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K12那么火,为什么在留学领域这么冷清?
2014-06-18 16:10

2014年06月18日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邱珣

多知网6月18日消息,近年来K12素质教育市场火爆,今年迎来一个投资高峰期,乐搏乐搏、真朴教育先后获得千万以上的投资。不过尽管素质教育市场火爆,这股热潮却没有蔓延到留学领域,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留学类的素质教育产品。

随着留学生的低龄化趋势走高,出现了很多针对“小留学生”的产品,包括AP、A-Level、IB和语言类考试的SAT、SSAT在内的成熟产品体系还是脱离不了应试范畴。那么为什么火爆的素质教育没有延伸到留学这块领域?

事实上,留学类素质教育产品会比K12素质教育对结果方面有更大的诉求。K12素质教育产品并不以结果为导向,多以兴趣引导和个性培养为主,除了少量的艺术特招生外,培训与最后的高校入学没有关系。但留学类素质教育产品对申请结果的影响则要大的多。国内已经将SAT和SSAT得标准化考试研究的非常透彻,学生要拿高分,在长期训练的条件下并不是件难事。面对同样高分的中国学生,学生的背景就是高校选择的依据了。

但直到现在,留学类的服务产品还是围绕申请和语言培训,素质教育产品和留学产业仍然沾不上边。

“想做的人做不了,能做的人不想做”一位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一语中的,“做这块业务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怎样产品化。素质教育是长期的,挣不了快钱。并且短时间内,很难见效。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往往是综合型产品,需要有实力的大机构来操作。”

虽说这块的市场不够热,但绝对不是零投入,其中最有心思莫过于的留学公司。有部分公司推出了类似于“童子军训练营”“领导训练营”“模拟联合国”这样的实践项目,可以算作是这个领域现行的素质教育产品。这其中,留学公司收取的是规划费用,学生参加确定项目再额外付费,留学公司并不是项目的提供方。刚开始,这样的项目的确给学生的申请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这种“类包装”的项目实践认可度大幅度下滑,他们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一、对学生培养的体系性和连续性不够,效果是短期的;二、国外高校对这些项目不认可。

归根结底,留学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事情,这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名校看背景早就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学生和家长看不到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他们是不会愿意买单的。所以,曾经盛行的一些项目进入了鸡肋的境地:项目认可度在下降,留学公司对客户也提供不出可以量化的指标。所以,这种类型的项目很难被大规模产品化。如果今后这种短期项目不能摆脱“游学”“夏令营”的范畴,日后很可能萎缩。

如果现行项目的认可度不够,那能否实现认可度高的项目产品化?

国内外都有国际认可度高的项目,比如奥数,AMC等等。AMC不但获取名次机会渺茫,还需要去国外参加考试,人力物力成本极高。而奥数这类的高难度项目,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国内学生精力很多被SAT占据,很难再分神。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类含金量高的素质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前期需要花费大量投入在人员配备和硬件投入上。对于规模大,能支撑起产品线的大公司而言,也是个赚不到快钱的辛苦活儿。和语言培训这种速成、运作成熟的业务相比,吸引力很低。对于做本科申请业务的留学公司而言,虽然很有吸引力,却远拼凑不齐这样的团队。

“其实最好的素质教育培养,应该是在俱乐部和社团里,高中就是最好的基地。但是国内的高中升学压力很大,都在算考上重点的比例,根本没有心思做这些。而民间机构和组织则面临资质不够,经费欠缺的问题。”

结果导向下,留学公司不能提供实际素质教育产品,学生在学校内又没有类似的锻炼,只能纯粹靠包装。可能只是在学校参加过化学竞赛的学生,会被描述成一个化学天才,这样不甚枚举的案例让中国学生普遍给海外高校的印象是“过度包装”,直接导致他们在国外的认可度远低于日本甚至印度留学生。

所以,在K12素质教育市场拜托“长尾效应”进入主流市场时,留学类的素质教育还在承受着“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郁闷和纠结。一位老师坦言:“现在学生的心思都在语言考试上,这是硬坎儿。哪天要是美国取消了托福考试,那留学类素质教育绝对就火爆了。”(多知网 邱珣)