怎样走?答案是:进一步拓展家庭农场内涵,延伸产业链,提升经营能力。一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村承包地公开、规范、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型家庭农场等其他类型家庭农场,探索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多种经营模式。二要及时总结和研究工作推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加大农业机械和烘干设施投入,推进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要帮助家庭农场经营者提高经营能力。建立区域性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如成立家庭农场合作社),对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实行统一采购、供销的模式,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进一步开拓市场,发展品牌农业,支持家庭农场建立生产、保鲜、储存、加工等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经营效益。
  
  路径之二: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比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其中还包含了各类涉农服务组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民合作社都受到广泛重视。从上海实际情况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约3200家,在册成员3万余人,带动农户数17余万户,由合作社经营的土地面积超过140万亩,实现销售额近95亿元。结合实际情况,上海还创造性地建立了16家农民合作联社这一新型组织模式。未来的上海农业在这方面还大有潜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重点要由增加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努力推进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要以产业为纽带,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联社。要重点培育和支持合作社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增强农业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路径之三:农业企业。上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80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5家),实现销售额800亿元,同比增幅7.2%。现代化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畜牧、水产养殖场,对技术、投资、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要求,超越了大多数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能力,更适合引入社会资本实行企业化的经营。
  ​

  近期我们考察了北京平谷正大绿色方圆300万只蛋鸡场,项目占地779亩,产蛋鸡存栏量300万只,年产鸡蛋5.4万吨,年产量约占北京蛋品消费市场的18%。该项目为首都市场提供安全优质的蛋品保障同时,还将带动平谷区的家禽产业向品牌蛋和蛋粉、蛋液等高端蛋品转变,并带动上游的饲料、兽药加工以及下游的仓储运输、包装、物流、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于上海来说,目前农业企业中规模较大的数量还不多,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农民还未能分享加工销售收益;农业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未来上海都市农业要积极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农业企业集群发展;强化农业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收益;支持农业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本文作者:方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